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38篇
  免费   1373篇
  国内免费   878篇
耳鼻咽喉   78篇
儿科学   98篇
妇产科学   141篇
基础医学   1096篇
口腔科学   344篇
临床医学   3102篇
内科学   1322篇
皮肤病学   100篇
神经病学   306篇
特种医学   551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1414篇
综合类   6030篇
预防医学   2000篇
眼科学   533篇
药学   2973篇
  44篇
中国医学   4342篇
肿瘤学   807篇
  2024年   257篇
  2023年   840篇
  2022年   777篇
  2021年   878篇
  2020年   932篇
  2019年   885篇
  2018年   405篇
  2017年   775篇
  2016年   796篇
  2015年   823篇
  2014年   1138篇
  2013年   1028篇
  2012年   1235篇
  2011年   1345篇
  2010年   1241篇
  2009年   1119篇
  2008年   1464篇
  2007年   1312篇
  2006年   1100篇
  2005年   1174篇
  2004年   971篇
  2003年   829篇
  2002年   647篇
  2001年   617篇
  2000年   470篇
  1999年   361篇
  1998年   319篇
  1997年   295篇
  1996年   208篇
  1995年   181篇
  1994年   190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37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3 毫秒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是一首疗效确切的经方,主治少阴感寒,阳气不足,具有助阳解表之功.笔者运用本方化裁治疗多例阳虚外感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兹结合具体病例介绍点滴体会如下,以抛砖引玉,并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ADR-GHMN)在正常肝脏中的靶向性,并观察ADR-GHMN在全身各脏器的分布特征及外加磁场对其分布的影响.方法大鼠正中开腹,肝动脉插管并固定,肝动脉注射125I-ADR-GHMN(相当于阿霉素0.5 mg/kg),左外叶加磁场,磁场应用30 min,移去磁场后,动物立即处死;对照组:肝动脉注射ADR-GHMN,左外叶不加磁场,30min后,移去磁场后,动物立即处死,立即取靶区肝、非靶区肝、肾、心、肺、小肠、脾及周围血作γ计数.肝组织作病理切片.结果注入的纳米粒75~85%分布于肝脏,其它脏器极少.病理切片显示磁区小动脉见大量纳米粒存在,对照组及非磁区肝中纳米粒很少见.结论ADR-GHMN在正常肝组织中有明显的磁靶向性;在磁场作用下,ADR-GHMN主要分布于肝脏,其它脏器含量很少;试验组肾、心、肺、小肠、脾及外周血于对照组的放射活性比较明显降低,表明磁性物质的存在使这些脏器的相对药物暴露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3.
74.
马齿苋活性成分体内外抗癌作用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马齿苋活性成分对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 cell)、人喉表皮样癌细胞系(Hep-2 cell)、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 cell)和人恶性胚胎横纹肌瘤细胞系(RD cell)生长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马齿苋活性成分处理4种癌细胞,通过溴化二甲噻唑二苯四氮唑(MTT)试验法测定癌细胞的增殖;同时处理S180荷瘤小鼠,观察荷瘤小鼠的体重、瘤重、死亡率和抑瘤率.结果 马齿苋生物碱对离体培养的A-549肺癌细胞、Hela细胞和Hep-2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马齿苋多糖对Hela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马齿苋脂肪酸对Hep-2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马齿苋黄酮对RD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存在浓度剂量效应,高浓度抑制作用强.结论 马齿苋活性成分能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75.
动脉化静脉皮瓣急诊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急诊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0月-2007年3月,采用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7例,男6例,女1例;年龄17~46岁。受伤原因:挤压伤6例,车床切削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7h。缺损范围3.0cm&#215;2.0cm~6.0cm&#215;3.5cm。均采用同侧前臂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内静脉近心端分别与手指动、静脉吻合。切取皮瓣范围3.0cm&#215;2.5cm~7.0cm&#215;4.0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6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出现部分表皮坏死,脱痂后愈合。供区创面I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4年,皮肤质地、厚薄均满意,仅1例表皮坏死者出现部分色素沉着。皮瓣均无硬化、挛缩和影响关节活动的现象。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优3指,良4指。结论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是目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6.
永生化肝细胞研究的现状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涛  刘景丰 《腹部外科》2008,21(6):369-371
细胞永生化(immortalization)是指体外培养的细胞经过自发的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从增殖危机中逃逸,从而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过程。近年来,生物人工肝(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BAL)已成为治疗暴发性和急性肝功能衰竭及支持肝移植过渡期的重要手段。肝细胞作为主要成分需要量占成人肝脏的10%~15%。理想的细胞材料应具有正常的表型,成熟肝细胞的代谢解毒合成功能,且易于快速高密度培养。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能否替换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能否提高、不良反应能否减少、依从性是否增加.方法 选取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等医院11例丙型肝炎患者,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其血清HCV RNA,HCV基因分型按5'-非编码区进行PCR法扩增及测序和分析.所有患者均以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b替换Peg-IFNα-2a并联合应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1例丙型肝炎患者中HCV RNA基因1b型7例,2a型1例,2b型1例,未进行分型者2例.Peg-IFN α-2a治疗无应答者4例.出现不良反应者6例(其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下降者4例,发生严重咳嗽者1例,心肌缺血者1例),停药后复发者1例.用Peg-IFN α-2b按照至少80%的剂量替换Peg-IFN α-2a,足够的疗程替换后无应答的4例患者治疗结束时均应答,其中持续应答者3例,复发1例;不良反应的6例患者替换后完成治疗者4例,中止1例,正在治疗1例,其中持续应答者3例,无应答1例;复发的1例患者出现持续应答.7例持续应答者中3例获得快速应答、7例为早期应答.结论 应用Peg-IFN α-2a治疗丙型肝炎出现无应答、不良反应或复发时可用Peg-IFN α-2b替代,但有心脏疾患者不宜替代.能替代者治疗时注意足够的疗程和至少80%的剂量,可使部分患者从中获益,提高持续应答.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观察免费板式组合药在DOTS中对合并乙肝的涂阳肺结核病人肝损害情况。方法 比较HBsAg、HBeAg、HBcAb阳性的涂阳肺结核病人与无乙肝的涂阳肺结核病人DOTS前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合并乙肝病人肝损害发生率66.3%,无乙肝者肝损害发生率8.6%,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22.5%病人因肝损害需更改治疗方案。结论 DOTS中合并乙肝的病人采用板式组合药用2H3R3Z3E3/4H3R3方案易发生肝损害,对这类病人应慎用常规方案,并要密切全程观察肝功能,尽可能应用肝损害较小的抗结核药。  相似文献   
79.
李静  徐东雨 《医学信息》2005,18(5):456-458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比如从脑电图中提取癫痫特征波来诊断癫痫病,从心脏的MR图像中提取心脏病变的信息等等。医学数字图像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医生或机器更好地观察或识别图像。在获取医学图像时,由于噪声等原因,图像可能有一些不十分清楚的地方,妨碍医生根据图像作出正确的诊断。无论是为了何种目的,图像处理的关键一步是对包含有大量各式各样景物信息的图像进行分解,使病灶部分显示得更清楚[1]。分解的最终结果就是图像被分成一些具有各种特征的最小成分,这些成分就称为图像的基元。产生这些基元的过程就是图像分割的过程。  相似文献   
80.
神经化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评估两种组织工程骨体内神经化重建方法的成骨效果,研究神经化与成骨的相互关系。方法26只新西兰大白兔,其中24只随机分成四组:组织工程骨组(A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B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C组),血管束植入组(D组);另2只为空白对照组。每只动物均制备左侧股骨长1.5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钢板固定后骨缺损处分别植入用四种方法制备的组织工程骨。植入的神经分别是隐神经和股神经肌支。术后4、8、12周摄股骨正位X线片,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X线阻射影分析比较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感觉神经束后,比单纯组织工程骨和运动神经束植入的修复效果均有明显提高,而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运动神经束与单纯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感觉神经束植入与血管束植入的成骨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血管束植入组的成骨效果优于其它两组。结论利用感觉神经束植入的方法可以提高组织工程骨的成骨作用,而植入运动神经束却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