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222篇
  免费   9681篇
  国内免费   3348篇
耳鼻咽喉   778篇
儿科学   881篇
妇产科学   1578篇
基础医学   3775篇
口腔科学   642篇
临床医学   34767篇
内科学   10707篇
皮肤病学   233篇
神经病学   7593篇
特种医学   262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87篇
外科学   7732篇
综合类   57301篇
预防医学   11776篇
眼科学   1917篇
药学   21677篇
  315篇
中国医学   8962篇
肿瘤学   2317篇
  2024年   1394篇
  2023年   4445篇
  2022年   4451篇
  2021年   5441篇
  2020年   5564篇
  2019年   5407篇
  2018年   2753篇
  2017年   4990篇
  2016年   5875篇
  2015年   6120篇
  2014年   10352篇
  2013年   10188篇
  2012年   12361篇
  2011年   12902篇
  2010年   11956篇
  2009年   11436篇
  2008年   11357篇
  2007年   10202篇
  2006年   9148篇
  2005年   8909篇
  2004年   7084篇
  2003年   6534篇
  2002年   5347篇
  2001年   4907篇
  2000年   3673篇
  1999年   3175篇
  1998年   2810篇
  1997年   2464篇
  1996年   2087篇
  1995年   1650篇
  1994年   1233篇
  1993年   822篇
  1992年   568篇
  1991年   477篇
  1990年   422篇
  1989年   407篇
  1988年   95篇
  1987年   76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14.
15.
16.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用于动态检测脑功能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反映抑郁人群认知活动期间大脑有氧代谢的变化,为阈下抑郁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结合中医情志理论,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探讨中医情志刺激对阈下抑郁的反应机制,为后期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可行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MRI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4例位于头颈部,4例位于四肢,1例位于躯干;8例位于曝光部位,1例位于非曝光部位。4例为结节隆起型,2例为皮下结节型,1例为溃疡型,2例为混合型。5例表现为椭圆形肿块,4例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与肌肉信号相比,T1WI:2例呈等、稍低信号,7例呈等信号;T2WI:9例呈稍高信号;DWI:5例呈弥散受限高信号表现,4例未行DWI;Gd-DTPA增强扫描:7例重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7例见"鼠尾征",其中5例位于皮肤,2例位于皮肤和浅筋膜。结论:较大的皮肤鳞状细胞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RI对病灶术前评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中fMRI的应用现状、问题及前景。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多个中文及英文数据库,系统评价BOLD-fMRI、DTI及1H-MRS在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中的应用。结果:纳入研究的47篇文献中,27篇使用BOLD模态,13篇使用MRS模态,4篇使用DTI模态,3篇同时使用2种模态。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局部脑区功能和环路异常2个层面,未发现脑网络研究;理论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数据处理方式均得到运用,但ROI的选择存在较高的异质性,限制了DTI和MRS研究结果的可比性。结论:中医药临床疗效的fMRI研究呈爆发态势,但在参数设置方面需更加规范,在多模态融合、节点-环路-网络的靶点选择及数据分析方式等方面应增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9.
癫痫作为多种病因引起的神经系统慢性、发作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其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极为重要。目前已有多种神经影像技术用于癫痫的定位、定侧和病理生理研究。弥散张量成像是利用水分子在组织中弥散的各向异性成像的磁共振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在活体中无创性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方法,它能敏感地显示脑部细微结构,并能揭示各个结构间的功能联系,有助于癫痫的研究。本文主要从癫痫的病因诊断、癫痫手术的辅助指导、癫痫的结构网络及其与癫病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等方面对DTI应用于癫痫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原因除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密切关联外,还与过度精神压力、缺乏体育锻炼、吸烟、急性心脏病等有关,可对患者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1]。该疾病患者的治疗与时间窗有关,且需依据其病理周期设计对应治疗方案,以控制病死率与致残率。因此,在疾病早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显得极为重要。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脑梗死尚缺乏敏感性,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为功能性成像,可有效观察病灶特征、神经纤维束形态等[2]。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DTI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