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5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74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74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85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751篇
内科学   521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128篇
特种医学   1649篇
外科学   538篇
综合类   921篇
预防医学   257篇
药学   315篇
  3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313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352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患者男,67岁。因上腹部不适3 d,黑便、呕血2 h入院。2 h前黑便1次量约500 ml,并恶心、呕吐,吐出咖啡色液体约300 ml,伴有头晕、乏力,无明显心慌、气急来诊。入院查体:老年男性,贫血貌,一般状况差,血压60/40 mmHg,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不肿大,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双下肢无异常。  相似文献   
12.
肝动脉解剖变异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动脉解剖变异的DSA表现及其在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23例肝癌患者的DSA资料,对存在解剖变异的肝动脉进一步分析其起源、走行、分布及对TACE的影响,统计每组变异肝动脉的发生率。结果223例中,32例存在肝动脉解剖变异,占14.34%,共40支变异肝动脉,其中变异肝总动脉2支(5%,2/40),变异肝固有动脉1支(2.5%,I/40),变异肝右动脉24支(60%,24/40),变异肝左动脉13支(32.5,13/40),有30支变异肝动脉直接参与肿瘤供血,其中24支行TACE治疗,6支行肝动脉化疗(TAI)。结论正确认识肝动脉的解剖变异特征对提高TACE的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角度弯曲针穿刺法进行腰5-骶1椎间盘或低位腰4~5椎间盘介入治疗的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对50例明显低于髂嵴的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小角度弯曲针法穿刺椎间盘进行介入治疗。透视下旋转血管机的C型臂,使射线方向与椎间隙平行,将皮肤穿刺点位于距离脊柱中线6~8cm处,常规消毒麻醉;将穿刺针的前端2~3cm向一侧弯曲20°后向椎间盘穿刺,侧位观察接近椎间盘后缘时,将穿刺针弯曲端偏向内侧、上方进入椎间盘后外侧部,然后进行椎间盘内臭氧注射或等离子消融治疗。结果椎间盘穿刺顺利,一次穿刺成功者45例,占90%,穿刺针进入椎间隙后多数与椎间隙平行,利于盘内介入操作(40/50,占80%),仅20%穿刺后针尖位置欠理想,但尚可完成臭氧注射溶核。经穿刺针向盘内注射臭氧分布良好,等离子刀头活动范围适合消融需要,手术后近期有效率96%,无明显穿刺并发症。结论小角度弯曲针法可以避免高位髂嵴对低位椎间盘穿刺的限制,提高穿刺针在椎间盘内的位置精度,有利于顺利施行介入处理,减少穿刺损伤,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术后并发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对39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T型管胆道造影、CT和MRI检查诊断胆道狭窄伴胆泥形成39例,38例介入治疗后胆道梗阻症状明显缓解;1例介入治疗后胆道梗阻症状未明显改善,后行外科胆管修补术。结论:T型管胆道造影或直接经皮胆道造影对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最高,放射介入和内镜介入技术对其均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其中13例行介入治疗术。结果下肢深静脉造影术能明确诊断Cockett综合征,13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其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疗效明显。结论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8例急性肢体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经验。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上肢动脉闭塞5例、腹主动脉下段闭塞1例、下肢动脉闭塞22例。结果经术后4个月~9年临床观察,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8/8例)、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80%(16/20例),总血管再通率为85.71%(24/28例)。结论介入疗法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介入模式治疗伴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失代偿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不同介入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内科治疗稳定后,132例伴肝功能失代偿HCC患者接受不同介入模式治疗;36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A组),54例采用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治疗(S-TACE,B组),42例采用S-TACE后序贯射频消融(RFA)和无水乙醇局部注射(PEI)的综合介入治疗(C组).结果 随访3~48个月,A组、B组和C组患者AFP复常率分别为23.3%、60.5%(P<0.05)和75.0%(P<0.01),瘤体缩小(>50%)分别占8.3%、31.5%(P<0.05)和54.8%(P<0.01和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9.4个月(P<0.05)和14.1个月(P<0.01和P<0.05),累计生存率6个月分别为22.2%、51.8%(P<0.05)和78.6%(P<0.05和P<0.01),12个月分别为5.6%、31.5%(P<0.05)和40.5%(P<0.05),24个月分别为0、9.3%和19.1%(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包括HBV DNA在内的14项因素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ICGR15、门静脉癌栓、治疗模式及AFP术前升高者介入治疗后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 综合介入治疗是伴肝功能失代偿HCC的有效治疗方法,对HBV DNA阳性患者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8.
Manage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because of erosion of vessels by esophageal cancer may be challenging. We present herein the angiographic images of a 49-year-old patient who was admitted with massive bleeding from a tumor-eroded inferior thyroid artery. Attempts to control the bleeding by means of flexible endoscopy and insertion of a Sengstaken–Blakemore tube had failed. The diagnosis was impressively demonstrated by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intravenous contrast in the arterial phase and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and b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The bleeding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superselective catheterization and coiling of the eroded vessel.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之一。移植肝缺血型胆道病变逐渐成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主要类型,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处理棘手,日益成为影响肝移植患者长期成活及导致移植物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外尝试用多种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缺血型胆道病变,介入治疗被认为是首选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