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89篇
  免费   1822篇
  国内免费   785篇
耳鼻咽喉   124篇
儿科学   390篇
妇产科学   330篇
基础医学   4951篇
口腔科学   561篇
临床医学   3222篇
内科学   3951篇
皮肤病学   389篇
神经病学   1291篇
特种医学   10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1135篇
综合类   3676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310篇
眼科学   188篇
药学   1836篇
  6篇
中国医学   907篇
肿瘤学   173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214篇
  2022年   365篇
  2021年   660篇
  2020年   726篇
  2019年   713篇
  2018年   718篇
  2017年   717篇
  2016年   781篇
  2015年   877篇
  2014年   1464篇
  2013年   1447篇
  2012年   1485篇
  2011年   1801篇
  2010年   1358篇
  2009年   1396篇
  2008年   1406篇
  2007年   1460篇
  2006年   1314篇
  2005年   1216篇
  2004年   1051篇
  2003年   1003篇
  2002年   851篇
  2001年   804篇
  2000年   681篇
  1999年   513篇
  1998年   484篇
  1997年   492篇
  1996年   385篇
  1995年   385篇
  1994年   337篇
  1993年   206篇
  1992年   138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38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9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e pattern of pre- and postnatal appearance of 5-HT1D receptors throughout the different areas of the human brain was studied by quantitative in vitro autoradiography, using [125I]GTI (serotonin O -carboxymethyl-glycyl-[125I]tyrosinamide) as a ligand. The anatomical distribution of 5-HT1D receptors in neonatal, infant and children's brain wa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at observed in the adult, the basal ganglia and substantia nigra being the most intensely labelled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receptors throughout the human brain was mainly postnatal: low densities of [125I]GTI binding sites were observed at the fetal/neonatal stage in most regions analyzed, in contrast with the high levels of labelling found in infant and children's brains. Indeed, in a number of regions, including the globus pallidus, substantia nigra and visual cortex, a peak of overexpression of 5-HT1D receptors was observed in the first decade of life. Such overexpression could support a regulatory role for 5-HT1D receptors in advanced periods of the CNS developmental process. Our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administration of drugs acting on 5-HT1D receptors during the early postnatal period of life could result in modifications of their properties, as these receptors are already functional in this period.  相似文献   
82.
男性不育症患者中YRRM2基因缺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YRRM基因是控制精子生成与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旦该基因缺陷,将会造成无精或少精。本研究对340例无精与少精患者的外周血标本进行了PCR基因扩增筛查,结果发现7例为该基因缺陷,占2%。证明YRRM2的缺陷也是造成中国人群男性不育的一个原因,从而可作为指导医生采用适当治疗方法的一个可靠指标。在实验过程中,采用直接加热白细胞提取基因组DNA,并以此作为模板对YRRM2基因进行扩增,既节省时间和经费,又保持良好的扩增效果,使之可用于临床医院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HBV)感染模式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酶免疫检测法(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指标(HBV-M)及AFP。结果:100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88例(88%),阴性12例(12%),HBV-M阳性者AFP水平高于阴性者147 ng/mL,二者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HBV-M阳性者AFP升高(68.4%)的比例明显高于HBV-DNA阴性者(31.6%)(P<0.01)。PHC患者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sAg、HBeAb、HBcAb阳性和HBV-DNA阳性最多,为56例(63.6%),其次为HBsAg、HBeAg、HBcAb和HBV-DNA阳性,为9例(10.2%)。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复制相关。  相似文献   
84.
金银花nrDNA ITS区聚合酶链反应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金银花nrDNA ITS区序列G C含量为68%,用常规的PCR方法扩增效果差.本研究通过改变扩增程序及使用改性剂的方法显著提高了金银花nrDNA ITS区的扩增效率.方法:分别从金银花叶及药材中提取总DNA,通过优化扩增条件,对nrDNA ITS区进行扩增,并比较了两种优化方法的差别及适应性.方法1:提高变性温度至97℃;方法2:添加混合改性剂(DMSO 4%-甘油10%).结果:与方法1相比,方法2可降低变性温度5 ℃,升高退火温度9 ℃,降低镁离子浓度至0.5 mmol/L,降低Taq DNA聚合酶用量至0.1 U(30 μl体系),PCR产物量显著提高,且可消除植物DNA粗提物中杂质的干扰.结论:通过提高退火温度及添加改性剂可克服高G C含量金银花nrDNA ITS区序列扩增的困难,该方法的建立有助于解决植物来源DNA模板的PCR扩增问题.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建立一种可靠、简便的非同位素PCR方法检测脆性X综合征的突变基因。方法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CGG寡核苷酸探针,检测通过PCR扩增的FMR-1基因中CG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数目。从而判断所检样品中FMR—1基因是否正常。结果 该法可检测出正常人及携带者的CGG重复拷贝数。结论 该方法可以简便、安全、可靠地检测FMR—1基因中(CGG)n重复拷贝数,从而确定为正常人或携带者,可作为临床上筛查脆性X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6.
用十六烷基-二甲基-乙基-溴化铵(CTAB)法快速高效地从样品中提取了可供分析的基因组DNA,经PCR扩增,鉴定了含有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的转基因样品.该方法的灵敏度可达0.1%,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7.
目的提高对梅毒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方法运用PER扩增了梅毒螺旋体(Tp)的DNA多聚酶I基因(polA)的特异性片段,检测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用该方法检测了118例生殖器溃疡,同时用Tp PCR试剂盒和血清学方法平行检测同批病人的溃疡或血清标本。结果polA PCR只在扩增Tp时有特异性产物,灵敏性约为20个Tp拷贝;检测118例生殖器溃疡标本,用Tp PCR试剂盒为对照,polA PCR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分别为96.8%和95.7%,两种PCR检验结果差异无显著性(x2=0.25,P>0.05);polA PCR方法与血清学方法对一期梅毒诊断结果差异有显著性(x2=4.45,P<0.05)。结论polA PCR方法高度敏感、特异,在一期梅毒诊断中优于血清学方法,可作为血清学方法的补充用于梅毒的诊断。  相似文献   
88.
采用连续延伸PCR方法克隆到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漆酶基因,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PIC9k,重组质粒经线性化、电激转化Pichia pastoris KM71,部分阳性克隆的PCR结果表明:漆酶基因已整合到巴斯德毕赤酵母染色体上,重组菌经甲醇诱导后3~5d产漆酶量最高,为2-3U/mL。  相似文献   
89.
作者曾经体外实验证明,均聚寡脱氧胞嘧啶核苷酸片段(dC14)有抗病毒活性,现继续研究其在体内的作用。不给dC14的对照组小鼠,接种腹水瘤细胞后:100%发病和死亡,潜伏期为6d,存活期11d;给每只小鼠dC14 1.3~3.2 mg,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至20%,疾病潜伏期和存活期推迟。在未经dC14处理的种瘤细胞和淋巴组织与经处理的淋巴组织中,多聚酶链反应(PCR)法都检测到病毒核酸,而正常小鼠中则无此种病毒核酸顺序。研究结果提示,dC14对小鼠SRS腹水瘤的发病和生长有抑制作用。此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0.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L-PCR)技术和噬菌体裂解试验同时对 80株鼠疫菌 ,1株假结核株、 1株大肠杆菌埃希氏菌进行检测并作比较。结果显示经噬菌体裂解试验 82株菌均在 18~ 2 0 h显示出噬菌斑 ,而其中 2株聚合酶链反应为阴性 ,另 80株全部为鼠疫菌特异性扩增带 ,比较清晰、典型、稳定 ,它有助于鼠疫菌快速特异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