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33篇
  免费   1436篇
  国内免费   707篇
耳鼻咽喉   691篇
儿科学   819篇
妇产科学   283篇
基础医学   940篇
口腔科学   239篇
临床医学   4148篇
内科学   1464篇
皮肤病学   377篇
神经病学   254篇
特种医学   9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0篇
外科学   1665篇
综合类   7038篇
预防医学   1314篇
眼科学   1582篇
药学   3007篇
  27篇
中国医学   3649篇
肿瘤学   1888篇
  2024年   189篇
  2023年   712篇
  2022年   649篇
  2021年   775篇
  2020年   719篇
  2019年   691篇
  2018年   342篇
  2017年   574篇
  2016年   658篇
  2015年   718篇
  2014年   1221篇
  2013年   1088篇
  2012年   1498篇
  2011年   1596篇
  2010年   1493篇
  2009年   1474篇
  2008年   2062篇
  2007年   1832篇
  2006年   1645篇
  2005年   1771篇
  2004年   1281篇
  2003年   1180篇
  2002年   1007篇
  2001年   858篇
  2000年   609篇
  1999年   483篇
  1998年   506篇
  1997年   470篇
  1996年   446篇
  1995年   404篇
  1994年   310篇
  1993年   193篇
  1992年   198篇
  1991年   182篇
  1990年   156篇
  1989年   194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991.
罗瑞雪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7):1185-1186
目的探讨抗阻力训练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淋巴水肿及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81例乳腺癌患者,按照掷币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1)。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抗阻力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淋巴水肿程度(上肢周径差、上肢容积、上肢淋巴流量计数)及上肢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肢周径差、上肢容积及上肢淋巴流量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肢周径差、上肢容积及上肢淋巴流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上肢功能优良率[95.12%(39/41)]高于对照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阻力训练能够促进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肢淋巴水肿消退,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992.
陈春江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4):1804-1807
背景 Castleman病(CD)及嗜血细胞综合征(HPS)均是罕见淋巴增生性疾病,病死率高,迄今尚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目的 加强对CD相关性HPS的认识,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报道2017-08-22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CD相关性HPS的患儿,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特点。结果 本例患儿表现为反复高热、肝脾大、淋巴结肿大伴全身水肿,曾误诊为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并予反复抗感染、大剂量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冲击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检查及颈部淋巴结活检符合淋巴结多中心CD,且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嗜血细胞增多,最终考虑CD相关性HPS。针对白介素6(IL-6)通路靶向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持续缓解。结论 CD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且明确诊断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而针对IL-6通路靶向治疗可能成为CD患者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93.
HIV相关性腮腺淋巴上皮囊肿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手术结合化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本文报告1例双侧腮腺与腋窝3个不同部位同时发生与HIV相关的2种性质不同肿瘤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口腔淋巴上皮囊肿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10年治疗的120例口腔淋巴上皮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部位、症状、体格检查、治疗和预后。结果:120例患者中,男37例,女83例;年龄2~75岁,平均44.1岁。病程2个月~10a,平均8个月,75.8%的患者少于6个月。病变常发部位是舌(50%)和口底(38.3%)。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5.2a,无复发病例。结论:口腔淋巴上皮囊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首选治疗为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95.
肖璇  王聪  徐祎 《口腔生物医学》2012,3(4):197-200
目的:探讨Kimura病(Kimura’s disease,KD)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7例KD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7例KD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1~73岁,主要表现为头颈部皮下或大唾液腺的无痛性肿块,组织学上以淋巴组织增生为主,可见淋巴滤泡形成,生发中心扩大,滤泡间见血管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KD中的淋巴滤泡表达B细胞抗原,滤泡间的淋巴细胞多表达T细胞标记。结论:KD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需与部分富含淋巴组织的肿瘤鉴别,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研究背景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是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因其进展过程缓慢、病变位置深、术前难以明确诊断而易延误病情,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重点探讨原发于颅内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的重视程度。方法回顾1例原发于右侧脑桥小脑角的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特殊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男性患者,32岁。近20年来进行性右耳听力下降并头痛。CT检查可见右侧岩骨乳突部膨胀性生长的溶骨性病灶;MRI显示肿物约4.20cm×3.30cm×2.00cm大小,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灶不均匀强化。肿物破坏右侧岩骨并侵入乳突,累及邻近硬脑膜,但未突破硬脑膜侵犯脑实质。术中可见肿瘤位于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侵袭破坏岩骨并累及硬脑膜,但第四脑室侧孔未受累。肿瘤由乳头状、囊状或腺样结构组成,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骨质;单层扁平和立方上皮细胞覆盖,乳头间质为较丰富的血管轴心和少量浸润的炎性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胞质空亮或嗜酸性,胞核呈不规则圆形,未见核分裂象,腺腔内还可见嗜酸性胶样物质,类似甲状腺滤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灶性表达癌胚抗原,但不表达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Ki-67抗原标记指数<1%。特殊染色腺腔内嗜酸性胶样物质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结论内淋巴囊肿瘤为临床罕见低度恶性腺癌,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上皮细胞,尽管其组织形态表现温和、生长缓慢,但可侵袭破坏周围组织。诊断颅底乳头状病变时应提高警惕,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结构的颅内肿瘤相鉴别。研究背景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是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因其进展过程缓慢、病变位置深、术前难以明确诊断而易延误病情,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重点探讨原发于颅内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的重视程度。方法回顾1例原发于右侧脑桥小脑角的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特殊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男性患者,32岁。近20年来进行性右耳听力下降并头痛。CT检查可见右侧岩骨乳突部膨胀性生长的溶骨性病灶;MRI显示肿物约4.20cm×3.30cm×2.00cm大小,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灶不均匀强化。肿物破坏右侧岩骨并侵入乳突,累及邻近硬脑膜,但未突破硬脑膜侵犯脑实质。术中可见肿瘤位于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侵袭破坏岩骨并累及硬脑膜,但第四脑室侧孔未受累。肿瘤由乳头状、囊状或腺样结构组成,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骨质;单层扁平和立方上皮细胞覆盖,乳头间质为较丰富的血管轴心和少量浸润的炎性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胞质空亮或嗜酸性,胞核呈不规则圆形,未见核分裂象,腺腔内还可见嗜酸性胶样物质,类似甲状腺滤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灶性表达癌胚抗原,但不表达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Ki-67抗原标记指数<1%。特殊染色腺腔内嗜酸性胶样物质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结论内淋巴囊肿瘤为临床罕见低度恶性腺癌,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上皮细胞,尽管其组织形态表现温和、生长缓慢,但可侵袭破坏周围组织。诊断颅底乳头状病变时应提高警惕,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结构的颅内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97.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生长方式的恶性肿瘤.水通道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膜的6次跨膜α-螺旋拓扑构象,能够高效选择性的转运水分子.研究表明,水通道蛋白对胶质瘤中血管生成,瘤周水肿,瘤细胞迁移及代谢等起重要作用,促进了肿瘤血管生成,加重肿瘤周围水肿,增强了胶质瘤的侵袭生长并改变瘤细胞代谢状态.本文就现阶段胶质瘤与水通道蛋白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98.
Type 2 immune immunity evolved a unique system to protect against noxious xenobiotics at the epithelial bar- rier) Recently, epithelial cell-derived cytokines IL-25, IL-33 and TSLP have been shown to be critical in producing Th2 cytokines, including IL-4, IL-5, IL- 9 and IL-13, eby 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s) as well as Th2 cells.  相似文献   
999.
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金显宅等于1937年以“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之名报道7例,当时认为是一种肿瘤。1948年经日本学者Kimura(木村)等人首先做出“不寻常性淋巴组织增生性肉芽肿”的描述,并由此命名。该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软组织肉芽肿病变,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19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中有1例发生PTLD,发生率为0.5%.该例受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多处淋巴结肿大和肺部多发性结节病变等,淋巴结活检提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停用免疫抑制剂2个月后体温恢复正常,肿大的淋巴结和肺部结节病变完全消失.结论 PTL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独特的形态和临床特征.病因可能与EB病毒感染和免疫抑制有关,需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治疗方法多样,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