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78篇
  免费   2577篇
  国内免费   604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266篇
妇产科学   107篇
基础医学   803篇
口腔科学   70篇
临床医学   4496篇
内科学   1582篇
皮肤病学   110篇
神经病学   385篇
特种医学   318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0篇
外科学   869篇
综合类   7857篇
预防医学   5347篇
眼科学   137篇
药学   6124篇
  54篇
中国医学   2056篇
肿瘤学   2057篇
  2024年   168篇
  2023年   654篇
  2022年   553篇
  2021年   717篇
  2020年   727篇
  2019年   710篇
  2018年   435篇
  2017年   699篇
  2016年   813篇
  2015年   952篇
  2014年   1617篇
  2013年   1452篇
  2012年   1906篇
  2011年   1934篇
  2010年   1734篇
  2009年   1682篇
  2008年   2573篇
  2007年   1944篇
  2006年   1719篇
  2005年   2340篇
  2004年   1802篇
  2003年   1683篇
  2002年   1075篇
  2001年   1004篇
  2000年   703篇
  1999年   643篇
  1998年   574篇
  1997年   513篇
  1996年   483篇
  1995年   407篇
  1994年   352篇
  1993年   245篇
  1992年   190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12篇
  1989年   142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91.
目的评价双倍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两组患者基本的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以双倍剂量的氨溴索口服液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以常规剂量的氨溴索口服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双倍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92.
目的通过超前静脉辅助滴注镇痛药物酮咯酸氨丁三醇,观察老年受术者镇痛效果是否优于阿片类单独用药。方法选择我院2011至2013年60例70~79岁的股骨颈骨折并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采取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A、B、C、D4个组,在手术开始后1 h四组分别静脉滴注生理盐水,0.15、0.2、0.25 mg/kg酮咯酸氨丁三醇,给药最大剂量不超过15 mg。手术结束缝皮时从硬膜外注射1 mg吗啡+3 mL 1%利多卡因术后镇痛,观察入手术室时及给药(酮咯酸氨丁三醇)后2、4、8、12、24 h患者VAS评分,BCS评分。结果从VAS和BCS评分可以看出,C、D组在4、8、12、24 h时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其他两组(P<0.05),而C组、D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吗啡对老年受术者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吗啡;酮咯酸氨丁三醇与吗啡联合使用存在量效关系,实验观察以0.2 mg/kg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硬膜外1 mg吗啡为适宜剂量;多模式镇痛联合超前镇痛在老年受术者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对经过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观察,研究对其的疗效以及改善作用。方法将我院的109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56例,采用100-150万单位的尿激酶并加用100 m 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溶栓进行治疗,而对照组为53例,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或是抗凝进行治疗。结果经过观察,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其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少,并且其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比对照组中的治疗效果好,P<0.05,但两组的出血转化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在进行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神经功能能够有效地改善,要比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或是抗凝进行治疗的方法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94.
以Graves病为代表,探讨放射性核素131I在甲亢治疗学中的应用,归纳、总结和讨论131I在甲亢治疗中的适应症、剂量、联合治疗、疗效和转归.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131I治疗甲亢具有快速简便、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好、费用低等优点,逐渐成为甲亢治疗的主流方法,但治疗时需注意向甲减的转归.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气管插管患者镇静镇痛药物的应用以及效果的影响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4年6月收治的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的气管插管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治疗。观察患者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镇静镇痛治疗效果,并与常规护理组做对比。结果观察组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为(2.08±0.12)mg/d,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为(1.09±0.08)mg/d;其镇静镇痛治疗水平达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镇静镇痛治疗水平,其护理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低剂量即20mg/d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高剂量即40mg/d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1次/d,共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心功能指标院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舒张早期与晚期的血流峰值速度比和输出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改善状况。结果在治疗前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舒张早期与晚期的血流峰值速度比、每搏输出量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舒张早期与晚期的血流峰值速度比和每搏输出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3%,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临床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且每天服用40mg剂量较服用20mg/d剂量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全面评价国产固定剂量复合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异烟肼利福平(2HRZ/4HR)的抗结核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81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HRZ/4HR)和对照组(2HRZ/4HR)观察近期痰菌阴转率、X线病灶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2个月痰菌阴转率分别达82.5%和65.7%;满疗程痰菌阴转率各为100.0%和88.6%;胸部X线明显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灶吸收分别占92.7%和94.3%,两组空洞闭合率分别为63.2%和62.5%;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和4例肝功异常。结论国产固定复合剂是一种安全、高效.易被患者接受、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抗结核药物。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接振工人累积接振剂量与正中感觉神经损伤的剂量-反应关系,以及手传振动对神经损伤的客观敏感指标。方法以102名40岁以下的接振工人为研究对象,对每名工人进行基本信息收集,检测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电位波幅,检测他们所在车间岗位的接振强度和接振时间,估算他们的累积接振剂量,将累积接振剂量分别与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电位波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累积接振剂量与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r=-0.217 P0.05),累积接振剂量与正中感觉神经运动电位波幅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振高剂量工人(累积接振剂量≥20 000hm2/s4)左手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明显低于接振低剂量工人(累积接振剂量20 000hm2/s4)(T=-2.166,P0.05)。结论手传振动影响接振工人的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会导致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是反映振动性神经病较好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大连市放射工作人员的X、γ射线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进行分析评价,了解大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结果显示,4年共监测5种放射工作类型的放射工作人员4 016人次,总年人均有效剂量为1.77mSv/a,总集体有效剂量为7 095.06人·mSv;2009-2012年逐年的年人均有效剂量分别为1.53、1.59、1.73、1.98mSv/a;5种放射工作类型的总人均有效剂量为0.90~2.00mSv/a,≤2mSv;5mSv的人员占总监测人数的94.2%。提示,2009—2012年大连市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1000.
核与辐射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其潜在危险也在增加。核与辐射事故的评估及事故中受照者的临床救治关键在于快速、准确的剂量重建[1]。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技术可直接测量物质中的顺磁分子,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10min)提供吸收剂量的评估结果。与剂量计相关的顺磁分子是辐射诱导的自由基。辐射诱导的自由基在牙齿、骨、指甲和头发等非水介质中是稳定的,且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