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93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248篇
预防医学   6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98篇
  1篇
中国医学   68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61.
美臀按摩法     
被按摩取俯卧位。按摩立于一侧,将手放在被按摩臀部外侧,然后用力推挤,同时被按摩用力收缩臀部肌肉,反复15次;按摩再将手按在臀部,左右交替进行推挤,反复5分钟;最后,按摩用手掌揉搓臀部,直到皮肤发热。  相似文献   
86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仰卧位腰方肌阻滞用于下腹部手术患者去阿片化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万宁市人民医院行下腹部手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行全身麻醉,试验组根据手术需要行单/双侧腰方肌阻滞。监测两组诱导前(T0)、诱导后(T1)、切皮时(T2)、术中1 h(T3)、拔管时(T4)的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观察两组术中追加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情况及丙泊酚、罗库溴铵和右美托咪定用量,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麻醉时长、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结果 试验组T1、T3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T3心率、BIS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追加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比例高于对照组[3.33%(2/60)vs. 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丙泊酚、罗库溴铵和右美托咪定用量及麻醉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IL-6、CRP水平...  相似文献   
863.

目的 评估内关-外关透刺针法预防剖宫产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疗效。
方法 选择择期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产妇78例,年龄21~44岁,BMI 21.5~35.5 kg/m2,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n=38)和对照组(n=40)。针刺组在麻醉操作前,右侧内关透外关留针10 min,麻醉操作后左侧内关透外关留针30 min。对照组不予针刺操作。SHS定义为SBP<90 mmHg,且至少伴有恶心、呕吐、胸闷、头晕症状之一。记录胎儿娩出前SHS发生情况,记录胎儿娩出前低血压、恶心、呕吐、胸闷和头晕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多巴胺用量和产妇满意例数。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术中SHS发生率、低血压、恶心、呕吐、胸闷、头晕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多巴胺用量明显减少(P<0.05),产妇满意率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双侧内关-外关透刺针法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中SHS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提高产妇满意度。  相似文献   
864.
蔡静 《吉林医学》2023,(6):1527-1529
目的:探究与分析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配合摆放常规仰卧位,观察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配合摆放俯卧位,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率、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2)及经皮氧分压(TcPO2)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次数、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心率、TcPCO2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但TcPO2较高,总用氧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次数、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促进改善心率、TcPCO2及TcPO2,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  相似文献   
865.
目的:探讨右侧卧位、仰卧位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VC)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将在NICU实施UVC的108例新生儿按照抽签随机方法分为右侧卧位组和仰卧位组各54例。比较两组插管尝试次数、新生儿置管成功率、UVC使用情况及留置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右侧卧位组尝试次数少于仰卧位组(P<0.05),置管成功率高于仰卧位组(P<0.01),置管失败率低于仰卧位组(P<0.05);右侧卧位组败血症发生率低于仰卧位组(P<0.05)。结论:对NICU新生儿实施UVC时,采取右侧卧位较仰卧位更能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败血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66.
手术床的配件是根据成人的体形制造的,不适用于婴幼儿。为此,根据婴幼儿身体的生理特征和对手术体位的特殊要求,我科自行设计一款适合婴幼儿仰卧位使用的体位架,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制作:取厚3mm的薄木板拼接成大字状骨架,上部分横条长60cm、宽10cm,用于固定双上肢;中间竖条长40cm、宽15cm,  相似文献   
867.
目的从护理和临床角度比较仰卧位与俯卧位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效果,探讨仰卧位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的可行性。方法将130例行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住院患者按手术体位分为仰卧位组(53例)和俯卧位组(77例),仰卧位组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时采用腰肋悬空仰卧位;俯卧位组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时采用俯卧位。结果仰卧位组舒适度显著优于俯卧位组(P<0.01);两组出血、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体位手术均安全有效,但腰肋悬空仰卧位手术的舒适度更佳,且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868.
目的 评价不同体位摄食训练对喉癌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喉癌术后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各36例,术后指导三组患者分别采取床头抬高90°直立坐位、床头抬高60°仰卧位、床头抬高30°仰卧位进行摄食训练,并对三组吞咽安全性、吞咽功能、自我效能感及食物剩余量进行评价。 结果 摄食训练1周,试验2组吞咽安全性受损程度、自我效能感得分及进食量显著优于试验1组和对照组(均P<0.05),三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喉癌术后患者采取床头抬高30°仰卧位进行摄食训练,可减少患者吞咽安全性受损,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进食量,以满足患者营养供给。  相似文献   
869.
目的 探讨患者术中给予4种不同体位对下肢静脉血流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实施手术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体位不同分为仰卧位组(n=34)、俯卧位组(n=32)、侧卧位组(n=31)、截石位组(n=33),比较4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凝血指标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与其余3组比较,截石位组下肢双侧股静脉血流速度差明显更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4组术后PT、APTT明显缩短(P<0.05),与其余3组比较,截石位组时间明显更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3组比较,截石位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手术体位造成的下肢静脉血流及凝血指标变化不同,其中截石位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70.
目的 观察滚动法体位联合麻醉镇痛在胎方位异常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1年1—12月收治的进入活跃期后(宫口≥3 cm)经阴道检查确认为枕横位或枕后位的初产妇180例,根据分娩体位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使用硬膜外持续麻醉镇痛,对照组根据产妇意愿及舒适度,自由选择常规仰卧位或侧卧位;观察组采用滚动法体位,在产程中每20~30分钟对产妇进行体位更换指导。比较两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第二产程前胎头转正及不良母婴结局情况。结果 剔除两组宫口开3 cm后因宫颈水肿、活跃期停滞、绒毛膜羊膜炎等终止妊娠行剖宫产术者,观察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第二产程前胎头转正率94.1%(80/85)、自然分娩者占比83.3%(75/9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9.9%(58/83)、65.6%(59/90)。观察组产妇宫颈水肿(2.2%,2/90)、子宫收缩乏力(38.9%,35/90)、产后出血(1.1%,1/90)、胎儿宫内窘迫(4.4%,4/90)、新生儿窒息发生率(2.2%,2/90),均低于对照组11.1%(10/90)、73.3%(66/90)、4.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