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879篇 |
免费 | 2469篇 |
国内免费 | 57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06篇 |
儿科学 | 344篇 |
妇产科学 | 300篇 |
基础医学 | 1757篇 |
口腔科学 | 326篇 |
临床医学 | 5617篇 |
内科学 | 1739篇 |
皮肤病学 | 108篇 |
神经病学 | 1459篇 |
特种医学 | 1412篇 |
外科学 | 2201篇 |
综合类 | 3770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一般理论 | 4篇 |
预防医学 | 2805篇 |
眼科学 | 251篇 |
药学 | 1078篇 |
273篇 | |
中国医学 | 875篇 |
肿瘤学 | 2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5篇 |
2023年 | 590篇 |
2022年 | 1077篇 |
2021年 | 1397篇 |
2020年 | 1431篇 |
2019年 | 1086篇 |
2018年 | 991篇 |
2017年 | 1044篇 |
2016年 | 906篇 |
2015年 | 890篇 |
2014年 | 1915篇 |
2013年 | 2095篇 |
2012年 | 1429篇 |
2011年 | 1400篇 |
2010年 | 1136篇 |
2009年 | 1000篇 |
2008年 | 959篇 |
2007年 | 841篇 |
2006年 | 715篇 |
2005年 | 590篇 |
2004年 | 469篇 |
2003年 | 404篇 |
2002年 | 328篇 |
2001年 | 257篇 |
2000年 | 228篇 |
1999年 | 172篇 |
1998年 | 150篇 |
1997年 | 135篇 |
1996年 | 138篇 |
1995年 | 110篇 |
1994年 | 95篇 |
1993年 | 89篇 |
1992年 | 98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43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51篇 |
1983年 | 31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26篇 |
1979年 | 17篇 |
1978年 | 18篇 |
1977年 | 19篇 |
1976年 | 12篇 |
1975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在大健康产业发展背景下,康复服务产业发展模式和服务理念逐步转变。康复人力资源是康复服务产业发展的基石,文章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康复科学理论体系,切合康复服务产业化和专业化需求,重构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探讨构建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82.
介绍了北京市2020年8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基地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线上授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住培制度建立的背景及重要性,住培相关政策介绍;基地评估的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住培工作重点)的具体评分标准,其中包括13项核心指标,是基地建设的关键,以及基地评审注意事项;住培招录相关文件政策简介,招录实施注意事项,招录工作中常见问题与解答,招录流程的规范要求;培训轮转安排的原则:依据培训细则的规定,尽量先安排必转科室的轮转,按照分层递进式轮转安排;住培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过程考核是重点,主要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简要介绍出科考核小组人员构成及考核流程等;以及住培医师入院入科教育、住院医师及住院师资日常管理等内容。通过培训,提升住培师资综合素质,为提高住培质量,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3.
随着精准医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患者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康复医疗已向“精准康复”方向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也必须顺应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我国康复治疗人才培养起步较晚,目前仍以“综合”康复治疗师培养为主,这种“庞杂”的康复治疗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上专业分化培养的现状不接轨,导致培养的人才不精不专,甚至无法与国际专业组织及人员进行对话。这就要求我们要逐步改革目前康复治疗专业教育模式,构建与国际接轨、符合精准医学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立足于国内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现状,从专业设置分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改革、临床实习带教队伍建设等5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开展分方向培养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符合精准医学理念的、满足国际国内需求的高、精、专高水平合格人才,以迎接精准医学教育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84.
王英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4):128-132
目的 了解某二级甲等医院护士长领导力现状及培训需求情况,以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方法 采用护士长领导力测量表和护士长培训方式、培训项目需求量表,全院318名护士对21名护士长进行领导力问卷调查,同时对21名护士长进培训方式和培训项目需求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长职称与任职年限对于护士长领导力的14项评价指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而护士长年龄> 36岁的各项评价指标平均值大于年龄≤35岁的平均值,原始学历是本科及以上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大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平均值,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说明原始学历与领导力呈正相关。护士长喜欢案例分析等实战性培训方式,迫切需要接受的培训项目与护士长领导力的各项指标相关。结论 在选拔护士长任职资格,分层次培训,以新护士长进行导师制培养,做好后备护士长的选拔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85.
随着医学教学模式的更新,整合医学教育及围产医学理念的不断强化,产科与儿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新的定位。临床案例中多学科合作抢救的模式的频频成功,产科与儿科的合作交流促进有了新的需求。分析产科与儿科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特点,总结阐述整合培养不仅可以增强产儿科医师的自信力和职业归属感,提升围产保健的质量和救治力,而且可以培养出“高精尖”的产儿科储备人才以及缓和产儿科特殊的医患关系。从实际出发,针对具体的整合培训时长,可优化的带教形式,模拟训练的模式,反馈及奖惩制度等各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以使整合培养的模式能落到实处,真正实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最终更好的服务于孕产妇及新生儿,提高我国围产医学领域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6.
护士是医院医疗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疗水平的提高有着关键性的意义。护士作为一种职业,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不断的学习是保持进步的必然要求。培训是护士学习和进一步的主要途径,可为护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保障。分层规范化培训是一种常见的医学从业人员培训模式,是培养优质医学人才的基础,近年来在医院护士的培训中也广泛应用,受到了医疗机构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自我价值实现是护士获得从业自信和效能感的重要表现,对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极大的影响。执业能力的增强与否,关系到护士是否可顺利开展护理工作,体现了对护士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因此,对于分层规范化培训而言,必须能够在护士自我价值实现和执业能力方面有所建树。本研究针对分层规范化培训对医院护士自我价值实现及执业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从分层规范化培训的定义和形式,分层规范化培训可促进护士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增强执业能力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分层规范化培训开展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PBL联合CBL教学法在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3—6月在本科室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80名学员,随机分为两组,各40名。其中对照组采用PBL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PBL联合CBL教学方法授课。带教结束后,采用DOPS评分、Mini-CEX评分、技能操作和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学员的教学成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学员DOPS各项指标及总分、教学满意度、Mini-CEX考核评分、急救技能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BL联合CBL教学法在急诊住培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提升急诊临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8.
药剂学GMP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已被应用于药剂学实训教学中。在新形势下,基于教育部倡议“停课不停学”的基本思想,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校园外或家中也能完成药剂学GMP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和学习任务是虚拟仿真教学改革噬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线上教学为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的思路,线上教学目前已经成为了各大学开展课程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GMP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是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一门课程,虚拟仿真技术平台可以网络共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与线上教学结合的可能性。本文以虚拟仿真技术平台与线上教学联合应用为目标建设了药剂学GMP车间实训线上课程。首先建设以线上平台(钉钉)与网络版GMP车间实训虚拟仿真技术平台联合模式为框架的在线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可供课堂交流的平台。有效的解决了学生与教师远程交流的问题,实现了虚拟仿真平台互动教学的目标。然后在线课堂发布课程资源以及完成GMP车间实训在线教学和学习任务。在钉钉平台开通直播教学,通过在线演示或播放视频的形式进行知识讲解和师生互动,让学生完成对实训教学内容的学习。文章设计的在线教学与虚拟仿真教学联合教学模式的尝试拓展了在线教学在高校虚拟仿真课程中的应用,也为虚拟仿真平台与... 相似文献
89.
BackgroundInertial Flywheel Resistance Training (IFRT) has recently emerged as a beneficial rehabilitation option for some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Although the use of resistance training as treatment for tendinopathy has become widespread, it is unclear if IFRT has efficacy as a treatment option for tendinopathies.ObjectiveTo identify current evidence on IFRT in the treatment of tendinopathy, evaluating intervention parameters and outcomes.MethodsThis scoping review was repor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SMA Extension for Scoping Reviews (PRISMA-ScR). Databases searched included MEDLINE, CINAHL, AMED, EMBase, SPORTDiscus, Cochrane library (Controlled trials, Systematic reviews), and five trial registries. Two independent reviewers screened studies at title, abstract and full text. Following screening, data were extracted and charted, and presented as figures and tables alongside a narrative synthesis. Any study design conducted on adults,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IFRT for tendinopathy were included. Data were extracted on intervention parameters and outcomes of IFRT interventions.ResultsFour studies on patellar tendinopathy were included. A variety of outcomes were assessed, including pain, function, strength, power, and tendon morpholog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particularly changes in tendon thickness. IFRT intervention parameters were largely homogenously prescribed, with slight variances.ConclusionDespite a paucity of studies to date on the effects of IFRT for treating tendinopathy,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beneficial effects of IFRT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ellar tendinopathy is encouraging. As IFRT is a relatively new and unexplored method in tendinopathy rehabilitation, definitiv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cannot be made at present, which should be addressed in future research, due to the potential therapeutic benefits highlighted in this review.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自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8例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减重步行训练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另接受减重步行训练.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I-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分别评价患者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AC、FMA、BI、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AC、FMA、BI、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BI、SF-36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