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4篇
  免费   246篇
  国内免费   140篇
耳鼻咽喉   170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287篇
口腔科学   113篇
临床医学   526篇
内科学   341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605篇
特种医学   229篇
外科学   1284篇
综合类   82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06篇
眼科学   136篇
药学   263篇
  5篇
中国医学   73篇
肿瘤学   8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356篇
  2013年   307篇
  2012年   325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 探讨潜水减压多普勒超声气泡信号的模糊识别方法。方法 根据气泡信号的频谱分布特征,构建f-f-△p三参量模糊算法,并通过减压病动物模型进行验证,同时对66例氦氧150m饱和-180m巡回潜水减压的数据进行检测。结果 在减压病动物模型中分别检测到I~Ⅱ级气泡(按Spencer分级标准),气泡数量6~113个/3s内不等;在饱和潜水减压资料中,检测到1人两次有I级气泡音,气泡数量分别为3个(11s录音)与6个(17s录音),与人工监听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用三参量模糊分析方法充分借鉴了多年来人工分析所积累的经验,同时利用了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气泡信号的检测分析较为准确客观。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辐射对豚鼠鼻黏膜结构及微血管的损伤。方法:选择健康豚鼠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及照射组(72只)。均在同样条件下喂养。将照射组豚鼠置于直线加速器射线内照射,每周1次,每次照射5Gy,计3周,总剂量15Gy,建立辐射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照射后0.5、1.0、2.0、3.0、5.0、6.0个月处死动物12只,随机取6只做鼻腔黏膜微血管铸型,另6只做病理检查。对照组在假照射后6个月处死动物,随机各选6只分别做鼻黏膜微血管铸型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照射组豚鼠的鼻黏膜辐射后早期表现为急性炎症反应,黏膜大量坏死、脱落,电镜下见仅少部分黏膜表面还被覆着正常的纤毛结构。以后黏膜开始修复,至6个月时基本结束,但大部分黏膜失去了正常的纤毛柱状上皮结构特点,部分区域甚至代为组织转化的鳞状上皮;微血管铸型可见,早期改变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以后逐渐出现毛细血管的扭曲变形、闭塞及中断,毛细血管数量大量减少,致血液回流障碍,微静脉萎瘪。后期部分区域出现新生的毛细血管,但结构紊乱,不具备微循环的功能。结论:鼻黏膜的损伤、晚期的鳞状上皮组织转化以及鼻黏膜微循环的破坏是放疗后鼻腔功能障碍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63.
探讨髓芯减压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胶原基骨移植材料对兔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修复作用。方法 对24只SPF级家兔股骨头内注射无水乙醇建立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然后将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A组)、髓芯减压+自体松质骨组(B组)、髓芯减压+胶原基骨修复材料组(C组)和髓芯减压+胶原基骨修复材料+VEGF组(D组),每组6只,共治疗12周。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切片形态。采用骨密度分析系统(QCT PRO V6.1)测量家兔股骨头骨密度(BMD)。Western blot检测VEGF、Collagen I、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Wnt-3a、β-catenin和GSK-3β的蛋白表达。结果 术后12周时,与B、C组比较,D组家兔股骨头骨小梁排列较整齐,骨髓中观察到大量微血管的形成,可见明显成骨,且坏死区基本被修复。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家兔股骨头空骨陷窝比率均显著降低(P<0.05);D组家兔股骨头空骨陷窝比率小于B组和C组(P<0.05)。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家兔股骨头的骨密度均显著升高(P<0.05);D组骨密度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与B组和C组相比,D组VEGF、Collagen I、RUNX2和OC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B组和C组相比,D组Wnt-3a和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髓芯减压联合VEGF与胶原基骨移植材料对兔股骨头缺血坏死可有效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提高骨密度及成骨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64.
Self-contained underwater breathing apparatus (scuba) diving has grown in popularity, with nearly 9 million sport div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lone. Approximately 7% of the population has been diagnosed with asthma,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percentage of divers admitting they have asthma. Numerous concerns exist regarding subjects with asthma who choose to participate in recreational diving. Among these concerns are pulmonary barotrauma, pneumomediastinum, pneumothorax, arterial gas embolism, ear barotrauma, sinus barotrauma, and dental barotrauma. Despite these concerns, a paucity of information exists linking asthma to increased risk of diving complications. However, it has long been the norm to discourage individuals with asthma from participating in recreational scuba diving.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literature to allow for a more informed decision regarding the possible risks associated with diving and asthma. It examines the underlying physiological principles associated with diving, including Henry’s law and Boyle’s law, to provide a more intimate understanding on physiological 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respiratory system under compressive stress. Finally, this article offers a framework for guiding the patient with asthma who is interested in scuba diving. Under the right circumstances, the patient with asthma can safely participate in recreational diving without apparent increased risk of an asthma-related event.  相似文献   
65.
视神经管区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李健  廖建春 《解剖学杂志》1994,17(2):98-101
对50个成人尸头和30个干性颅骨标本的视神经管区进行了显微解剖学研究,测量了视神经管的长度、口径及管壁的厚度、观察了视神经管内壁的毗邻结构关系,还测量了一些与视神经管减压术有关的数据。讨论了经鼻外筛、蝶窦视神经管减压时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66.
Summary Electron microscopic investig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samples of human tissue obtained from subjects following fatal decompression sickness, associated with hyperbaric air-therapy. Intra- and extracellular gas bubbles of varying size were identifi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body. Each bubble was covered by an osmiophilic non-homogeneous coat of cloudy and flocculent material, native to its specific locality. This envelope measured from 30 to 560 Angstroem-units in thickness. Association of this covering with an electrokinetic zonal activity, detected biophysically by Lee and Hairston (1971) is assumed. We consider this surface coat prevents nitrogen from being eliminated via the blood-lung-barrier.  相似文献   
67.
背景: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除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外,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血"。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能会影响围术期出血尤其是隐性失血,此前并无报道。目的:针对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行腰椎后路手术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隐性失血情况进行对比,并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了65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筛选87例未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所有患者均采取椎弓根螺钉+钛棒+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术中行自体骨后外侧植骨。提取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类风湿性关节炎信息(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Steinbrocker分级、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手术信息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以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隐性失血作为主要指标;以手术时间、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及其变化值、手术前后贫血数量、术后新发贫血数量、自体血和异体血输注量等作为次要指标。结果与结论:①类风湿性关节炎组腰椎管狭窄患者平均年龄为(65.97±8.0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5.76±3.68)kg/m^2,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和手术节段数上均与之匹配;②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平均病程为(16.78±12.73)年,其中单药或联合口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者最常见,2组在椎弓根螺钉数和椎间融合器置入数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2组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③主要结果对比显示2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更低(P<0.001,0.012);根据手术节段数进行分层分析,长节段(≥3节段)手术中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隐性失血和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均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④次要指标对比红细胞压积改变值(P=0.021)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小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但血红蛋白减小值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2组新发贫血以及贫血加重情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体血输注和手术时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患者隐性失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Steinbrocker级别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变化和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⑥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和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和手术时间上无差异,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组高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尤其是长节段手术;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的Steinbrocker分级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改变较多以及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8.
Summary An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superficial and 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ies in 43 formalin-fixed cadavers is presented. The origin, calibre, course, branches, symmetry and variations of the vessels are pointed out as well as their special features related to surgical applications.
Etude anatomochirurgicale des artères circonflexes iliaques superficielle et profonde: bases anatomiques de la confection du lambeau libre iliaque composé cutanéo-osseux
Résumé Une étude anatomique des artères circonflexes iliaque superficielle et profonde est effectuée sur 43 cadavres formulés. L'origine, le calibre, le trajet, les branches, la symétrie et les variations des vaisseaux sont mis en évidence ainsi que leurs caractères particuliers en vue d'une application chirurgicale.
  相似文献   
69.
吴强  曾祖荫 《中国微循环》1998,2(3):154-156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微血管改变与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的关系。方法:以10只成年Wistar-Kyoto大鼠(WKY)为正常对照组(WKY组)。观察、计数10只成年SHR的肠壁微动脉管径和分支数,同时测定血浆亚硝酸根(NO2-)和内皮素(ET)并与WKY组对照。结果:SHR组的肠壁各级微动脉管径较WKY组变细(P<0.01~0.001)、各级微动脉总条数较WKY组减少(P<0.001~0.0001);SHR组的血浆NO2-水平和K值[10g(NO2-/ET)」较WKY组低(P<0.05~0.001),而ET较WKY组高(P<0.05)。血压和K值分别与肠壁微动脉管径和条数呈负相关和正相关(P<0.005~0.001)。结论:高血压的微血管结构异常与VEC损伤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经颈前路建立内镜微创入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对手术器械的要求。方法:使用Metrx椎间盘镜手术系统,共对5具C3-7椎体间的10个间隙进行内镜辅助下的颈椎前路减压操作。通过颈右前外侧约2cm的皮肤切口,经血管鞘与内脏鞘间放入直径18mm的工作套筒并将其通过可曲自由臂固定在手术床边。内镜固定在工作套筒上。在内镜辅助下行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后缘骨质刮除术。结果:未发现手术入路周围重要软组织结构的损伤;使用环锯、垂体钳、刮匙减压的5个间隙及单纯使用垂体钳、刮匙减压的5个间隙的间盘组织切除均较干净。由于工作套筒过长,垂体钳、刮匙等减压器械的可操作空间较小,环锯组椎体后缘有明显骨赘形成的6个椎体,3个发现有部分的骨赘被刮除,其余3个椎体的后缘骨赘无改变;单纯使用垂体钳、刮匙组,椎体后缘有明显骨赘形成的8个椎体仅3个发现有部分的骨赘被刮除,其余5个椎体的后缘骨赘无改变。未发现硬膜囊损伤。结论:内镜下的颈椎前路减压是可行的,工作套筒及用于减压的器械的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