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2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51篇 |
内科学 | 28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203篇 |
预防医学 | 74篇 |
药学 | 158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07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研究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胃炎患者共160例,平均年龄(33.27±1.13)岁,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了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的方式.对照组采用了给予果胶铋和克拉霉素治疗的方式.结合对比方式进行全面研究.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果胶铋胶囊加阿莫西林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2.
《山东中医杂志》2020,(1)
目的:研究复方益气润肠胶囊对肠道常见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对正常小鼠、便秘小鼠排便和肠推进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复方益气润肠胶囊对多种常见临床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株、肺炎克雷伯菌、鼠伤寒沙门菌、蜡样芽孢杆菌、粪肠球菌、藤黄微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以评价其体外抗菌活性;通过小鼠肠推进实验观察该胶囊对正常小鼠肠推进率的影响和对便秘模型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6 h排便量及肠推进率的影响。结果:抗菌实验显示,复方益气润肠胶囊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株M1233和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均为3.12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株M1805、铜绿假单胞菌、蜡样芽孢杆菌、粪肠球菌及藤黄微球菌的MIC均为6.250 mg/mL,对鼠伤寒沙门菌的MIC为25.000 mg/mL。对正常小鼠的肠推进实验显示,复方益气润肠胶囊高、中、低剂量给药组小肠推进率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便秘模型小鼠的肠推进实验显示,各给药组首次排黑便时间均短于便秘模型组,6 h排便量均大于便秘模型组,小鼠肠推进率均高于便秘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复方益气润肠胶囊具有理想的体外抗菌效果和较好的肠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改性柑橘果胶(MCP)对滑膜成纤维细胞(SF)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3)诱导处理后SF细胞的代谢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SF细胞, 分别用不同质量浓度(0、250、500、750 mg/L)MCP的培养液处理SF细胞, 同时用10 μg/ml Gal-3诱导24 h后进一步进行MCP处理SF细胞;分别于处理的第1、3、5天, 通过CCK-8检测SF细胞的增殖活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F细胞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COL1A2)及Gal-3的mRNA表达情况, 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考察SF细胞的COL1A2合成情况。结果在第1、3、5天, 不同质量浓度MCP均对SF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 不同浓度的MCP可以引起不同的基因表达, 高浓度的MCP上调了SF细胞的TGF-β1、COL1A2和Gal-3的mRNA表达;同时, MCP对SF细胞的COL1A2蛋白合成无影响。Gal-3诱导后, MCP处理可以下调TGF-β1和COL1A2的mRNA表达, 且可以显著降低COL1A2蛋白的合成;尤...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胶体果胶铋联合雷贝拉唑钠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6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口服雷贝拉唑钠及胶体果胶铋)和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钠),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生活质量[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RP、IL-6及TNF-α水平显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时,胶体果胶铋和雷贝拉唑钠联用有助于增强临床疗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
谢加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24):124-12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胶体果胶铋四联疗法治疗对炎症因子、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 将2022年3月~2023年6月惠安县医院收治的9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46例)和观察组(n=46例),分别采取胶体果胶铋四联疗法、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胶体果胶铋四联疗法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结束时进行电子胃镜检查以评价内镜疗效,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对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进行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以及胃肠激素(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内镜总有效率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7.83%(45/46)和91.30%(42/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96%(40/46)和76.09%(35/46),χ2=8.785和3.903,P<0.05。观察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44.30±8.46)pg/ml、C反应蛋白(8.05±2.54)mg/L、胃泌素(58.5... 相似文献
26.
宋志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4):131-133
目的 研究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方法 8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以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35(IL-35)、白细胞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18(70.82±11.22)pg/ml、IL-35(219.86±16.33)pg/ml、CRP(1.35±0.84)mg/L均优于对照组的(85.63±10.83)pg/ml、(203.11±11.35)pg/ml、(13.54±4.7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通过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机体内的炎症反应,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7.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CCD-RSM)优化pH值依赖型岩黄连碱口服结肠靶向纳米粒(dehydrocavidine-chitosan/pectin-nanoparticles,DC-CS/PT-NPs)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表征及体外释放行为评价。方法 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DC-CS/PT-NPs,以粒径、PDI、ζ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和CCD-RSM优化DC-CS/PT-NPs制备工艺。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X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XRD)对DC-CS/PT-NPs进行表征,并进行体外释放性能评价。结果 最佳处方为壳聚糖质量浓度为1.5 mg/mL,果胶质量浓度为1.5 mg/mL,TPP质量浓度为2.0 mg/mL,壳聚糖pH值为5.0。DC-CS/PT-NPs包封率为(61.64±1.77)%,载药量为(8.05±0.18)%,粒径为(418.65±4.92)nm,ζ电位为(−14.14±0.22)mV。DC-CS/PT-NPs呈均匀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备成纳米粒后,药物的晶型发生了改变;体外释药结果表明,DC-CS/PT-NPs在人工胃液中2 h仅释放24.35%,在人工小肠液中4 h累积释放率<40%,在人工结肠液中10 h累积释放率>85%。结论 CCD-RSM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DC-CS/PT-NPs处方优化,DC-CS/PT- NPs具有良好的体外结肠释药特征。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 探索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果胶/壳聚糖-明胶(nHCP/CG)支架对大鼠脂肪干细胞(r ADSC)定向成骨分化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选择SD成年大鼠5只,体质量60~80 g,雌雄不限。从SD成年大鼠两侧腹股沟脂肪组织原代分离、培养并鉴定r ADSC,然后将其接种在nHCP/CG支架材料上,并以壳聚糖-明胶(CG)支架为对照。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Live/Dead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评价支架的细胞相容性;在添加和不添加成骨诱导剂培养条件下,以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多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r ADSC在nHCP/CG支架中的成骨分化行为。结果 r ADSC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其在nHCP/CG复合支架材料上活性较好。nHCP/CG支架较CG支架更利于r ADSC的黏附和增殖;r ADSC在nHCP/CG支架中培养1 d、3 d、7 d时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G支架中的细胞数量(0.432±0.028 vs 0.174±0.004、0.532±0.017 vs 0.291±0.023、0.595±0.014 vs 0.754±0.038)且... 相似文献
30.
背景: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肠癌的发生率不断提高。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膳食因素与大肠癌的高发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大肠癌的动物模型,观察膳食纤维与肌醇六磷酸(植酸)对大肠癌发生的作用。
设计:随机区组设计。
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营养学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2004-03/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营养学研究所进行。将86只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区组分为纤维素组(14只)、果胶组(14只)、植酸组(15只)、纤维素+植酸组(14只)、果胶+植酸组(14只)和对照组(15只)6组。
方法:对照组:无膳食纤维的基础饲料;果胶组:添加10%的果胶;纤维素组:添加10%的纤维素;植酸组:添加2%的植酸钠饮水;果胶+植酸组:添加10%的果胶和2%的植酸钠饮水;纤维素+植酸组:添加10%的纤维素和2%的植酸钠饮水。对86只大鼠用1,2-二甲肼皮下注射诱发大肠癌,观察大鼠大肠肿瘤的发生率、肿瘤的数量及体积;测定大鼠大肠粘膜细胞的增殖活性(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计数的细胞核总数)。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大肠肿瘤的发生率,平均每只鼠的肿瘤个数和肿瘤体积变化。②大鼠大肠黏膜细胞的增殖活性。
结果:①各组大鼠多死于喂养20周前。果胶组、果胶+植酸组及对照组各有1只大鼠死于喂养20周后。②各组大鼠大肠肿瘤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植酸组平均每只鼠的肿瘤个数和肿瘤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数量:(1.1&;#177;0.2),(4.1&;#177;1.2)个/只,P〈0.01;体积:(176.1&;#177;65.5),(1046.7&;#177;469.0)mm^3,P〈0.05],果胶组、果胶+植酸组平均每只鼠的肿瘤个数显著高于对照组[(7.5&;#177;1.9),(7.2&;#177;1.0)个/只,P〈0.05]。③植酸组大鼠大肠黏膜细胞的增殖活性比对照组显著降低,果胶组大鼠大肠黏膜细胞的增殖活性比对照组升高[(41.8&;#177;4.7)%,(83.6&;#177;2.9)%,(66.7&;#177;7.8)%,P〈0.01和0.05]。
结论:膳食中添加果胶能增加诱癌大鼠患大肠肿瘤的危险,而饮水中添加2%的植酸可降低诱癌大鼠患大肠肿瘤的危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