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10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11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9篇
中国医学   15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及B超对照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2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进行了空腹体表胃电图(EGG)及B超胃窦面积及扩张率测定的对照检查,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对象健康对照组:15例无任何消化系统疾病症状的健康人。男11例,女4例,年龄为16~75岁。平均51.9岁。FD病人组:27例来自门诊或住院病人,男19例,女8例,年龄为ZO~74岁,平均55岁。符合国际诊断标准即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4周以上,经胃镜、B超、血生化等检查排除全身及局部器质性病变。FD患者按症状给予评分,无症状为0分,偶尔出现轻度症状为1分,经常存在中度症状为2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22.
旋复代赭汤对顺铂所致猫胃电改变的胃肠道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复代赭汤对顺铂(DDP)所致猫胃电改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全麻下灌胃给药,静注DDP,持续描记胃电图(EGG)并定量取样。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及胃肠组织中5-HT含量,单一试剂法检测务及胃肠组织中NO2^-的浓度,光镜观察胃肠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生理盐水(NS)组静注DDP后猫EGG节律紊乱,振幅幅值升高,频率加快(P<0.05),血及胃、十二指肠组织中5-HT含量增加,NO2^-浓度下降(P<0.05),且可造成胃肠黏膜损伤;灌肠旋复代赭汤之中药组与NS组比较,其EGG幅值低,频率慢(P<0.05),血及胃肠组织中5-HT浓度低,NO2^-的含量高(P<0.05),并可明显减轻DDP所致胃肠黏膜的损伤。结论:旋复代赭汤防治DDP所致胃肠道反应的机制可能与保护胃肠黏膜,抑制血及胃肠组织中5-HT超量合成或释放并稳定NO2^-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23.
新生儿胃肌电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新生儿胃肌电发育过程,并初步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 对23例健康新生儿生后1周、2周及1月进行胃肌电描记。采用皮肤表面电极,从腹壁体表用PCPOLYGRAP-HR多功能胃肠检测仪记录胃电,观察主频率(DF)、主频率不稳定系数(DFIC)、正常胃慢波百分比(PNSW)。结果 餐前、餐后正常呈随周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餐后PNSW明显高于餐前。DF和DFIC各阶段无明显差异,但自身比较,餐后DF高于餐前,餐后DFIC低于餐前。结论 研究显示出新生儿胃电肌运动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新生儿胃肌电发育过程,并初步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对23例健康新生儿生后1周、2周及1月进行胃肌电描记.采用皮肤表面电极,从腹壁体表用PCPOLYGRAP-HR多功能胃肠检测仪记录胃电,观察主频率(DF)、主频率不稳定系数(DFIC)、正常胃慢波百分比(PNSW).结果餐前、餐后正常呈随周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餐后PNSW明显高于餐前.DF和DFIC各阶段无明显差异,但自身比较,餐后DF高于餐前,餐后DFIC低于餐前.结论研究显示出新生儿胃电肌运动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分析胃电图和胃镜对于儿童胃病诊断的一致性,探讨胃电图在儿童胃病检查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136例因消化道症状住院或就诊的人同时经胃镜及胃电图检查的患儿进行比较,按胃镜诊断结果,观察胃电图与胃镜诊断的符合率,对比分析胃电图的主频、振幅和节律变化,探讨变化规律。结果与胃镜诊断相比,胃电图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5.8%,对器质性胃部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不到40%。结论虽然胃镜仍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检查手段,但胃电图对于儿童胃部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却有着重要意义,可作为初筛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6.
郝静  闫慧敏 《北京中医》2005,24(5):279-28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3月-2005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中医辨证为脾虚气滞型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16岁,其中4岁~16例,7岁~18例,11岁~26例;病程1月~18例,3月~19例,6个月~21例,9个月~2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其中16例伴有恶心、呕吐,5例伴有消瘦.   ……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胸椎58小关节紊乱治疗痞满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痞满脾胃虚弱证并胸椎58小关节紊乱治疗痞满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痞满脾胃虚弱证并胸椎58节段小关节紊乱的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手法整复胸椎58节段小关节紊乱的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手法整复胸椎58节段中的小关节紊乱和分理点按棘旁肌肉韧带及腧穴;对照组采用内服吗叮啉治疗,以临床症状、体表胃电图、血浆MTL和血浆SS为观察指标,评价两种治疗效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9%,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餐前、餐后胃电幅值和频率以及血浆MTL、SS均有改变(P<0.01或P<0.05),均表现为胃电幅值增加、频率增快和血浆MTL含量水平上升以及血浆SS含量水平降低,其中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整复胸椎58节段中的小关节紊乱和分理点按棘旁肌肉韧带及腧穴;对照组采用内服吗叮啉治疗,以临床症状、体表胃电图、血浆MTL和血浆SS为观察指标,评价两种治疗效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9%,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餐前、餐后胃电幅值和频率以及血浆MTL、SS均有改变(P<0.01或P<0.05),均表现为胃电幅值增加、频率增快和血浆MTL含量水平上升以及血浆SS含量水平降低,其中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整复胸椎58节段中的小关节紊乱对痞满脾胃虚弱证并胸椎58节段中的小关节紊乱对痞满脾胃虚弱证并胸椎58小关节紊乱患者有肯定的治疗效果,能增加胃电幅值,增快胃电频率,调节胃肠激素,从而调节胃肠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28.
肝硬化患者体表胃电图3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患者常存在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甚至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其发病机理复杂 ,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试图通过对 3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体表胃电图(EGG)检测 ,从胃肌电活动方面进一步明晰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男 2 0例 ,平均年龄 5 6 4岁 ,女 10例 ,平均年龄 6 5 4岁。肝硬化的诊断采用 1990年承德会议标准。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 :A级 10例 ,B级 14例 ,C级 6例。另设正常对照 2 2例 ,男 17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5 1 8岁 ,均无肝病史 ,肝功检查正常。1.2 方法 所有患者检查…  相似文献   
29.
背景:研究证实胃电图能反映胃电活动及异常的模式,胃电生理参数与消化系统疾病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目的:观察高、低催眠感受者在腹式呼吸、渐进性放松条件下胃电活动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实验于2006-09/12在河北省中医院胃电图室完成.对象:河北师范大学的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及教育学院招募年龄22~29岁的大学生志愿者60人,男18人,女42人.方法:采用美国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SHSS量表)鉴定被试者催眠感受性的高低,对大学生随机分为3组:腹式呼吸、渐进性放松训练和静卧休息组,每组20人,每组义分为高、低催眠感受各10人.腹式呼吸要求8次/min以下,渐进性放松训练要求机体皮温上升0.5℃.干预前、干预后采用合肥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研制的EGEG_5D5型胃肠电多功能微机分析诊断仪对受试者描记胃电图.主要观察指标:①3组被试胃电基线测量的比较.②3种干预前后各项胃电生理指标的比较.结果:腹式呼吸干预后胃体正常频率百分比显著增加,胃体振幅、胃窦振幅均显著增加胃体离散度显著减少;渐进性放松后,胃窦正常频率百分比显著增加,胃窦振幅也显著增加,胃体离散度和胃窦离散度均显著减少;对照组被试静卧休息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2种催眠感受性+3种干预方式的方差分析发现,在胃体正常频率百分比、胃窦正常频率百分比、胃体振幅和胄体离散度干预方式的主效应显著(P<0.05或0.01).在胃窦止常频率百分比、胃窦离散度和胃体主频指标上,催眠感受性和干预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或0.01).结论:腹式呼吸及渐进性放松均可使胃电各生理指标发生改变,腹式呼吸对胃功能的改善要优于渐进性放松:腹式呼吸尤其适合高催眠感受者.  相似文献   
30.
目的 :从胃电活动的角度探讨脾胃病分型的客观指标。方法 :以胃痛为主 ,对 4年来的 36 0例患者 ,按 1992年胃电图标准与脾胃病分型进行比较。结果 :胃电图在各证型之间表现不同。结论 :胃电图可以为脾胃病分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