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9篇
  免费   340篇
  国内免费   128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99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706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348篇
内科学   516篇
皮肤病学   72篇
神经病学   110篇
特种医学   6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49篇
综合类   909篇
预防医学   202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322篇
  3篇
中国医学   234篇
肿瘤学   22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高建波  张茂  唐卫东 《浙江医学》2015,37(22):1808-1811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和T细胞亚群联合检测用于早期诊断脓毒症的临床价值,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收集入住ICU的危重患者共225例,其中入院时脓毒症患者60例,非脓毒症患者165例。检测所有患者入住ICU时PCT水平和T细胞亚群,采用ROC曲线分析PCT和辅助性CD4+T细胞诊断脓毒症的临界值,依据两项临界值构建联合诊断脓毒症的生物评分(0~2分),然后采用ROC曲线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联合诊断的生物评分能否提高诊断脓毒症的正确率。结果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为8.4(1.4~21.8)ng/ml,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0.4(0.1~0.8)ng/ml](P<0.05);脓毒症患者的CD3+T细胞和辅助性CD4+T细胞降低,细胞毒CD8+T细胞升高(均P<0.05)。PCT和CD4+T细胞诊断脓毒症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95ng/ml和26.89%。制定生物评分后,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PCT水平、CD4+T细胞和生物评分均能够独立预测脓毒症,但生物评分预警脓毒症的效果最好(OR=32.76,95%CI9.82~82.13),ROC曲线下面积为0.956(95%CI0.925~0.988)。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CT水平和T细胞亚群能够较好地早期预警脓毒症,其价值优于单项指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分析Balb/c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后脾脏和血液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感染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Balb/c小鼠脾脏和血液中T、B、Th1、Th2、Treg、NK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脾脏B、Th1、Th2、Treg细胞在多房棘球蚴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Th1和Th2细胞在多房棘球蚴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h1=3.669, P<0.01; tTh2=4.302, P<0.01)。脾脏B、Th1、Th2、Treg细胞在细粒棘球蚴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3.396,P<0.05;tTh1=3.539,P<0.05;tTh2=3.731,P<0.05;tTreg=2.197,P<0.05);血液B、NK、Th1、Th2细胞在细粒棘球蚴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2.125,P<0.05;$t_{N_{K}}$=3.569,P<0.05;tTh1=6.532,P<0.05;tTh2=4.463,P<0.05)。结论 小鼠脾脏B、Th1、Th2、Treg细胞在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感染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多房棘球蚴感染组血液中Th1和Th2细胞有变化,细粒棘球蚴感染组血液中B、NK、Th1和Th2细胞有变化。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AIDS患者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T细胞亚群含量、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128例AIDS患者,测定外周血中25-羟基维生素D、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HIV RNA水平,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128例AIDS患者治疗后25-羟基维生素D、CD3+T细胞、CD4+T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均升高,CD8+T细胞、HIV RNA水平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AIDS患者中,25-羟基维生素D≥30 ng/ml组CD3+T细胞、CD4+T细胞水平以及CD4/CD8比值升高,CD8+T细胞、HIV RNA水平降低,与<30 ng/ml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CD4+T细胞水平的AIDS患者中,CD4+T细胞≥500个/μl组25-羟基维生素D、CD3+T细胞水平以及CD4/CD8比值升高,CD8+T细胞、HIV RNA水平降低,与<500个/μl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HIV RNA水平的AIDS患者中,HIV RNA<400拷贝/ml组25-羟基维生素D、CD3+T细胞、CD4+T细胞水平以及CD4/CD8比值升高,CD8+T细胞水平降低,与≥400拷贝/ml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CD3+T细胞(r=0.547,P=0.008)、CD4+T细胞水平(r=0.821,P=0.000)及CD4/CD8比值(r=0.630,P=0.005)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r=-0.295,P=0.009)、HIV RNA水平(r=-0.460,P=0.001)呈负相关.治疗后HIV RNA水平与CD3+T细胞(r=-0.702,P=0.004)、CD4+T细胞水平(r=-0.681,P=0.006)及CD4/CD8比值(r=-0.729,P=0.007)呈负相关,与CD8+T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0.392,P=0.008).结论 AIDS患者行HAART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CD3+T细胞、CD4+T细胞水平及CD4/CD8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HIV RNA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评价补肺健脾益肾方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ODE指数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中医辨证为肺脾肾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而观察组(40例)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肺健脾益肾汤,治疗8周后比较临床疗效及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ODE指数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BODE指数及BMI积分、FEV1积分、MMRC积分、6MWT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CD3+、CD4+及CD4+/CD8+较对照组明显升高,CD8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FVC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GR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后SGR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肺健脾益肾方用于老年COPD稳定期治疗可改善患者肺功能及BODE指数,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 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卵巢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并评估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09~2013-08就诊于新乡市中心医院的62例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其中30例患者采用DC-CIK联合化疗[紫杉醇( taxel)+卡铂( cisplatin)]为联合治疗组;选取同期进行单纯化疗的32例患者为单纯化疗组。3周为1个周期,3周期后评价疗效。治疗结束1周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3+CD4+、CD4+/CD8+、CD4+CD25+T调节性T细胞、NK细胞的变化。结果每位患者治疗3个周期后,联合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CD3+CD4+、CD4+/CD8+、NK水平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85.7%,显著高于单纯化疗组的56.5%(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明显轻于单纯化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体力状况评分较单纯化疗组改善明显。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能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芪苑益肾颗粒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CD28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单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14 d制造肾病大鼠模型,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分别给予蒸馏水,而阳性对照(醋酸泼尼松片5 mg/kg)、芪苑益肾颗粒低(1.5 g/kg)、中(3.0 g/kg)、高剂量(6.0 g/kg)分别给药,连续灌胃21 d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阿霉素肾病大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结果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芪苑益肾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显著高于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组(P<0.05);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低、中剂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CD4/CD8显著升高(P<0.01),而CD8+显著降低(P<0.05)。结论芪苑益肾颗粒可能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CD28表达有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采用R值综合评价法多指标综合评价调补肺肾三法(补肺健脾、补肺益肾、益气滋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香烟熏吸联合细菌感染法制备COPD模型,于第9周分别给予补肺健脾方、补肺益肾方、益气滋肾方及氨茶碱至第20周.于第20、32周测定外周血和肺泡灌洗液中CD3+、CD4+、CD8+、CD4+/CD8+及CD4+ CD25+表达.采用R值综合评价法,对调补肺肾三法调节COPD稳定期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第20、32周及综合20、32周,调补肺肾三法和氨茶碱对外周血和肺泡灌洗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均具有较显著的综合纠正作用(P<0.01).综合20、32周,各治疗方案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纠正强度依次为补肺健脾、氨茶碱、补肺益肾、益气滋肾;对肺泡灌洗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纠正强度依次为补肺健脾、氨茶碱、益气滋肾、补肺益肾,其中补肺健脾的纠正强度较补肺益肾显著(P<0.05).结论 调补肺肾三法和氨茶碱对COPD稳定期大鼠外周血和肺脏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均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并具有良好的远后效应,以补肺健脾方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统计沈阳市某学校教师的亚健康情况和分析亚健康状态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参加体检的教师发放亚健康调查表,判断教师健康状况。同时,检测健康教师和亚健康教师的淋巴细胞亚群。同期住院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作为对照。结果共有584名教师问卷合格,其中健康人群300例,患病需治疗的9例,亚健康状态人群275例,亚健康发生率为47.09%,健康教师淋巴细胞亚群分析中,总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抑制性T细胞(Ts)、自然杀伤细胞(NK)和B细胞比例分别为(67.19±8.95)%、(37.58±7.23)%、(28.14±7.66)%、(21.16±9.97)%、(9.56±3.80)%。亚健康职工上述细胞比例分别为(65.22±7.75)%、(35.90±7.22)%、(28.87±8.02)%、(24.57±8.33)%、(9.61±4.66)%。同年度肿瘤患者上述细胞比例分别为(60.65±14.39)%、(30.32±15.22)%、(26.36±9.51)%、(30.25±13.36)%、(5.37±4.29%)。亚健康组与健康组比较总T细胞、Th、NK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s及B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亚健康组与肿瘤组比较总T细胞、Th、Ts、NK细胞及B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与肿瘤组比较总T细胞、Th、Ts、NK细胞及B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教师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多样,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99.
探讨静吸复合全麻对儿童经纤维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后外周血T辅助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该院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患儿,其中采用局麻的15例为观察组1,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患儿15例为观察组2,对照组15例为同期行喉镜检查的健康儿童,比较3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结果 3组支气管镜术后血液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0.34,P =0.001),而CD8+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差异(F =2.27,P =0.184),CD4+/CD8+则有明显差异(F =147.83,P =0.000);3组中两两比较,观察组2 CD4+T淋巴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观察组1(t =9.74,P =0.000;t =7.04,P =0.001);而观察组2 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观察组1(t =15.64,P =0.000;t =10.57,P =0.000);3组支气管镜术后血液干扰素-γ(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2.36,P =0.172),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有明显差异(F =9.32,P =0.001),IFN-γ/IL-4也有明显差异(F =4.52,P =0.023),3组两两比较,观察组2血清IL-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观察组1(t =3.42,P =0.001;t =3.96,P =0.001);IFN-γ/IL-4两两比较,观察组2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观察组1(t =2.64,P =0.025;t =2.67,P =0.025)。结论 静吸复合全麻可能有一过性抑制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云芝糖肽在体外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调节的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分为PBMCs空白组、云芝糖肽20μL与PBMCs共培养组和云芝糖肽40μL与PBMCs共培养组,3组分别于培养24 h、48 h、72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及T淋巴细胞表面CD3+/HLA-DR+、B淋巴细胞表面CD19+/CD69+表达情况,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Ig G水平。结果云芝糖肽与PBMCs共培养组CD4+T细胞比例明显上升(P0.05),CD4+/CD8+细胞比值明显增高(P0.05);云芝糖肽20μL与PBMCs共培养组T细胞表面CD3+/HLA-DR+,72 h时表达水平高于24 h(P0.05);B细胞表面CD19+/CD69+的表达显示从培养24 h到48 h表达升高而在72 h表达减少的趋势;PBMCs与云芝糖肽共培养2组上清Ig G水平均明显高于PBMCs空白组(P均0.05)。结论云芝糖肽在体外能促进CD4+T细胞比例上升及CD8+T细胞比例下降,提高CD4+/CD8+比值,并增加Ig G分泌,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