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75篇
  免费   1387篇
  国内免费   452篇
耳鼻咽喉   468篇
儿科学   94篇
妇产科学   184篇
基础医学   958篇
口腔科学   1313篇
临床医学   1439篇
内科学   1486篇
皮肤病学   1428篇
神经病学   376篇
特种医学   60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734篇
综合类   2560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456篇
眼科学   3499篇
药学   950篇
  9篇
中国医学   323篇
肿瘤学   334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311篇
  2022年   380篇
  2021年   829篇
  2020年   661篇
  2019年   564篇
  2018年   546篇
  2017年   610篇
  2016年   719篇
  2015年   618篇
  2014年   1183篇
  2013年   1268篇
  2012年   1031篇
  2011年   1126篇
  2010年   1001篇
  2009年   1024篇
  2008年   944篇
  2007年   935篇
  2006年   862篇
  2005年   779篇
  2004年   711篇
  2003年   575篇
  2002年   488篇
  2001年   478篇
  2000年   384篇
  1999年   295篇
  1998年   312篇
  1997年   307篇
  1996年   273篇
  1995年   223篇
  1994年   225篇
  1993年   201篇
  1992年   186篇
  1991年   170篇
  1990年   141篇
  1989年   122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109篇
  1986年   87篇
  1985年   107篇
  1984年   89篇
  1983年   60篇
  1982年   45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屈光手术的新进展-Epi-LASIK手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是刚刚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屈光手术。本综述主要介绍此手术的发展史、原理、手术过程、手术效果、优越性。  相似文献   
992.
氩激光联合口服卵磷脂络合碘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明  陈茜  贺涛  邢怡桥 《眼科研究》2007,25(1):68-69
目的 观察卵磷脂络合碘联合氩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方法 将68例136眼确诊为Ⅲ-Ⅳ期DR的患者随机分为卵磷脂络合碘联合激光光凝组和单纯激光光凝组。高血糖治疗均采用口服降糖药,不用胰岛素。激光治疗后,卵磷脂络合碘联合激光光凝组给予口服卵磷脂络合碘片3个月;单纯激光光凝组只给氩激光治疗。定期复查患者的视力和视网膜水肿、渗出及出血的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视力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卵磷脂络合碘联合激光光凝组视力优于单纯激光光凝组(P〈0.05)。治疗有效者卵磷脂络合碘联合激光光凝组63眼(92.6%),单纯激光光凝组50眼(73.5%),经统计学分析,前者疗效优于后者(P〈0.05)。卵磷脂络合碘联合激光光凝组用药后未见甲状腺功能异常改变,T3、T4均值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卵磷脂络合碘联合氩激光治疗DR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损伤及术后不同时期的再生情况。方法 取4只大耳白兔,右眼接受近视性LASIK术,左眼为正常对照,另取14只兔双眼接受LASIK术,术后1、3、7d,1、2、3、6个月行氯化金染色,光镜下观察LASIK术后神经的损伤及再生情况。结果 术后深基质层、角膜瓣连接处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未受损,瓣切削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消失。术后不同部位的角膜神经再生程度不同,术后6个月周边部角膜神经形态已接近正常,角膜中央仍无神经分布。结论 近视性LASIK术对不同部位角膜神经的损伤程度不同,术后6个月周边部神经恢复接近正常,中央部神经修复较慢。  相似文献   
994.
波前引导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靖  王方 《眼科研究》2007,25(2):138-141
目的 探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前瞻性对照研究,将50例(100眼)拟行LASIK的患者随机分为波前引导组和传统组,分别检查术前,术后10d,1、3、6个月明光(250lux)、暗光(1lux)及眩光(75lux)下的对比敏感度。结果 术前不同状态下对比敏感度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低于非眩光状态。术后不同时间传统组在所有状态下的所有频率比术前均提高(P〈0.05);而引导组只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部分频率比术前提高(P〈0.05)。术后6个月明光、暗光和暗光+眩光下18c/d的log值增加倍率传统组高于引导组。结论 波前引导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无明显下降,但提高程度不如传统LASIK。两种手术均能提高眩光状态下高频段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995.
LASIK手术屈光预测性与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晓利  欧阳竹  唐晓昭  廖志强 《眼科》2007,16(5):333-335
目的探讨LASIK手术屈光预测性与年龄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362例(703眼)LASIK手术患者。方法按年龄将患者分为18~30岁,31~34岁,35~39岁,≥40岁4组,于LASIK术前,术后1、10天,1、3、6个月,1、2年用自动验光仪结合显然验光的方法检查患者的屈光状态,并与预期屈光度进行比较。根据患者术前屈光状态,分为中低度组(≤-6.00D)、高度组(-6.25~-12.00D)、超高度组(≥-12.25D)。术后2年屈光度数≥-1.00D者为回退眼。主要指标屈光度。结果<40岁各组术后6个月屈光度(-0.32D±0.07D,-0.15D±0.06D,-0.20D±0.14D)与预期屈光度(-0.07D±0.04D,-0.19D±0.06D,-0.25D±0.0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9,0.368,0.546),而≥40岁组的术后6个月屈光度(-0.25D±0.48D)与预期屈光度(-0.88D±0.6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组间回退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中低度、高度、超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回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视回退量与术前屈光度呈正相关;57.83%患者回退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结论LASIK手术屈光预测性受年龄、屈光度、术后时间等因素影响,对于年龄较大的高度近视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根据年龄、术前屈光度、用眼习惯等调整预期矫正度数。(眼科,2007,16:333-335)  相似文献   
996.
Epi-LASIK和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设计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方法对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Epi-LASIK(28例56眼)或LASIK(34例67眼)手术。由患者自行决定采用何种术式,对于角膜相对较薄者和从事职业存在角膜瓣风险者,医生推荐Epi-LASIK手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周、1、3、6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均方根(RMS)。主要指标UCVA、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RMS值。结果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46.4%)明显少于LASIK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术后1、3、6个月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85.7%、94.6%、91.1%)与LASIK组(92.5%、95.5%、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0.822、0.530)。两组术后的BCVA无一例下降。Epi-LASIK组术后1周、1、3、6个月等效球镜值在±0.50D以内的比例(42.9%、51.8%、60.7%、64.3%)与LASIK组(53.7%、59.7%、71.6%、7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30、0.378、0.200、0.290)。两组术后的高阶像差RMS均较术前增大:Epi-LASIK组术后l、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1.51±0.77)μm、(1.32±0.76)μm、(1.18±0.71)μm与术前(0.87±0.27)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19、0.026);LASIK组术后1、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2.41±0.81)μm、(2.17±0.63)μm、(1.89±0.87)μm与术前(0.91±0.22)μm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8、0.006)。Epi-LASIK组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小于LASIK组:两组之间术后1、3、6个月高阶像差R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35、0.033)。Epi-LASIK组Ⅰ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2眼。结论Epi-LASIK矫正高度近视虽然视力恢复较LASIK慢,但能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眼科,2007,16:336-339)  相似文献   
997.
谢军谊  孙康  陆强  张婉琪  罗书科  陈瑞  洪剑威 《眼科》2007,16(5):344-347
目的比较动态轮廓眼压计(DCT)、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GAT)及非接触式眼压计(NCT)测量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患者眼压值的差异。设计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研究对象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70例(140眼)。方法对上述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1、6个月用三种不同眼压计分别测量眼压,比较各时间点、各种眼压计之间的差异。同时记录手术前、后中央角膜厚度,取其两者差为角膜切削深度的值。主要指标眼压值(IOP)和角膜切削深度。结果术后1周,1、6个月DCT测量值(16.74±1.96mmHg、16.67±1.90mmHg、16.42±2.12mmHg)与其术前值(17.36±2.32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6,P=0.06)。术后GAT和NCT测量值均呈下降趋势,与术前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AT:F=101.217,P=0.000;NCT:F=171.466,P=0.000),并且下降值与角膜切削深度成正相关关系(GAT:r=0.86,P=0.000;NCT:r=0.87,P=0.000),但术后三个时间段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T术后三个时间点q值为0.216、0.677、0.461,P值分别为0.461、0.097、0.117;NCT术后三个时间点q值为0.215、0.585、0.370,P值分别为0.436、0.436、0.100)。结论LASIK术后GAT和NCT测量值明显下降,而DCT测量值无显著变化,其测量值较前两者更为可靠。(眼科,2007,16:344-347)  相似文献   
998.
细节也能决定成败——屈光手术经验及见闻有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文秀 《眼科》2007,16(5):298-300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在我国已有近十五年的发展历程,它的出现为无数屈光不正的患者摘掉了沉重的眼镜,在当前人们追求高效率工作和高质量生活的今天,它也是很多追求时尚的戴镜者的一种选择。有不少的眼科医师认为它是一种简单的小手术,操作简便而快捷,但有着丰富角膜屈光手术经验的医生应能品味出它的分量与责任。本文就十多年来屈光手术的经验与见闻,从手术相关的多个层面和环节剖析一些易被忽略的手术相关细节,因为这些细节往往决定着手术的成败。(眼科,2007,16:298-300)  相似文献   
999.
近视眼LASIK术后AC/A比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近视眼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er in sfi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与调节(accommodation,A)比率的变化。方法将230眼按近视屈光度等效球镜值-1.50~-3.00D、-3.25~-6.00D和-6.25~-11.00D分为A、B、C3个组行LASIK手术。采用同视机测定患者术前戴镜、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Ac/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3组术前戴镜AC/A值分别为3.02±0.79、3.03±0.69和2.71±0.47;术后1个月裸眼AC/A值分别为2.77±0.33、2.40±0.33和2.49±0.40;术后3个月裸眼AC/A值分别为3.04±0.74、2.79±0.58和2.74±0.60。术后1个月裸眼AC/A值明显低于术前戴镜和术后3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个月裸眼Ac/A值与术前戴镜Ac/A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近视程度间各组AC/A值比较术前戴镜、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长期戴镜患者。近视程度对术前戴镜、术后裸眼Ac/A值均无影响;不同近视程度患者LASIK术后裸眼AC/A值的变化趋势相同,即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至术后3个月时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眼科新进展21107;27(2):120-122]  相似文献   
1000.
波前引导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于靖  王方 《眼科新进展》2007,27(2):123-126
目的探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m)术后角膜前表面地形图的变化。方法比较分析23例(46眼)波前引导LASIK(引导组)和27例(54眼)传统LASIK(传统组)术后不同时期角膜地形图变化。结果2组患者术前角膜平均曲率(K)、角膜散光屈光力(K1—K2)、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后K1—K2减小,SAI明显增加,SRI亦有轻度增加(P〈0.05)。术后6个月引导组与传统组的K、K1—K2、SAI、SRI分别为39.70、0.71、0.15、0.39和39.86、0.85、0.20、0.46。术后6个月传统组SAI高于引导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SRI与术前差值比较.结果显示引导组和传统组均以术后3个月为最高,术后6个月为最低,引导组SRI术后时间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引导组与传统组术后不同时间SAI、SR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形态术前引导组与传统组均以不对称领结形为著,分别为50.0%和48.1%.术后不同时间2组均以均匀形为著。但引导组中不规则形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波前引导LASIK术后角膜的规则性和对称性优于传统LASIK,但角膜形态的不规则性明显增加。[眼科新进展2007;27(2):123-1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