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51篇
  免费   628篇
  国内免费   1313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71篇
妇产科学   45篇
基础医学   1188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4899篇
内科学   1058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482篇
特种医学   55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5045篇
综合类   6371篇
预防医学   1098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2497篇
  44篇
中国医学   1060篇
肿瘤学   169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72篇
  2022年   355篇
  2021年   444篇
  2020年   602篇
  2019年   626篇
  2018年   342篇
  2017年   530篇
  2016年   719篇
  2015年   885篇
  2014年   1450篇
  2013年   1548篇
  2012年   1890篇
  2011年   2096篇
  2010年   1961篇
  2009年   1781篇
  2008年   1623篇
  2007年   1449篇
  2006年   1259篇
  2005年   1081篇
  2004年   797篇
  2003年   637篇
  2002年   489篇
  2001年   387篇
  2000年   250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与透明晶状体切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系统回顾性研究近一年内在本院接受矫正超高度近视眼患者23例(45只眼)。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8例(15只眼),为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植入患者,B组15例(30只眼),为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及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患者。分别在术后第3、6、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前房反应、后发性白内障及视网膜并发症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手术没有医源性事故发生。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0.5:A组11眼(73.3%),B组19眼(6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主要并发症:A组中于术后24h内高眼压2眼,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2%。B组术后12个月行YAG激光后囊切开3只眼,未发生视网膜脱离。两组均有主诉夜间眩光症状,B组视近困难者6例。结论:两种手术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需充分做好术前沟通及术前全面细致的眼部检查和评估。超高度近视行眼内屈光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性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2.
遭遇关节老毛病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人们对髋关节置换已不再陌生。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及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选取信丰县人民医院2011-07/2013-07住院部48例行全髋关节及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全髋关节及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护理方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607 8,P〈0.05)。结论对行全髋关节及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术后给予积极的并发症预防护理措施,不仅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究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榆林市第二人民医院10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降低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在临床护理难度,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95.
全髋关节置换病人因对手术知识的缺乏及担忧手术成功与否,术后功能锻炼、并发症预防等康复知识的缺乏产生忧虑,使患者寝食不安。不利于手术开展,护士利用心理护理及知识宣教去干预减轻全髋关节置换病人心理忧虑,争取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达到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目的。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对重症肝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3年9月对符合重症肝炎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实施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实施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液炎症因子水平变化,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存活率为68.6℅;治疗结束时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为(39.53±17.43)pg/ml,白介素-6(IL-6)水平为(34.37±13.65)pg/ml,干扰素(IFNγ)水平为(40.79±12.51)pg/m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IL-12水平为(300.64±173.82)pg/ml,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4d患者TNFα水平为(68.73±23.54)pg/ml,IL-6水平为(62.79±13.62)pg/ml、IL-10水平为(34.23±17.72)pg/ml、IL-12水平为(126.69±47.59)pg/ml、IFNγ水平为(49.52±17.56)pg/ml,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疗法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有害炎性介质,同时促进有益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一期翻修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效果,以减少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71例膝关节置换术感染后行一期翻修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9例行单侧髁膝关节置换;B组:4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C组:22例行铰链式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和全身抗菌药物治疗,术后随访两年,分析患者膝关节的KSS评分和OKS评分。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无再感染,C组患者4例出现再次感染,感染率为18.2%;术后6个月,3组KSS评分、功能评分和Oxfor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组的功能评分和Oxfor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功能评分最高、Oxford评分最低(P<0.05);术后两年3组功能评分、KSS评分和Oxfor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一期翻修手术能有效控制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了解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引起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调查方法,监测2013年4-12月全省26所医院收治的1 156例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手术部位、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手术出血量、ASA评分、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持续时间等因素对发生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结果 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患者58例,感染率为5.02%,感染部位居首位的是下呼吸道感染占37.93%,其次手术部位感染占10.34%;年龄>80岁的患者发生术后医院感染的风险是<80岁患者的2.25倍(P=0.08),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术后医院感染的风险是无基础疾病的2.07倍(P=0.031),手术持续时间>3h可使术后医院感染的风险增加4.42倍(P<0.001)。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尤其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年龄大、有基础疾病、术前住院时间长、术中手术出血量大、手术持续时间长可明显增加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总结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瘤形成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瘤形成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45~63(56.5±3.2) 岁。主动脉瓣置换术后44~82 (59.5±24.3) 个月,均为单纯人工机械主动脉瓣置换术后。5例行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1例行David手术。 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140~270 (185.2±90.1)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0~220 (121.9±78.6) min。6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将血压控制于120/90 mm Hg以下,应用华法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5~2.5。术后均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25 mg ,每天2次。出院前复查彩色超声心动图(UCG)示:升主动脉内经28~30 mm。术后对6例患者随访3~12个月,门诊复查UCG示:人工血管内径较出院时无明显改变。 结论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UCG,对主动脉内经呈进行性增宽或主动脉瘤形成患者应及早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在体外循环(CPB)术后心脏复苏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CPB下瓣膜置换的心脏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主动脉开放时艾司洛尔组(A组)静注艾司洛尔2 mg/kg,对照组(D组)静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测定两组患者入室时(T0)、开放主动脉时(T1)、开放主动脉后30 min(T5)、24 h(T6)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记录CPB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开放主动脉后心律失常、电除颤的情况、心脏复跳时间,主动脉开放时(T1)、开放后1 min(T2)、5 min(T3)、10 min(T4)、30 min(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与D组比较,A组T5、T6cTnI浓度及T2、T3、T4HR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主动脉后A组心律失常、电除颤的几率减少,平均心脏复跳时间晚于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心脏复苏障碍病例。结论主动脉开放时静脉注入艾司洛尔2 mg/kg能降低CPB术后心脏复跳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稳定心率,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