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499篇
  免费   3863篇
  国内免费   5114篇
耳鼻咽喉   834篇
儿科学   1591篇
妇产科学   549篇
基础医学   4991篇
口腔科学   2944篇
临床医学   17784篇
内科学   3392篇
皮肤病学   224篇
神经病学   4782篇
特种医学   55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9篇
外科学   21179篇
综合类   27945篇
预防医学   5116篇
眼科学   407篇
药学   8639篇
  128篇
中国医学   5330篇
肿瘤学   1028篇
  2024年   611篇
  2023年   2108篇
  2022年   1777篇
  2021年   2295篇
  2020年   2488篇
  2019年   2323篇
  2018年   1209篇
  2017年   2089篇
  2016年   2517篇
  2015年   2903篇
  2014年   4930篇
  2013年   4746篇
  2012年   6409篇
  2011年   6916篇
  2010年   6350篇
  2009年   6176篇
  2008年   6635篇
  2007年   6304篇
  2006年   5996篇
  2005年   6029篇
  2004年   4920篇
  2003年   4431篇
  2002年   3856篇
  2001年   2964篇
  2000年   2394篇
  1999年   2026篇
  1998年   1732篇
  1997年   1618篇
  1996年   1528篇
  1995年   1423篇
  1994年   1152篇
  1993年   810篇
  1992年   695篇
  1991年   554篇
  1990年   469篇
  1989年   573篇
  1988年   159篇
  1987年   129篇
  1986年   91篇
  1985年   79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观察并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痉挛度和膝内翻角度,并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患者治疗后的关节活动度(95.76±4.11)°、膝关节屈曲痉挛度(172.72±3.99)°、膝内翻角度(0.49±0.21)°均明显优于治疗前的(32.22±3.78)、(18.06±1.68)、(16.99±1.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中优18例(45.0%),良21例(52.5%),可1例(2.5%),差0例,优良率为97.5%。治疗后, 4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1例,静脉血栓1例,膝关节肿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经过对症治疗后其症状均完全消失。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安全性,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62.
63.
64.
正枕骨、寰椎和枢椎共同构成了枕颈部活动的结构功能单位,即枕颈交界区~([1-2])。炎症、创伤、肿瘤及畸形等因素会导致枕颈交界区失稳,从而引起颈脊髓或神经根的损伤、麻痹及难以忍受的疼痛,甚至危及生命~([3-4])。后路内固定融合技术是治疗枕颈部失稳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术式为枕骨螺钉技术,该技术较钢丝固定技术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10-2018-10间新里程安钢总医院收治的180例CSR患者分为2组,每组90例。对照组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ACD)内固定术,观察组行PPECD。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前、后的病椎椎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6个月和12个月的颈椎曲度、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2个月的颈椎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ECD治疗CSR,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改善颈椎曲度及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66.
67.
68.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临床较少见,我科1990-2004年共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9.
孕妇27岁。孕8个月,行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臀位,胎头双顶径8.7cm,颅骨光滑完整,脊柱排列整齐,胸部扁平,腹部膨隆.网肢短小;测股骨长约2.1cm,肱骨长约2.0cm,胫骨长约1.6cm,羊水最深处约14cm。其双顶径相当于孕35周,股骨长仅相当于孕17周,二者明显不成比例。超声诊断:宫内单活胎,胎儿四肢发育短小畸形,羊水名.  相似文献   
70.
脑静脉畸形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脑静脉畸形的MRI表现,评价各成像序列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手术证实的脑静脉畸形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MRI平扫及3D-MOTSA MRA检查。6例行Gd-DTPA增强T1WI,其中3例行3D-MOTSA增强MRA检查。结果 小脑4例,额叶、顶叶、枕叶共4例。5例MRI平扫引流静脉为长T1短T2流空信号,3例呈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扩张的髓静脉为网状及条状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海蛇头”样改变,即多条髓静脉呈辐射状汇入粗大的引流静脉。3D-MOTSA MRA检查显示部分引流静脉,髓静脉显示较少。3D-MOTSA增强MRA检查引流静脉全程显示,髓静脉显示数目多。结论 MRI能明确诊断脑静脉畸形的合并症,弥补脑血管造影的不足,3D-MOTSA增强MRA检查可取代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