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74篇
  免费   1264篇
  国内免费   865篇
耳鼻咽喉   34篇
儿科学   415篇
妇产科学   518篇
基础医学   1145篇
口腔科学   147篇
临床医学   3750篇
内科学   2215篇
皮肤病学   122篇
神经病学   410篇
特种医学   7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1314篇
综合类   8475篇
预防医学   2297篇
眼科学   137篇
药学   4354篇
  58篇
中国医学   3157篇
肿瘤学   411篇
  2024年   181篇
  2023年   660篇
  2022年   620篇
  2021年   797篇
  2020年   888篇
  2019年   847篇
  2018年   393篇
  2017年   788篇
  2016年   833篇
  2015年   973篇
  2014年   1413篇
  2013年   1526篇
  2012年   1810篇
  2011年   1862篇
  2010年   1641篇
  2009年   1542篇
  2008年   1808篇
  2007年   1507篇
  2006年   1312篇
  2005年   1357篇
  2004年   1066篇
  2003年   989篇
  2002年   681篇
  2001年   671篇
  2000年   563篇
  1999年   419篇
  1998年   379篇
  1997年   359篇
  1996年   335篇
  1995年   340篇
  1994年   258篇
  1993年   164篇
  1992年   174篇
  1991年   109篇
  1990年   123篇
  1989年   147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目的:观察小儿肺炎治疗中机械振动排痰的辅助作用。方法:随机将124例肺炎患儿分为机械组和传统组,每组62例,机械组行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传统组行传统手动辅助排痰法,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辅助治疗后,机械组有效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显著(P0.05);临床症状包括咳嗽、肺部啰音等消失时间,机械组耗时均较少,且机械组住院时间较短,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患儿临床治疗中,采用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方法,对帮助患儿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有重要作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两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探讨PTC和HT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期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外科行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首诊患者306例,术后病理学检查均明确诊断为PTC,其中术后病理学确诊伴发HT者42例,比较伴发HT与未伴发HT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PTC患者女性发病年龄高于男性(46.2岁 vs 41.9岁)。相较于与未伴发HT的PTC患者,伴发HT的患者中女性比例更高(93% vs77%),中央区淋巴结数目较多[(5.0±3.4)枚 vs (2.5±2.7)枚],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较高[(3.28±1.91)μU/mL vs (2.12±1.29)μU/mL],术前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antibody,TPOAb)阳性率较高(55% vs 14%),术前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阳性率较高(69% vs 13%)。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与中央区淋巴结总数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5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低龄、被膜侵犯是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发HT对PTC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伴发HT的PTC患者TSH水平显著偏高,提示HT可能是PTC发病风险因素之一。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与中央区淋巴结总数相关,推测PTC淋巴结转移可能与淋巴结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9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联合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联合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两组各功能恢复时间、治疗前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婴幼儿发展量表指标和应激反应指标,统计两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NBNA评分、婴幼儿发展量表指标[精神运动发育商(DQ)、智力发育指数(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和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和D-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联合组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联合组呼吸、正常肌张力、意识状态和反射功能等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够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调节应激反应,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田贵红 《新中医》2020,52(17):114-117
目的:观察针刺手三针及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CSR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研究组、对照组分别有4例、5例患者脱落。对照组给予针刺颈夹脊治疗,研究组给予针刺手三针及颈夹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健康调查简表(SF-36)、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上述8项评分均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上述3项细则评分及总分均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体征、工作和生活能力、手的功能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上述4项细则评分及总分均上升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血清TNF-α、IL-6水平均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手三针及颈夹脊治疗CSR,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升其生活质量,降低促炎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排痰的有效方法.方法随机将41例神经内科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G5振动排痰机对患者进行排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扣背排痰法.结果达到评价标准1的实验组有19例,对照组有7例.对比2组吸痰后SP02,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实验的10天内,实验组的排出痰量均为先多后少,先粘稠后稀薄,对照组为较前痰量稍少稀薄的为9例.结论使用G5振动排痰机排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手叩背排痰法.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37岁。因“阴道排液伴外阴痒痛半年”就诊,门诊以“直肠阴道瘘”收治。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病,出现阴道排黄水,量不多。外阴有瘙痒甚至灼痛感,有时能闻及酸臭味,病情时轻时重。曾在我院妇科门诊以“阴道炎”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症状无改善。患者平素月经正常。专科情况:指检肛管、直肠皮肤、黏膜光滑,未触及结节、肿块,镜检未见瘘口及溃疡病变;妇科检查,外阴皮肤及阴道黏膜潮红,斑点状糜烂;阴道后穹窿可见一大小约0.5cm×0.5cm明显红肿糜烂面,稍隆起,呈结节样肉芽增生,有黄色稀薄液体溢出,未闻及粪臭味,宫颈轻度糜烂。其余检查…  相似文献   
19.
关于慢性肾病贫血行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要达到的转铁蛋白饱和度(%)和铁蛋白的最佳目标以及铁剂补充的方式和剂量,目前的报告存有不足之处。作者假设慢性肾病患者行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时所需铁剂补充与终末期肾病患者不同而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所在单位诊治的慢性肾病血液透析前行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31例患者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对人NSCs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行原代培养的同时,分别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神经生长因子(NGF)、维甲酸(RA)等因子,观察其对NSCs定向分化的作用。结果EGF培养的NSCs,克隆球形成慢且较松散,经血清诱导分化后,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仅有少数神经元。而bFGF培养的NSCs则生长良好。在加血清诱导分化后,不同浓度bFGF培养的NSCs分化的细胞不同。bFGF与EGF共同培养的NSCs,其生长及神经球形成良好。在加血清诱导分化后,分化的神经细胞比例更接近脑内神经细胞的组分。NGF对神经球的形成无明显影响,但可促使其向神经元分化。RA使神经克隆球形成,可使NSCs直接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NSCs的增殖及定向分化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