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728篇
耳鼻咽喉   5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47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1217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8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307篇
综合类   298篇
预防医学   101篇
眼科学   165篇
药学   128篇
  5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271篇
  2015年   272篇
  2014年   509篇
  2013年   640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244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背景:股骨内侧髁Hoffa骨折常伴有关节面粉碎,如治疗不当可出现骨折不愈合、膝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单独使用螺钉固定很难实现粉碎骨折块整体化,固定强度欠佳;另外普通钢板用于内侧髁Hoffa骨折时往往需要术中进行不断塑形,且对螺钉固定方向有一定限制,影响复位后骨折块的稳定性。目的:探讨股骨内侧髁Hoffa骨折损伤特点并分析应用可吸收钉结合股骨內髁解剖钢板修复此类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天津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可吸收钉结合股骨远端内侧解剖钢板修复股骨内侧髁Hoffa骨折1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1-67岁,平均42岁。治疗前均行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及CT、MRI检查。12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中采用可吸收钉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骨折,治疗后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患者膝关节屈曲范围为110°-135°,按膝关节Letenneur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2%。可见可吸收钉固定可实现关节面粉碎骨块的整体化,再结合股骨內髁解剖钢板治疗内侧髁Hoffa骨折,可进一步坚强固定骨折,操作方便,钢板贴附较好,具有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修复效果好等优点,可为临床修复此类骨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背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具有病情复杂和并发症多等特点,临床治疗可以采用保守或者手术方式。但保守治疗大多无法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不同金属植入物的固定治疗成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主要修复方式。目的:探讨不同金属植入物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科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选择60例进行研究,对患者进行Tile分型:B1型8例,B2型20例,B3型9例,C1型15例,C2型8例。分型之后分别给予不同的金属植入物固定治疗,依据骨折类型的不同决定前路或者后路途径。一般B型采用前路途径,C型采用前路+后路途径。治疗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引流管于48-72 h内拔除,治疗后3 d逐渐进行康复训练。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1-1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患者修复效果优良率为95%。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2%,均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痊愈,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提示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不同金属植入物固定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3.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是目前治疗退变性颈椎病手术方案中的"金标准"。但随着手术病例和临床长期随访资料的增加,相关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方面近期疗效已得到业界公认,但中远期疗效尚不明确。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与Discover颈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经保守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加重的单节段颈椎病71例患者,随机分为置换组34例和融合组37例,分别进行Discover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分别于修复前,修复后3,6,12,24,48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及再次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71例均获得平均33.5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修复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目测类比评分、上肢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修复前比较均有所改善(P<0.05),在修复后3,6,12,24个月,置换组上述指标均优于融合组(P<0.05)。修复后各时间点置换组的修复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整体活动度均较融合组大(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严重血管神经并发症发生,在随访期间,置换组有3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假体有<3 mm前移;翻修2例,均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融合组有3例假关节形成融合失败,1例螺钉断裂,3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存在神经症状,2例因尾侧邻近间隙退变压迫脊髓,9例均行再次修复治疗。结果提示,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中期疗效方面,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优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54.
背景:肩锁关节脱位修复方式多样,固定或重建方式不同,疗效不一,存在各种术后并发症,影响患肩功能。随着微创理念的日益发展以及关节镜技术的快速推广,关节镜技术开始应用于肩锁关节脱位的微创治疗中,其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得到验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锁关节用锁扣带袢双钛板TightR ope置入内固定解剖重建喙锁韧带修复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采用肩锁关节用锁扣带袢双钛板TightR ope置入内固定解剖重建喙锁韧带修复12例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内固定后第1,6,12周复查X射线片,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疼痛情况,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价内固定后肩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5-15个月。X射线检查证实肩锁关节脱位均完全复位,且未出现再次脱位。目测类比评分内固定后第1,6,12周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第6,12周与第1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UCLA评分内固定后第1,6,12周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第6周与第1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关节镜辅助下TightR ope置入内固定解剖重建喙锁韧带修复肩锁关节脱位固定稳定,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可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更好地恢复关节功能,不损伤关节面,无肩峰撞击弊端,无需二次手术,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5.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能及时妥当地诊断及处理会引起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甚至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未确定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目的:观察高血压是否会影响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因膝骨关节炎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高血压,将其分为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在置换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分析高血压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25例患者,高血压组219例,对照组306例。全膝关节置换后2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其中高血压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3例(2.5%),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1.3%)。通过卡方检验分析,高血压组全膝关节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对照组患者的2.7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术前患有高血压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其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于术前血压正常患者。  相似文献   
56.
投稿与审稿在线投稿www.CRTER.org为本刊的在线投稿系统。所有稿件都将通过该系统提交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电子投稿出版管理系统。如果您已经阅读了《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上述投稿须知并且准备投稿,请确定上传文档应包括以下内容:完整的论文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表格及致谢、参考文献等内容。本刊要求的辅文内容。  相似文献   
57.
背景:近年来随着对股骨远端骨折的深入研究,治疗方式已经从传统的保守治疗转变为积极的手术治疗。目前关于股骨远端骨折的各种内固定方案报道很多,但是系统的预后比较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对比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采取LISS钢板与髁钢板置入内固定对其预后康复影响的差异,并为这类患者内固定方案的选择积累经验。
  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8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LISS钢板组采用LISS钢板置入内固定方案,髁钢板组采用髁钢板置入内固定方案。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出院后第12个月末Evanich评分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LISS钢板组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髁钢板组(P <0.05)。出院后第12个月末,两组疼痛及稳定性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而LISS钢板组活动度、股四头肌力量评分及Evanich总分均高于髁钢板组(P <0.05),减分项目少于髁钢板组(P <0.05)。LISS钢板组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2/39),髁钢板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8/3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相较于髁钢板,LISS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远端骨折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较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科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58.
背景:尺骨鹰嘴骨折治疗不当会影响肘关节功能,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肘关节功能得到良好恢复,给予尺骨鹰嘴骨折准确复位和牢固的内固定尤为重要。
  目的:探索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修复尺骨鹰嘴骨折的效果。
  方法:对36例尺骨鹰嘴骨折病例采用尺骨鹰嘴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评价分析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36例尺骨鹰嘴骨折病例采用尺骨鹰嘴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切口无感染及血肿等早期并发症,均一期愈合,Broberg 和 Morrey 评估优良率94%(34/36)。因此认为应用尺骨鹰嘴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手术操作简便、内固定牢靠、术后可早期活动、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9.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虽入路解剖结构较为复杂,风险大,但能固定颈椎主要承重的前柱,固定较为稳定,复发率较低。由于该项技术较新,临床缺乏相关固定参数。
  目的:对C4-C6前路固定参数进行测量,为该节段前路固定治疗的广泛开展提供参数参考。
  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行颈椎检查C4-C6颈椎无病变的35例研究对象的CT影像学资料,男20例,女15例;年龄25-50岁,平均41.2岁。采用Mimics16.01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重建测量椎体前后径及左右径,椎体高,椎骨横突孔的前后径与左右径,左右两侧横突孔内侧缘之间距离,左右两侧椎弓根轴线与矢状轴和水平轴的夹角及长度。
  结果与结论:椎体左右径C4-C6由(26.67±0.25) mm逐渐增长到(32.89±0.12) mm,椎体前后径C4-C6由(6.89±0.12) mm逐渐增长到(8.85±0.44) mm,不同节段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体正中矢状面前、中、后缘高度从C4[前缘(7.99±0.51) mm,中高为(7.09±0.42) mm,后高为(7.76±0.49) mm];到C6[前缘为(9.89±0.45) mm,中高为(8.42±0.75) mm,后高为(8.84±0.26)mm],椎体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椎骨横突孔前后径和左右径均随椎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P <0.05)。C4-C6左右两侧横突孔内侧缘距离由(25.10±0.45) mm逐渐增长到(28.89±0.56) mm,不同节段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椎弓根轴线与矢状轴和水平轴的夹角及长度均随颈椎序数的增加逐渐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60.
近年来骨关节感染的临床实践在不断更新,但由于骨关节感染治疗失败率及复发率高,使得临床医生仍然对治疗策略感到困惑[1]。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对骨关节相关感染的诊治作一述评。不同国家都先后制定了骨关节感染诊治指南,基本原则大同小异,但不同的指南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2014年韩国化疗协会、韩国感染病协会及韩国骨科医师协会联合出台了关于骨髓炎和化脓性骨关节炎的诊治流程,尤其对抗感染经验性治疗和选择性治疗中抗生素的选择作了详细的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