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520篇
  免费   4140篇
  国内免费   2126篇
耳鼻咽喉   1614篇
儿科学   318篇
妇产科学   1227篇
基础医学   1510篇
口腔科学   622篇
临床医学   17055篇
内科学   4935篇
皮肤病学   203篇
神经病学   701篇
特种医学   2366篇
外国民族医学   69篇
外科学   22875篇
综合类   37077篇
预防医学   6356篇
眼科学   3351篇
药学   15159篇
  300篇
中国医学   4998篇
肿瘤学   3050篇
  2024年   511篇
  2023年   2405篇
  2022年   2155篇
  2021年   2758篇
  2020年   2900篇
  2019年   3197篇
  2018年   1472篇
  2017年   2796篇
  2016年   3119篇
  2015年   3404篇
  2014年   6487篇
  2013年   6417篇
  2012年   7665篇
  2011年   8184篇
  2010年   7706篇
  2009年   7403篇
  2008年   7076篇
  2007年   6859篇
  2006年   6079篇
  2005年   6033篇
  2004年   5324篇
  2003年   5090篇
  2002年   3669篇
  2001年   3330篇
  2000年   2368篇
  1999年   1705篇
  1998年   1562篇
  1997年   1397篇
  1996年   1233篇
  1995年   1009篇
  1994年   727篇
  1993年   480篇
  1992年   351篇
  1991年   241篇
  1990年   174篇
  1989年   222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59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41.
4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采用子宫切除术和子宫病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该院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终止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94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2例采用子宫病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子宫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临床结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妊娠包块直径(60.35±20.14) mm、终止妊娠时孕周(9.25±1.28)周、出血量(416.35±19.84) ml较对照组[(90.26±24.15) mm、(12.26±2.01)周、(502.36±20.14) m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子宫瘢痕妊娠危急状态发生率为7.69%、输血率为11.54%、并发症发生率为5.77%,较对照组(30.95%、33.33%、21.4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妊娠包块直径在60~85 mm、孕周在9~11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采用子宫病灶切除术治疗效果确切,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临床结局;而对于孕周超过11周且妊娠包块直径较大者建议采用子宫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43.
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腹腔镜肝切除中的一些难点,如术中出血的控制、解剖性肝切除、巨大肝癌切除、腹腔镜下联合肝脏分割与门静脉支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等方面均基本解决。术中超声与荧光染色技术也得到普及。本文就上述问题做一概述,并对腹腔镜肝切除未来发展提出思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腹腔镜肝切除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究开腹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术后感染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小儿阑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类型分为开腹切除组和腹腔镜切除组,每组100例;统计两组患儿的手术指标;术后出现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粘连性肠梗阻的概率;血清炎症因子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含量;统计两组患儿手术前及术后1周外周血中的白细胞(WBC)数目、中性粒细胞(N)数目及淋巴细胞(L)数目及CD_4~+、CD_8~+T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开腹切除组患儿相比,腹腔镜切除组患儿的术后排气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粘连性肠梗阻的比例均减少(P<0.05);手术后1周,腹腔镜切除组患儿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降低(P<0.05);sICAM-1含量显著降低(P<0.05);CD_4~+T细胞百分比及CD_4~+/CD_8~+增加(P<0.05)。结论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较少且恢复较快,能够显著改善患儿术后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型。  相似文献   
45.
4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5):1365-1369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配合早期规律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9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锻炼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锻炼组术后第2 d由医生指导其在床上进行规律的腰背肌功能锻炼。而常规组患者术后卧床休息、常规恢复活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腰椎评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年。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ODI评分均显著减少,JOA评分均显著增加;而锻炼组患者VAS评分随时间延长显著减少,但常规组患者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相比,VAS评分不减反增,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锻炼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 d,两组间ODI和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锻炼组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术配合早期主动规律的腰背肌功能锻炼可显著改善腰椎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比不同术式对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效果,探讨肝段或肝叶切除术的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79例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患者资料,依据术式不同分为肝段(叶)切除术组(甲组,n=38)和非肝段(叶)切除术组(乙组,n=41)两组。应用SPSS 19.0软件对所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相关指标等以( ±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等计数资料以例(%)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2/38)显著低于乙组22.0%(9/41)(P<0.05);甲组残留结石发生率、症状复发率2.6%(1/38)、 0(0/41)均显著低于乙组17.1%(7/41)、 12.2%(5/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病死率2.6%(1/38)和0(0/4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段(叶)切除术能够有效改善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8.
<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胆囊切除的标准术式,腹腔镜手术较开放性手术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少,但随着病例基数的扩大,由其引发的肋、肩部疼痛在外科护理领域受到极大重视,这也是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难点之一。文献报道,LC术后30%~40%的患者出现肋、肩部疼痛,多发生于术后4~6 h~([1])。因此为进一步改善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躯体及生理舒适度,我院根据排  相似文献   
49.
《中国医药科学》2019,(22):221-224
目的探讨HSIL全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HSIL宫颈锥切术后病检为HSIL,切缘阴性或阳性,后行全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宫颈锥切术距离全子宫切除时间进行分组。A组为从HSIL宫颈锥切术后全子宫切除的时间为锥切术后4周共13例、B组为锥切术后48h 13例、C组为锥切术后48h~7d 13例。每组收集患者的年龄、术前血常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等一般临床资料,分析HSIL全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相关因素。结果 A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与C组,而C组略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的年龄、术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行宫颈锥切术距子宫全切时间、术前阴道分泌物清洁程度、术后血常规白细胞 12×10~9/L、术后发热 38℃以及HPV分型皆对HSIL锥切术后感染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住院天数与感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SIL患者全子宫切除术后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宫颈锥切术距子宫全切时间影响较大,宫颈锥切术术后4周再行子宫全切术有利于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与此同时术前患者阴道分泌物的清洁程度以及HPV的感染类型皆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术后感染,应结合术后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以及发热情况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50.
肿瘤上尿路复发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术后晚期并发症之一。术中冰冻切片分析(FSA)长期以来用于识别输尿管切缘是否存在肿瘤侵犯,并指导术中进行适当的远端输尿管切除,降低术后上尿路复发的风险,但术中输尿管切缘FSA的应用具有较大的争议。本文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了输尿管切缘FSA的主要争议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