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6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702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633篇
内科学   158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375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397篇
预防医学   369篇
药学   147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对研究获得的强迫症疾病行为特征探索其精神病理学机制。方法以符合CCMD-Ⅱ的门诊强迫症患者50例为对象,选取非精神科病人50例组成对照,应用“强迫症疾病行为特征量表(OBPS)”,确定其有无强迫症疾病行为。同时调查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人格特质、偶发事件、应对策略等方面,研究这些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①研究组全部符合李一高量表的疾病行为特征,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6.480,P〈0.01);②强迫症患者人格当中的强迫质偏高,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15.93,P〈0.01);③研究组中绝大多数患者存在偶发事件,而对照组中偶发事件的发生率低于研究组(X^2=21.374,P〈0.01);④应对策略特征方面研究组不成熟应对方式的应用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强迫神经症形成中人格特质作为基础,偶发事件起到启动对“不完全的恐怖”,错误的应对策略不断强化病感,促进疾病形成。李一高强迫症疾病行为理论的3项内容,特征性的反映了强迫症的疾病行为。  相似文献   
32.
铁路警察和监狱警察应对方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铁路警察和监狱警察应对方式的差异。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对87名广州铁路警察进行调查,并以87名监狱警察作为对照组。结果铁路警察的主要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与监狱警察相类似,但铁路警察的退避、自责得分较高(P〈0.05)。女性和青年的应对方式无差异(P〉0.05),而男性和中年铁路警察的自责、退避得分较高(P〈0.05)。对铁路警察的应对方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他们的应对方式与其待遇评价、警龄、是否想转行和婚姻状况密切相关。结论铁路警察的应对方式是积极的,退避和自责可能是与铁路警察职业相适应的应对方式调整。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在押男性犯罪嫌疑人与正常人群大五人格、应对方式的差异。方法对78名在押男性犯罪嫌疑人(实验组)及54名对照组男性(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利他性与道德感维度差异显著;②实验组积极应对显著低于正常组,但消极应对差异不大;⑧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结论青年男性在押犯罪嫌疑人与正常青年男性在大五人格、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分析农业科技论文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指出信息安全关键点,为防止因学术传播泄露国家(企业)机密和保护信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编辑工作实践,对农业科技期刊论文发表中的信息安全关键点进行分析。【结果】 总结出农业科技论文中的信息安全关键点,即全国性的农业基础数据、涉密的科研项目、生物育种技术、食品安全、动物疫情、植物病害、地理信息、气象信息等。针对信息安全问题提出如下应对策略:提高编辑人员信息安全意识和涉密数据识别能力、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审查机制、联合探索信息权限控制技术手段、对作者加强信息安全知识宣传、增加行业期刊间的沟通与交流。【结论】 编辑部应将国家安全和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以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农业农村部的有关规定为依据,把控农业科技论文信息安全关键点,确保发表论文的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35.
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和社会交往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和社会交往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91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结果:(1)精神分裂症患者MCMQ的回避,屈服因子分及SAD评分明显偏高,而面对因子分明显偏低;(2)MCMQ面对因子分与SAD评分呈明显的负相关。而回避,屈服因子分与SAD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偏向以消极的回避,屈服为主,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困难,心理行为指导和应激干预工作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36.
110例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卫生及适应状况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了解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人格,社交,学习等状况,探讨影响他们再适应的主要因素。方法:对110例研究对象作SCL-90,EPQ,社交回避苦恼量表,学习成绩以及相关因素调查,对适应良好和不良组作特质应对,父母养育方式以及精神卫生,离异时间,抚养对象,亲子关系等对照研究,结果:SCL-90大多数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P<0.05),有自杀观念占23%,人格问卷中P,N,E,一个或多个因子高于常模占56%,社交困难占40%,成绩显著低于平均分(P<0.05)。适应不良组的消极应对分,父母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干涉过度,母亲偏爱分显著高于适应良好组(P<0.01,P<0.05),成绩以及与非监护人关系差(P<0.05),监护人心理卫生问题多(P<0.05)。而离异时间,抚养对象,人口学指标等无显著差异(P>0.05),男生个性问题发生率高,成绩差,较女生适应困难。结论:研究对象不良心理,社会交往及学习困难发生率高,影响他们再适应的主要因素有:应对方式,父母养育方式和监护人心理状况以及能否获得非监护人的关爱。  相似文献   
37.
护理人员应付方式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影响护理人员应付方式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303名护理人员进行评定。结果 护理人员的应付方式与个性心理特征相关性较大,与年龄和护龄不呈线性关系,与是否倒班和不同的科室无关。4-5年和6-8年护龄的护理人员在应用解决问题应付方式上,比其他护龄组明显减少。结论 应加强护理人员,尤其是工作4-8年的护理人员的应付方式的指导。  相似文献   
38.
山西省中药产业化发展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是我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党参 ,黄芪等被中医药界公认的地道药材都享誉国内外。文中对我省产量大的数十种中药材进行了阐述 ,并用大量的数据对我省中药材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与国内中药产业化发展速度快的省市进行了对比 ,同时对国际市场上的相关制药集团的发展也进行了探讨 ,另外对我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9.
长沙市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调查长沙市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探讨家庭和学校环境、应付方式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对长沙市的55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家庭关怀度量表、学校满意度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结果:①580名初中生中,网络成瘾者38人(男生30人,女生8人),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6.55%。②网络成瘾与未成瘾学生在对学校和家庭满意度、应付方式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网络成瘾学生的焦虑、抑郁总分均显著高于未成瘾学生(P<0.05)。结论:感觉不到家庭的关怀、对学校生活不满意,焦虑、抑郁严重,遇到应激事件时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的初中生容易发生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40.
This paper presents further results from a study of married women in Edinburgh who had just suffered an adverse experience: either their husband's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tion, their husband's death or their own arrival in a Women's Aid refuge for battered women. Interviews were carried out 4–6 weeks following the adverse experience and, where possible, again approximately 3 months later. Symptom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30-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and criterion-based measure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derived from it. The extent and nature of crisis support from household members and from groups of people outside the household, and also of failures in expected support, was measured at first interview. A modified version of Tyrer and Alexander's (1979) personality schedule was administered at the follow-up interview, and the resulting personality data were then reduced to six factor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 interviewer assessment of how well the subject was coping was made at both interviews.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sample received extensive practical and emotional support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and perhaps because such positive support was so prevalent, variations in it seemed to have little effect on symptoms. However, subjects who were unexpectedly let down or criticised by friends or family tended to show higher symptom levels, although, surprisingly, this was less true for the bereaved wives than for the others. The six personality factors that emerged were labellednervousness (similar to neuroticism)impulsivity, social withdrawal, helplessness, inferiority andaggressiveness. There was evidence that subjects high on nervousness remained symptomatic longer following the adverse experience. The aggressiveness factor showed a curvilinear trend with high and low aggressives showing higher symptom levels than middle aggressives. However, for the coronary wives the trend was linear with low aggressives having high symptoms. Subjects low on impulsivity were more affected by being let down by friends and family. The interviewer-assessed coping measure was linearly related to nervousness and showed a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aggressiv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