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52篇
  免费   2282篇
  国内免费   472篇
耳鼻咽喉   270篇
儿科学   613篇
妇产科学   262篇
基础医学   1346篇
口腔科学   467篇
临床医学   1432篇
内科学   3299篇
皮肤病学   609篇
神经病学   535篇
特种医学   233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3083篇
综合类   2394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1582篇
眼科学   325篇
药学   951篇
  4篇
中国医学   394篇
肿瘤学   4685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384篇
  2022年   1575篇
  2021年   1644篇
  2020年   1065篇
  2019年   1129篇
  2018年   1164篇
  2017年   965篇
  2016年   822篇
  2015年   898篇
  2014年   1417篇
  2013年   1694篇
  2012年   1139篇
  2011年   1161篇
  2010年   898篇
  2009年   782篇
  2008年   779篇
  2007年   777篇
  2006年   693篇
  2005年   669篇
  2004年   609篇
  2003年   592篇
  2002年   447篇
  2001年   375篇
  2000年   296篇
  1999年   266篇
  1998年   217篇
  1997年   213篇
  1996年   220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66篇
  1985年   103篇
  1984年   82篇
  1983年   80篇
  1982年   70篇
  1981年   64篇
  1980年   76篇
  1979年   53篇
  1978年   39篇
  1977年   31篇
  1976年   31篇
  1975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双束重建联合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重建的翻修术式治疗 ACL 重建失败的效果。方法2018 年 1 月—2019 年 6 月,采用 ACL 双束重建联合 ALL 重建对 15 例初次 ACL 重建失败患者行翻修术。男 12 例,女 3 例;年龄 17~49 岁,平均 30.1 岁。初次 ACL 重建术式:单束重建 13 例,双束重建 2 例;自体肌腱重建 14 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 1 例。ACL 重建失败原因:9 例创伤再断裂;6 例非创伤因素失败,其中 2 例移植物吸收、3 例移植物松弛。初次 ACL 重建至该次翻修时间为 8~60 个月,平均 28.5 个月。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主、客观评价指标以评定疗效。其中,主观评价指标包括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 评分以及 Tegner 评分;客观评价指标包括胫骨前向松弛度的静态、动态移位距离及双侧松弛度差值(side-to-side difference,SSD)、轴移试验、Lachman 试验、患侧伸膝肌力丢失比、单足跳跃试验差值。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0 个月,平均 19.1 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IKDC 评分、Lysholm 评分、Tegner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胫骨前向松弛度的静态、动态移位距离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恢复至正常生理范围;SSD、Lachman 试验、轴移试验、单足跳跃试验差值、患侧伸膝肌力丢失比也明显优于术前(P<0.05)。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移植物再断裂,无膝关节僵硬及活动度受限;1 例出现股骨端挤压螺钉突出,局麻下经原切口取出。 结论采用 ACL 双束重建联合 ALL 重建术式对初次 ACL 重建失败患者进行翻修,能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减少胫骨前向松弛度,有效防止膝关节旋转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对带血管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 ONFH 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广泛检索国内外文献,对带血管骨移植术治疗 ONFH 的作用机制、术式及疗效、适应证及并发症进行总结归纳。结果带血管骨移植术是临床常用的保髋术式,通过带血管骨组织替代坏死骨组织,重建血循环系统,促进坏死区愈合,为 ONFH 骨坏死区域提供生物力学支撑,预防关节面塌陷。主要术式包括带蒂髂骨瓣移植、带蒂大转子骨瓣移植以及带血管腓骨移植,临床应用均获得一定疗效,且不同术式适用于不同类型患者,需根据患者全身状况、ONFH 发病诱因、坏死分期及程度等综合评估选择。结论带血管骨移植术治疗中青年 ONFH 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极大程度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有效延缓甚至避免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保髋术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 A20 对兔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取 3 月龄新西兰大白兔 26 只,体质量 2.0~2.5 kg,经腹细针穿刺法制备 L3、4、L4、5、L5、6 椎间盘退变模型,其中 24 只术后 4 周 MRI 检查明确造模成功,随机分为 4 组(n=6),于目标椎间盘中分别注射锌指蛋白 A20 过表达腺病毒(过表达 A20 组)、空载体腺病毒(空载体组)、PBS 液(对照组)、锌指蛋白 A20干扰腺病毒(干扰 A20 组)。于注射前 1 d 及注射后 1、2、3、6 d 行生物反应综合评分;注射后 2、4、8 周,各组行 MRI 检查并测量 T2 弛豫时间(T2 信号值)后,取材行阿利辛蓝染色观察椎间盘髓核细胞退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锌指蛋白 A20 以及椎间盘退变相关指标(Ⅱ型胶原、蛋白聚糖)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锌指蛋白 A20、NF-κB 结合蛋白[P65、磷酸化 P65(phosphate P65,P-P65)、Ⅱ型胶原、蛋白聚糖]、自噬相关蛋白[LC3 (LC3Ⅱ/LC3Ⅰ)、P62]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 结果各组注射后各时间点生物反应综合评分均明显低于注射前 1 d(P<0.05);注射后 6 d 干扰 A20 组评分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其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 检测提示,注射后 2、4、8 周过表达 A20 组 T2 信号值均最高(P<0.05),2、4 周时干扰 A20 组最低(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利辛蓝染色显示,注射后 4 周过表达 A20 组蛋白聚糖含量最高(P<0.05)、干扰 A20 组最低(P<0.05);8 周时过表达 A20 组蛋白聚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锌指蛋白 A20、Ⅱ型胶原、蛋白聚糖表达过表达 A20 组最高(P<0.05),干扰 A20 组上述蛋白表达最低(P<0.05)。Western blot 检测示锌指蛋白 A20、蛋白聚糖、Ⅱ型胶原、LC3 (LC3Ⅱ/LC3Ⅰ)蛋白相对表达量过表达 A20 组最高、干扰 A20 组最低,而 P-P65、TNF-α、IL-1β、P62 蛋白相对表达量过表达 A20 组最低、干扰 A20 组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 P65 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锌指蛋白 A20 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有效延缓兔腰椎间盘退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去旋转截骨(derotational distal femoral osteotomy,DDFO)联合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术治疗股骨前倾角(femoral anteversion angle,FAA)过大(≥30°)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期疗效。方法2017 年 6 月—2019 年 8 月,收治 17 例 FAA≥30° 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均行 DDFO 联合 MPFL 重建术治疗。男 5 例,女 12 例,年龄 14~22 岁,平均 17.7 岁。髌骨脱位 2~8 次,平均 3.6 次。病程 2~7 年,平均 4.6 年。膝关节恐惧试验均为阳性。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 Lysholm 评分、Tegner 评分、Kujala 评分分别为(4.2±1.1)、(47.8±8.1)、(3.6±1.1)、(56.8±5.7)分,影像学测量 FAA、股骨远端外侧机械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外侧髌骨移位值(lateral patella displacement,LPD)、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 distance,TT-TG)分别为(34.9±3.4)°、(85.8±3.0)°、(13.7±3.8)mm、(23.1±2.1)mm。结果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僵硬、感染及髌骨再次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25 个月,平均 17.7 个月。影像学复查显示,1 例截骨不愈合,经二次手术翻修加强固定后愈合;其余患者截骨均于术后 3~4 个月完全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恐惧试验均为阴性;FAA、mLDFA、LPD 以及 TT-TG 分别为(15.6±2.7)°、(83.0±2.1)°、(5.0±2.6)mm、(20.5±2.5)mm,VAS 评分、Lysholm 评分、Tegner 评分以及 Kujala 评分分别为(2.4±1.4)、(93.4±7.8)、(6.8±1.5)、(89.0±8.0)分,上述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DFO 联合 MPFL 重建术治疗 FAA 过大(≥30°)的复发性髌骨脱位可获得良好早期疗效,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改性壳聚糖基导电复合材料神经导管的体内降解及组织相容性,以期为组织工程神经构建提供新的支架材料。方法采用微乳液聚合法合成纳米聚吡咯(polypyrrole,PPy),与壳聚糖共混后注入定制的成管模型,冷冻干燥及脱酸后,制成改性纳米 PPy/壳聚糖复合材料导管(记作 CP 导管);再经不同程度乙酰化(乙酰化反应时间分别为 30、60、90 min)改性,制备不同乙酰度的 CP 导管(记作 CAP1、CAP2、CAP3 导管)。各导管予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进行表征,使用四探针电导仪测定电导率。取 30 只雌性 SD 大鼠,于背部左、右侧各制备 4 个皮下筋膜隧道,分别植入上述导管。术后 2、4、6、8、10、12 周取材,大体观察导管形态及完整性、扫描电镜观察导管微观结构、测量导管降解率,以观察导管体内降解性能;行 HE 染色及抗巨噬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导管体内组织相容性。结果经表征证实乙酰化改性后的各导管 1 562 cm–1左右的酰胺Ⅱ谱带增强,表示壳聚糖乙酰化改性成功。各导管均具备导电性能,组间电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各导管表面相对光滑、结构致密,无明显差异。导管植入体内后,随时间延长均出现一定程度塌陷,其中 CAP3 导管尤为明显;亦出现不同程度质量丢失,且乙酰化度越高,质量变化越大(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植入 12 周后材料出现较多孔隙,且随着乙酰化度增加,孔隙呈增大趋势。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早期各导管均有较多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随着植入时间延长,淋巴细胞有所减少、成纤维细胞增多、胶原纤维增生明显。 结论不同乙酰度的改性壳聚糖基导电复合材料神经导管均有较好的体内生物相容性、可导电、可降解,且降解性与乙酰度相关,有望为组织工程神经构建提供一种新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综述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广泛查阅 CFD 应用于组织工程的相关文献,主要对 CFD 用于生物反应器设计改良或优化、模拟体外组织再生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学和细胞生长动力学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CFD 的模拟预测能力可为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优化和体外组织工程组织培养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且结合实验研究能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论CFD 作为新兴和有效的研究工具,已在组织工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并取得显著进展,但更全面、准确地模拟组织再生全过程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7.
108.
The COVID-19 caused by the SARS-CoV-2 coronavirus is at the origin of a global pandemic. This pandemic has prompted the current health system to reorganize and rethink the care offered by health establishments. We report the early toxicity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COVID-19 treated at the same time for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BC). This is a monocentric prospective study of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March 2020 and June 2020 and were diagnosed with COVID-19 infection.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to be irradiated for early-stage BC and to have a positive COVID-19 diagnosis on a PCR test and/or a lung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and/or suggestive clinical symptoms. Radiotherapy (RT) consisted of breast or chest wall irradiation with or without lymph node irradiation, with protocols adapted to pandemic situation. The treatment-related toxicity was graded according to the CTCAE (version 4.03). All 350 patients treated for early-stage BC were studied. Of them, 16 were presented with clinical symptoms of COVID-19 infection and of them, 12 had clinical, CT scan, and PCR confirmation. This entire cohort of 12 pts with median age of 56 (42–72) underwent their RT. During the radiotherapy, there were 9 pts presented radiation dermatitis, 8 (66%) were grade 1 and one was (8%) grade 2. Two patients with lymph nodes irradiation presented esophagitis grade 2. This prospective COVID-19 cohort, treated for early-stage BC demonstrated an acceptable toxicity profile with few low-grade adverse events. Longer follow-up is needed to confirm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109.
IntroductionMorel-Lavallée lesions are closed degloving injuries in which the skin and subcutaneous tissues separate from the underlying fascia secondary to a shearing force. These injuries are uncommon and can be misdiagnosed in acute settings. If treated incorrectly, they can recur, causing complications requiring multiple surgical intervention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Presentation of caseThis is the case of a 44-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a Morel-Lavallée lesion of the left thigh that presented 25 years after trauma. He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open surgical excision. The patient underwent multiple surgical interventions before the lesion was accurately diagnosed and treated.DiscussionMorel-Lavallée injuries can lead to chronic symptoms, such as pain and swelling, affecting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Treatment options include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 such as compression bandages or percutaneous drainage. However, if diagnosed late, a fibrotic capsule can form, which may require surgical excision. Our patient was diagnosed more than 20 years after the trauma. Earlier noninvasive treatment options were unsuccessful.ConclusionTh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open surgical excision of the chronic lesion. There was no report of any recurrence up to 10 months after surgery. Such lesion treatments should be guided based on the chronicity of the injury and the patient’s symptoms.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case with such delayed presentation.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