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19篇
  免费   543篇
  国内免费   416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101篇
妇产科学   349篇
基础医学   387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3189篇
内科学   941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134篇
特种医学   7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5篇
外科学   2356篇
综合类   5850篇
预防医学   1038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2477篇
  19篇
中国医学   839篇
肿瘤学   1093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86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307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375篇
  2014年   748篇
  2013年   764篇
  2012年   945篇
  2011年   1064篇
  2010年   1055篇
  2009年   1080篇
  2008年   1222篇
  2007年   1232篇
  2006年   1075篇
  2005年   1363篇
  2004年   1134篇
  2003年   1003篇
  2002年   780篇
  2001年   669篇
  2000年   519篇
  1999年   410篇
  1998年   379篇
  1997年   328篇
  1996年   341篇
  1995年   287篇
  1994年   225篇
  1993年   150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随着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认识的不断提高,临床报道逐渐增多。我们2001年3月至2005年7月共收治8例手术后腹腔种植转移的恶性GIST分别行再手术并跟踪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计兰  李俊文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3942-394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硬化剂)治疗盆腹腔囊肿的价值。方法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入无水乙醇治疗盆腹腔囊肿8例。结果治愈率87%,有效率10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治愈率高,效果与手术近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粘连性肠梗阻术中,应用人体脂肪糜蛋白酶预防粘连机理。方法 在动物实验基础上随机选择42例粘连性肠梗阻与对照组手术比较。结果 应用组与对照组粘连体征明显降低 结论 人体脂肪糜蛋白酶是一种预防肠粘连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病历资料患者女,46岁,2个月前因交通伤致腹部受伤,于当地医院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行保守治疗后出现腹胀、腹痛、左下腹渐增性肿块。体检:贫血貌,左下腹可见一20cm×15cm包块,边界不清,有触痛,无搏动及血管杂音,肠鸣音弱。辅助检查:血红蛋白56g/L,红细胞2.3×1012/L。B超见左下腹有一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瘤腔内呈涡流的彩色血流信号,破口约0.8cm。CT提示左下腹包块,强化期包块内含造影剂血溢出,向下蔓延形成洋葱层样外观。CT血管成像(CTA)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假性动脉瘤。治疗时先采用介入方法,经股动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物段。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91~2004年原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手术治疗32例,治愈27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3例。手术治疗9例,治愈5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3例。结论腹腔穿刺是诊断原发性腹膜炎常用的手段之一,腹水白细胞计数如果大于0.3×109/L,应高度怀疑原发性腹膜炎,腹水中多形核白细胞大于50%则可诊断为原发性腹膜炎。手术的目的在于明确诊断,去除腹腔内脓液,减少毒素吸收及肠粘连梗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男,62岁,因“头痛伴行走不稳半年”收入院。入院行头颅CT示交通性脑积水(重度),排除颅内继发病变。查体:神清,GCS评分15分,颈抗二指,四肢肌力稍高,共济失调明显。完善术前检查,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压管)。术后症状改善,1周后头颅CT复查脑积水消失,出院。1月后病人因发现腹部切口处皮下包块,约6cm×6cm大小,无肿痛,彩超示皮下积液,腹腔管脱出腹腔于皮下,考虑系腹腔管脱出,再次沿原腹部切口进入,见皮下约50ml水样物,系脑脊液。分流管腹腔端完全脱出腹腔外位于皮下,于原腹膜切口处重新置入腹腔管,同时于置入处适当固定分流管,并将…  相似文献   
17.
本科自2003年起采取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方法治疗顽固性腹水40例,共198例次,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直肠癌切除前后腹腔冲洗液脱落细胞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直肠癌术中腹腔多次冲洗,对于降低患者腹腔内脱落癌细胞阳性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直肠癌患者术中腹腔冲洗分6次进行,肿瘤切除前3次,切除后3次;将6次腹腔冲洗液行常规病理学涂片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肿瘤切除前,全组患者腹腔冲洗液脱落癌细胞均呈阳性表达。肿瘤切除后第1次腹腔冲洗液脱落癌细胞阳性40例,第2次阳性33例,第3次阳性13例。肿瘤切除后第1次冲洗液的脱落癌细胞阳性结果与切除后第2次冲洗液阳性结果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3次冲洗液的脱落癌细胞阳性结果与第2次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术中多次腹腔冲洗可降低腹腔内脱落癌细胞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9.
腹腔穿刺对腹部闭合伤的诊断有实用意义,特别是多发伤、复合伤时,病情危重,常因伴昏迷或休克,不能确切提供病史,也不宜搬动的情况下,诊断性腹腔穿刺在确定是否剖腹探查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自1995年至2005年间我科共收治伴发闭合性腹部伤的复合伤68例,均经腹腔穿刺明确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移植膀胱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晗  秦万长  付小兵  杨渝  郁华亮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0):2816-2817,F003
目的 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大鼠同种异体无血管吻合膀胱移植中促进移植物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 将SD幼大鼠膀胱无血管吻合移植至5周龄Wistar大鼠大网膜上并予以免疫抑制治疗作为膀胱移植的动物模型。接受膀胱移植大鼠以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治疗组,治疗组腹腔注射rh—bFGF,500U/d,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膀胱移植术后各组分别于7,14d两个时间段处死大鼠,切取移植膀胱标本。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移植物中血管生成的情况,并作定量指标检测。结果人与对照组相比较,rh-bFGF治疗组大鼠移植膀胱组织内的血管的数量明显增加,即7d组由28.6增至93.9个/断面,P=0.000l,14d组由27.1增至78.6个/断面,P=0.000l;血管平均断面面积、平均周长、平均直径各项指标明显增加,其中在血管平均断面面积,即7d组由243.93增至546.06μm^2,t=-5.65,P=0.0003,14d组由387.96增至733.92μm^2,t=-4.48,P=0.0017。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 bFGF可明显增加早期大鼠同种异体无血管吻合移植膀胱组织中的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