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4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180篇
内科学   6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289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329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果糖二磷酸钠(FDP)为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代谢产物之一,又是细胞能量代谢的调节剂。FDP在细胞中通过激活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及乳酸脱氢酶来调节几个酶促反应。补充外源性FDP,可增强细胞糖代谢过程中若干酶的活性,增加ATP的产量。因此FDP作为一种代谢性调节剂和高能的底物,显示对缺氧、缺血和缺血后再灌注有良好的效应。近年来,FDP在我院儿科已作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常规治疗药物之一,其在促进脑病急性期神经系统症状的恢复、减少后遗症、改善预后方面显示出肯定的临床疗效。1HIE的发病机制1.1HIE是指各种围产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新生儿脑损害,是新生儿时期危害最大的常见病之一,常可引起脑发育迟缓、脑瘫、癫痫、听觉和视觉障碍等后遗症[1,2]。1.2发病机制对于HIE发病机制的研究,最早着重于缺氧时细胞能量代谢衰竭[3]。缺氧引起葡萄糖无氧酵解,导致细胞内酸中毒和ATP生成不足,不能维持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差,K+、Mg2+自细胞内渗出,Ca2+及Na+进入细胞内,线粒体功能受到损害,细胞代谢出现严重障碍。在缺氧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神经细胞膜最先受氧自由基损害,使膜磷脂产...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利百素凝胶对防治果糖二磷酸钠(FDP)致痛的效果.方法将36例静脉滴注FDP的患者随机分成盐水组、湿敷组、利百素组3组,每组各12例,每例均输注FDP 100 ml,20 min内输完,1次/天,每组共84例次.盐水组用生理盐水50 ml于输注FDP前、后输入.湿敷组用1:1的75%酒精与2%的利多卡因混合液,湿敷于穿刺点上方.利百素组在静脉穿刺前15~30min、输注FDP前、后,共3次在穿刺局部及沿静脉血管走向外涂一薄层利百素,观察记录疼痛情况.结果盐水组与湿敷组、盐水组与利百素组疼痛发生率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湿敷组与利百素组疼痛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利百素凝胶对防治FDP致痛效果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观察果糖二磷酸钠(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HIM)的疗效.方法 将46例HIE合并心肌损害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23例,常规吸氧、三对症、三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FDP 250mg/(kg·d)用微量输液泵连续静脉滴注4~6 h,疗程均为7~10 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功酶混合型(CPK-MB)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23例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血清LDH、CPK-MB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新生儿HIE合并心肌损害疗效肯定,且未见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4.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 9岁。因腰骶部疼痛1个月于2 0 0 3年9月1日入院。既往膀胱癌术后12年,右肾萎缩,慢性肾功能不全4年,肺转移癌放化疗后2年,实验室检查血钙3.8mmol/L ,BUN 8.83mmol/L ,Cr 112 .7μmol/L ,尿蛋白(±) ;肝功能及血常规正常。结合骨扫描、MRI等检查临床诊断:膀胱癌术后多发骨转移,右肾萎缩,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代偿期。并经放疗1疗程后间断静脉给予伊班磷酸钠治疗,每次2 .0g加入生理盐水5 0 0ml缓慢静脉滴注,每间隔2 1d应用1次。当患者第3次应用该药后出现双眼轻度视物模糊,但未在意,于停药约2周后症状消失,于第4次…  相似文献   
85.
龚玉芳  姜斌  姚宝娣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5):1695-1697
目的:观察TP(泰素+顺铂)方案联合伊班膦酸钠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把58例骨转移的肺癌患者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化疗间隙期使用伊班膦酸钠注射液(AIBEN,简称艾本),对照组为单纯化疗,化疗2个疗程后观察生活质量,骨痛评分,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及钙离子(Ca2+)浓度的变化。结果:患者生活质量,骨痛评分,血清碱性磷酸酶及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肿瘤疗效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且无明显副作用。结论:伊班膦酸钠注射液治疗和预防肺癌骨转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6.
我们从 1995~ 2 0 0 1年间使用黄芪、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16 7例 ,对其疗效进行观察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 [1 ] 。随机抽样将 16 7例患者分为3组 ,A组 6 0例 :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 14~ 4 2岁 ,平均 2 4 .6岁± 2 .1岁。B组 5 5例 :男 31例 ,女 2 4例 ,年龄 15~ 4 4岁 ,平均2 5 .2岁± 1.9岁。 C组 5 2例 :男 35例 ,女 17例 ,年龄 14~ 4 5岁 ,平均 2 6 .1岁± 2 .5岁。 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本文 3组发病前 1~ 3周均有明显病毒感染史 ,并有乏力、多汗、胸闷…  相似文献   
87.
磷酸钠盐口服溶液用于妇科术前肠道准备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福霞  王红燕  余捷文 《护理研究》2008,22(10):2697-2697
肠道清洁是妇科手术前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肠道准备的优劣直接影响术中视野的暴露.准备不足可直接增加手术的难度。目前国内普遍采用肥皂水灌肠.但对于长期便秘或腹腔镜手术、广泛子宫切除的病人需反复多次灌肠,才能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2007年1月起护理人员采用口服磷酸钠盐溶液对妇科手术病人进行肠道准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8.
1,6-二磷酸果糖(Fructose1,6-Diphosphate,FDP)是细胞内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对许多代谢通路起调节作用,具有调节糖代谢中若干酶活性的功能,是恢复改善细胞代谢的分子水平药物。临床上发现FDP对各种原因所致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损害具有明显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在临床各个系统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索阿法骨化醇(alfacalcidol,ALF)在伊班膦酸钠(ibandronate,IBN)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期间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5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IBN组和IBN/ALF组;IBN组给予IBN治疗,IBN/ALF给予IBN联合ALF,治疗为期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女性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改变。结果与治疗前相比,3个月后两组骨转换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IBN/ALF组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5b,TRACP-5b)和尿I型胶原N末端交联(urinary type I collagen crosslinked amino terminal peptide,NTX)水平明显低于IBN组(P0.05)。IBN/ALF组6个月和IBN组12个月时腰椎(L_(1~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均显著增加(P0.05)。12个月时IBN/ALF组(4.7%)的L-BMD显著高于IBN组(2.9%)。IBN/ALF组的全髋(H)-BMD从6个月开始显著增加,而IBN组的H-BMD改善不明显。IBN/ALF组(4.3%)的H-BMD在12个月时显著高于IBN组(2.7%)。结论 ALF有助于IBN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90.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化疗后其血浆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改变及应用不同心肌保护药后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能早期监测DNR心肌毒性并可筛选出更好保护心肌药的指标。方法:选择2003~2005年新诊断的急性白血病患儿31例,均采用柔红霉素 长春新碱 左旋门冬酰胺酶 泼尼松(DVLP)方案诱导化疗.化疗期间分别应用果糖二磷酸钠(fructose sodium diphosphate)(实验组)或参麦注射液(对照组)保护心肌。在应用DNR前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bent assaay)测定患儿血浆BNP水平,并同时常规检测患儿化疗前后心肌酶谱(LDH_1、CPK-MB)及心电图(ECG)。结果:研究组(FDP组)患儿化疗后血浆BNP浓度从(3.89±1.43)ng·L~(-1)增加到(15.12±4.38)ng·L~(-1)(P<0.00)。对照组(参麦组)从(3.72±1.38)ng·L~(-1)增加到(18.45±5.29)ng·L~(-1)(P<0.001)。两组化疗前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化疗后FDP组患儿血浆BNP水平较参麦组低(P<0.001)。两组化疗前后ECG及LDH_1、CPK-MB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DNR化疗时,BNP可用于监测DNR对心脏的早期影响和判断心肌保护药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