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1628年William Harvey首次描述心脏扭转运动[1].心脏扭转主要指左室扭转(left ventriculartwisting):从心尖水平观察,左室心尖部收缩期呈逆时针旋转,基底部呈顺时针旋转,这2种反向交互力即产生扭转运动或称为扭转变形.  相似文献   
12.
常规等腰三角形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常引起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扭转角即股骨颈的横断面近似一个椭圆形其纵轴大于横轴[1~3],预计在股骨上段纵轴线与椭圆形长轴形成的角度后斜三角置入三枚空心钉可能会获得更好的结果。本次研究总结70例股骨颈骨折行闭合复位斜三角行3枚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探讨闭合复位斜三角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椎体、椎板、棘突旋转角及椎体相对棘突偏移的距离,为指导术中轴状面去旋转及冠状面侧凸矫形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选取本院脊柱外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17.0岁,Cobb角51.9°,术前皆行平卧位顶椎区域CT平扫.测量顶椎椎体、椎板及棘突的旋转角度,然后将椎体、椎板及棘突的旋转角度利用SPSS13.0进行三组定量资料的两两比较,分析三者间的旋转角差异.同时测量椎体相对椎板的偏移距离,计算出其平均值.[结果]顶椎旋转角:椎体平均为17.3°±8.67°,椎板平均为17.6°±11.14°,棘突平均为11.3°±10.51°.经统计分析椎体、椎板与棘突间的旋转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13),而椎体与椎板间的旋转角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906).椎体相对椎板偏移的距离平均为(0.19 ±0.12) cm.[结论]测量脊柱侧凸患者术前CT顶椎椎体、椎板及棘突的旋转度和椎体相对棘突的偏移距离,对术中指导脊柱侧凸的轴状面和冠状面矫形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脊柱侧凸是一种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主要表现为脊柱侧方移位、椎体旋转及椎体楔形变。脊柱椎体轴向旋转是脊柱侧凸发生的首要因素。脊柱前后柱生长不平衡可影响躯干平衡进而导致脊柱旋转,后者是脊柱侧凸发生的始动因素之一。因此,在脊柱侧凸患者中评估椎体旋转程度显得极为重要。脊柱椎体旋转程度的常用评估方法为X线及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技术。自从1948年Cobb等提出X线片上评估椎体旋转程度的方法后,许多学者对X线片上评估椎体旋转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可变翻转角结合三维(3D)容积内插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序列快速测量T1值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钆溶液作为模型,以单层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IR-FSE)序列为金标准,比较3D FSPGR可变翻转角组合(2、3个翻转角)和3D容积内插FSPGR可变翻转角组合(2、3、4个翻转角)测量模型T1值的准确性。结果 2、3个可变翻转角FSPGR与IR-FSE测量T1值高度相关(r=0.982和0.975,P均<0.001);2、3、4个可变翻转角3D容积内插FSPGR与IR-FSE测量T1值亦高度相关(r=0.969、0.970和0.979,P均<0.001),于不同时间所测得T1值的组内相关系数等于或接近1。结论 可变翻转角结合3D容积内插FSPGR可快速测量组织T1值,准确性及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肩袖损伤的病因及病理机制研究进展很快,主要涉及软组织和骨性结构研究.软组织与肩袖损伤相关性研究方面建立了过度使用学说、缺血-再灌注学说、缺血-缺氧理论等,骨性结构与肩袖损伤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包括肩峰形态、肩峰下间隙、肩胛盂倾斜角和扭转角、肱骨头倾斜角和扭转角等方面研究.该文系统回顾和分析了肩袖损伤与肩关节骨性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超长回波链可变回聚脉冲反转角成像序列(modulated flip angle technique in refocused imaging with extended echo train,MATRIX)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选择胸椎骨折固定器需要了解肋骨的力学特性.本文对正常国人青年和老年尸体肋骨进行扭转实验,并对比分析青年和老年尸体肋骨的扭转力学特性,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参数.实验标本取自4具正常国人男性新鲜尸体肋骨,年龄分别为23岁、27岁、72岁、76岁,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和老年组.以肋骨标本沿纵向切成长55mm的样本试样,每组各20个.实验环境温度为20℃,将样本两端装夹于扭转试验机的夹头内,以1°/s的扭转速度对试样施加扭矩,测试样本破坏后的最大扭矩和最大扭转角值,并计算其扭转切应力,同时观察样本破坏断口的形貌.实验结果表明,青年组肋骨最大扭矩、切应力和扭转角均大于老年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因此青年组和老年组肋骨具有不同的扭转力学特性.样本断口形貌显示,2组样本断口多数为斜型,少数为横型.大体观察,青年组肋骨骨小梁排列细密,老年组肋骨骨小梁排列稀疏,具有老年骨质疏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测量肱骨颈干角及扭转角的测量方法。方法收集肱骨干标本56根,其中右侧30根,左侧26根,利用X线于前后位及轴位摄片测量其颈干角与扭转角,对测定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正常值。结果通过本文介绍方法,测量出肱骨颈干角为133.25°±5.26°,扭转角为31.36°±7.96°。经统计学处理左右两侧肱骨颈干角及扭转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立样本凇验)。结论肱骨颈干角、扭转角变异较大,肱骨近端肿瘤假体颈干角、扭转角设计应个性化。X线测量法是测定肱骨颈干角及扭转角的方法之一,临床上健侧的颈干角及扭转角可作为患侧肱骨近端肿瘤假体设计及安放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观察三维T1加权可变反转角快速自旋回波(3D T1-SPACE)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断中 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3D T1-SPACE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根据有无症状分为有症 状组(n=61)和无症状组(n=39),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和斑块量化指标[病变层面血管面积(VAMLN)、病变层面管腔面积 (LAMLN)、参考层面血管面积(VARL)、参考层面管腔面积(LARL)、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指数(RI)、偏心指数(EI)以及正性 重构、偏心斑块、斑块表面不规则、斑块位置前壁比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大脑中动脉 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VAMLN、LAMLN、VARL、LARL、狭窄率以及斑块负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 症状组RI、EI显著大于无症状组(P<0.05),正性重构、偏心斑块、斑块表面不规则以及斑块位于上壁位置比例显著高于无 症状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管腔正性重构、斑块表面不规则以及斑块位于上壁位置是影响症状性动脉 粥样硬化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3D T1-SPACE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可有效评估脑血管病患者动脉 斑块特征,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大脑中动脉狭窄通常伴有管腔正性重构、斑块表面不规则以及斑块位于上壁位置特征,对 预测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风险和分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