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7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194篇
耳鼻咽喉   111篇
儿科学   40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359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903篇
内科学   233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999篇
特种医学   31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65篇
综合类   1659篇
预防医学   292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523篇
  3篇
中国医学   290篇
肿瘤学   8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94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395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303篇
  2003年   308篇
  2002年   250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乙状窦后进路内窥镜手术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乙状窦后进路相关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30例干颅骨表面标志位置关系,准确定位乙状窦后进路骨窗;利用10具甲醛固定成年头标本模拟内窥镜下乙状窦后进路,验证其可行性。结果:(1)以星点至乳突点连线中点为中心作直径2.0cm的骨窗适于暴露桥脑小脑角区结构;(2)内镜下乙状窦后进路可在尽量减少压迫小脑的情况下充分暴露桥脑小脑角区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结论:精确定位乙状窦后进路骨窗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牵托小脑,对临床开展锁孔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
介绍了基于串行EEPROM的CPU监控器X4043/45工作原理,讨论了它在小脑电刺激系统中的应用,并总结了其与单片机通讯时的一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3.
内耳门周结构对内镜下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的影响。结果: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以上者占27.5%(11侧)。小脑下前动脉在Ⅶ、Ⅷ脑神经外侧成袢者占22.5%(9侧)。内耳门后唇隆起合并小脑下前动脉袢在Ⅶ、Ⅷ脑神经之外侧者占7.5%(3侧)。结论:当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或小脑下前动脉弓在Ⅶ、Ⅷ脑神经之前时将对内窥镜导入有阻碍,当两种情况合并存在时要将内窥镜导入脑桥小脑三角区相当困难,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4.
本文制备了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MφCM),并应用快速自动比色微量分析法检测MφCM对体外培养的生后7dSD大鼠小脑皮质神经元的作用。结果表明,分子量大于10kD的MφCM对神经元(细胞密度1×106/ml)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神经营养活性(F<0.05);用盖玻片培养法表明,该组份有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的作用。MφCM经SephacrylS-100-HR凝胶层析和生物活性鉴定,获得了具有神经营养活性的第二峰洗脱液。此洗脱液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证明MφCM中神经营养活性成份的蛋白质其分子量为31kD-68kD之间。  相似文献   
95.
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N  Zhu J  Ma H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3):213-215
目的探讨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发生学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974~1995年间27例成年人(≥16岁)小脑髓母细胞瘤进行了观察。结果本组年龄16~55岁,平均25.8岁,肿瘤发生于小脑蚓部21例,小脑半球6例。随访21例,7例已生存2.5~17年,14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41.6个月。1年生存率为71.4%,5年及10年生存率均14.3%。组织学类型:经典型14例,促纤维增生型13例。结论通过电镜观察及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证实髓母细胞瘤是具有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双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部位、治疗手段以及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96.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传递法,在44只大白鼠脑,研究了楔外、内核和薄束核到小脑蚓部皮质的投射。结果表明:当HRP注于蚓部皮质Ⅳ—Ⅴ小叶后,在楔外核、楔内核和薄束核均有标记细胞。在楔外核全核内标记细胞较为密集,可见此核主要投射于小脑的该区。在Ⅳ—Ⅴ小叶注射例中,标记细胞亦见于楔内核的嘴侧部,但出现的标记细胞较少;于个别例,薄束核内可见为数甚少的标记细胞。当HRP注入蚓部皮质Ⅵ—Ⅶ小叶后,在后述两核均未见到标记细胞。当HRP注于Ⅷ—Ⅸ小叶后,在楔外核出现一些标记细胞,但这些标记细胞与注射于Ⅳ、Ⅴ小叶相比,数目明显减少;在该组注射例中,于楔内核的腹外侧部可出现一些标记细胞,但数目很少;此区注射后,薄束核内未见标记细胞。由此可见,楔外核对小脑蚓部皮质有较多的投射纤维,楔内核有很少的投射纤维,薄束核只有为数更少的纤维投射。  相似文献   
97.
本实验将WGA-HRP分別注入家兔脊髓一侧的颈、胸、腰等不同节段,逆行追踪小脑中央各核向脊髓的直接投射。结果表明,小脑中央核的标记神经元恒定地见于颈段(C_1~C_4)注入例动物,而未见于下颈段(C_6~C_8)和胸腰段注入例动物。标记神经元仅出现于注入侧对侧的小脑顶核及间位核的尾侧部。研究结果提示,家兔小脑顶核及间位核的尾侧部,有向颈髓的直接越边投射。本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98.
病例患儿,男,7岁,因左眼球突出4年伴右眼球突出、行走不稳1年入院。病后少语少动,无发热、皮疹、多饮、多尿。家族中无遗传病病人。体检:体温36.7℃,脉搏90次/分,行走慢且不稳,反应迟钝,双眼球突出,左眼甚(如图),无眼震,甲状腺不大,双膝腱反射弱,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T3、T4、TSH、基础代谢率、肝功能、骨髓象、血常规、尿比重均正常。胸片示双肺纹理重,颅骨平片见多个不规则骨破坏区,眼眶CT:眼球结构正常,眼外肌肥厚,颅底骨质破坏,其边界可见骨肥厚,头颅CT:小脑齿状核区对称性低密度影,无占位效庆,…  相似文献   
99.
本实验用微电泳方法将HRP分别导入20只大白鼠的小脑核,研究三叉神经各核至小脑核的纤维投射。结果表明,三叉神经各核均向小脑核发出纤维投射。其中以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亚核和吻侧亚核最多,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三叉神经感觉主核次之,三叉神经中脑核和三叉神经运动核最少。此外,在三叉神经运动核的腹外侧和三叉神经根内也有向小脑核投射的起源细胞。来自中脑核的纤维多终于顶核和间位核前部,来自脊束核和感觉主核的纤维较多地终止于间位核后部和齿状核。运动核的纤维终止于顶核、间位核前部和齿状核。起源于三叉神经运动核腹外侧,三叉神经根内细胞群的纤维,在小脑核中有和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相似的终止。三叉—小脑核的纤维投射是双侧性的,但以同侧为主。  相似文献   
100.
大鼠小脑皮质内突触素P38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及年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研究突触素P38免疫反应产物在Wistar大鼠小脑皮质的分布及年龄变化,结果显示:小脑皮质内的突触素P38免疫反应产物呈板层分布,各层之间的 产物密度差异很大;在三个年龄组,小脑V,Ⅶ叶分子层突触素P38免疫反应产物校正光密度值以青年组最大,成年组次之,老年组最小,各组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