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01篇
  免费   370篇
  国内免费   64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293篇
临床医学   1209篇
内科学   19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08篇
特种医学   4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3430篇
综合类   2019篇
预防医学   388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04篇
  16篇
中国医学   448篇
肿瘤学   132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76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307篇
  2019年   305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227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312篇
  2014年   509篇
  2013年   469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573篇
  2010年   583篇
  2009年   530篇
  2008年   517篇
  2007年   515篇
  2006年   429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288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目的]对腰椎完整标本、单纯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ALIF分别行椎弓根钉固定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4种状态进行测试,比较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新鲜腰椎标本8具,分别于完整状态、L5S1前路植以Cage、L5S1前路Cage分别行椎弓根钉固定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下,测定前屈、后伸、侧弯及扭转运动下运动范围并进行比较。[结果]单纯ALIF标本同完整标本相比,其后伸运动范围增大(P〈0.01),而前屈、侧弯、扭转运动范围减小(P〈0.01);而ALIF经椎弓根钉固定或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后各方向运动范围均小于完整标本及单纯ALIF标本(P〈0.01)。[结论]L5S1单纯行ALIF后伸稳定性差,为增加其稳定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应当是首选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02.
颈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前滑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C2、C3椎体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前滑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8例创伤性枢椎前滑移患行颈前路手术复位、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平均随访1年,观察患术后颈椎生理高度、曲度重建和颈椎稳定性、运动情况。结果 8例患均获得完全的枢椎复位,C2、C3椎体在术后16周达到骨性融合,颈椎生理高度、曲度得以重建,旋转、屈伸功能良好,无钢板螺钉并发症。结论 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创伤性枢椎前滑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分析颈椎椎间融合器(CFC)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对27例植入CFC的脊髓型颈椎病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年,观察CFC临床应用疗效。结果本组术后均无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影像学资料证实脊髓和神经根减压明显,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良好。术后JOA评分均恢复至15分以上,无症状恶化或复发者。结论Cage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有手术创伤小、无供区并发症、术后恢复快及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4.
腹腔镜辅助与小切口技术行前路L4/5椎间融合术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与小切口技术在前路腰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4月~2005年1月行L4/5前路腰椎间融合术52例,腹腔镜辅助下前路椎间融合手术23例(A组),其中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37.9±1.8岁;腰椎滑脱症14例,退变性椎间盘疾患4例,腰椎术后综合征5例。小切口经腹膜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29例(B组),其中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37.4±1.6岁;腰椎滑脱症21例,退变性椎间盘疾患3例,腰椎术后综合征5例。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A组与B组分别平均随访23.5个月和21.2个月,两组临床优良率、椎间高度维持和植骨融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手术准备和操作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小切口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A组4例,发生率17.4%;B组3例,发生率10.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辅助和小切口技术进行L4/5椎间融合都可以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从并发症和技术上分析,采用小切口经腹膜后行L4/5椎间融合更为合理和微创,操作方便、快捷,不需特殊设备。  相似文献   
105.
[目的]通过与自体髂骨进行比较,评价医用硫酸钙单独应用的成骨能力,并探讨其可能的成骨机理。[方法]建立家兔腰椎后外侧融合模型,以自身作为对照,双侧横突间植骨,左侧植入硫酸钙颗粒,右侧植入自体髂骨。于术后3、6、12周行X线、CT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3周,硫酸钙尚可见残留颗粒,自体骨完全降解;植骨区域内均可见到大量的破骨细胞,并有血管纤维组织长入。术后6周,硫酸钙完全降解,影像学检查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局部骨密度增高,新骨成形;组织学检查两侧植骨区内均为大量的透明软骨形成,自体髂骨植骨区内可见散在的骨小梁结构。术后12周,组织学及影像学上二者没有任何的差别,两侧形成的骨组织与家兔的椎体骨组织结构相同。[结论]医用硫酸钙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除了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外,硫酸钙可能还具有骨诱导性,其成骨能力与自体髂骨相当,医用硫酸钙单独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106.
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6年4月,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2岁,平均62.6岁。所有病例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常规备CT和MRI。根据患者下肢症状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神经根扩大,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1—6年,平均2年零7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按JOA评分,手术疗效优良率91.9%,侧凸平均矫正率54.8%。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1年复查X片内置物无松动及断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11.6周。[结论]对于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患者:(1)采取个体化治疗,年龄不是绝对手术禁忌证,病程长短不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2)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07.
颈椎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运动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利用压敏片(PSF)技术,测量颈椎前路手术后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探讨颈前路手术后远期邻近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发病机制。方法10具新鲜成人颈椎尸体标本(C2~T1),行前路C4,5椎间盘切除、C4,5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将压敏片置于关节突关节内,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量0载荷和2N·m载荷下,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过程中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结果颈椎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增加,以后伸和左右旋转时最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短节段植骨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明显增加,可诱发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从而引起相应的病症。  相似文献   
108.
患者,男,38岁,2007年3月8日初诊。主诉:患者于2001年初春时觉脊背酸痛,倦怠乏力,继而胸背渐趋前倾姿态,弯背则舒,挺胸或伸腰受限,且脊背疼痛加剧,不能仰卧,症状日渐加重。经汕头某医院X线和CT摄片检验确诊为类风湿性脊椎炎,经用激素封闭治疗(包括服西药)、理疗、牵引和服中药等长期治疗,亦难以控制症状。病情有增无减,苦恼至极,经人介绍转诊于余处。现症:精神困倦,面色少华,脊椎疼痛牵引至胁,脊椎中段棘突凸出较为明显并疼痛,椎体不平,背屈则舒,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钢板内固定患者的护理特点.方法:对25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前路减压手术,针对手术特点,术前及术后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无一例术后致瘫,术后随访1-2年,植骨块愈合良好,感觉、肌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自觉症状减轻,结论: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钢板内同定,应着重加强术前的气管,食管牵拉训练,术后病情观察和呼吸道护理,以及有针对性的康复功能锻炼,有利于预防各种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0.
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法较多,每一种手术方法均有严格的适应证。自2002年6月至2005年5月,我们对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