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73篇
内科学   10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669篇
预防医学   65篇
药学   144篇
  5篇
中国医学   251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91.
乌梅丸治疗木乘土胃脘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梅丸源于《伤寒杂病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蜀椒十味药成.为寒热并用,酸甘苦辛复法,共奏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之功效.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其致病原因可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肝木犯胃等.肝木犯胃(木乘土)之胃脘痛犹为常见.笔者临床用乌梅丸治之,屡见显效.  相似文献   
992.
胃脘痛中医证候与X线表现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中 ,男 58例 ,女 30例 ;年龄 1 2~75岁 ,1 8~ 59岁占 84 % ;搜集胃脘痛类似西医急、慢性胃炎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胃癌 ,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例 ;参照国内分型标准及有关文献分脾胃不和、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不足 4证 ,各证均可兼寒、热、食、湿、瘀。凡属胃脘痛须作X线消化道钡餐检查者 ,于检查前先由中医内科医师确定临床证候 ,随后进行常规的X线消化道钡餐检查 ,详细记录各项X线征象 ,并中医临床证型与X线诊断对照分析。进行 χ2 统计学处理。2 结果  ( 1 )按临床辨证有脾胃不和 2 3例 ,肝胃不和34例 ,…  相似文献   
993.
胃脘痛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急慢性胃炎,多由饮食不节,寒温失宜,情志不舒引起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致。1996年5月~1998年12月我们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5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0例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18岁,病程20d~10年。全部病例均经纤维胃镜诊断,其中胃溃疡4例,十二指肠溃疡16例,浅表性胃炎30例,近期无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1.2 治疗方法 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10g、黄连10g、黄芩10g、干姜10g、党参15g、甘草6g、大枣10g,水煎服,每d一剂分三次饭前半小时服。根据胃镜报告,凡…  相似文献   
994.
[方术来源]承德县中医院“佛及止痛汤加味治疗胃脘痛186例”(于红芳.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4(4):314/雷晓明博士点评) [适应病证]胃脘痛。 [方术内容] ①基本方:佛手12g,白芨12g,白芍20g,陈皮10g,元胡12g,甘草6g。  相似文献   
995.
足部按摩治疗胃脘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足部按摩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足底按摩治疗60例,斯达舒对照6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足底按摩胃脘痛治疗组显效率51。9%,总有效率93.3%,斯达舒对照组显效率35%,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足底按摩治疗胃脘痛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996.
焦树德 《河北中医》2004,26(8):565-566
“痛在心口窝,三合共四合”。这是笔者在幼年时代,外祖父教我背诵的一句口诀。1941年笔者开业行医,在临床上亲自运用后,才渐渐对它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心口窝”指上腹部胃脘处,“三合”是三合汤,“四合”是四合汤。这句治病口诀是说对胃脘痛,要用三合汤治疗,必要时还须再加一汤(两味药),共成为四合汤。另外,还叮咛笔者要记住,此汤以治疗久痛难愈,或服其他药不效的胃  相似文献   
997.
胃脘痛常见类型有外邪犯胃型和脏腑失调型,但不论哪型均致使脾胃气血失调而为病,故在治疗上应调和气血为主,即以通为用.所谓"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痛则不通,气血瘀滞也".笔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温中散寒、调气和血、调血和气、补气温中及和血养阴法5种.虽治法各不相同,但其目的均为使胃腑气血通畅,气机调和,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998.
999.
采用通络理气汤治疗胃脘痛54例,总有效率94.4%,表明此方具有良好的理气通络止痛之功效。  相似文献   
1000.
赵宇昊  马林 《北京中医》2004,23(2):110-111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 ,根据临床所见 ,尤以湿热型患者为多。我们采用三加减正气散治疗本病 ,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共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 2 0例 ,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为 11例 ,女性为 9例 ;年龄最大 6 0岁 ,最小 2 5岁 ,平均年龄为 4 7岁 ;病程最长为 5年 ,最短为 6个月。1.2 诊断标准参照 1995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治疗方法三加减正气散组成 :藿香 9g ,茯苓皮 9g ,厚朴9g ,杏仁 6g ,陈皮 5g ,滑石 15g。脘腹胀满甚者加枳壳 10g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