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67篇
药学   120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建立亚胺培南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ODS 250mm 4.6mm(5μm)色谱柱,A相(0.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B相(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00nm,柱温为室温。结果:亚胺培南自身对照溶液在供试品溶液0.2%~1.2%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硫霉素峰和亚胺培南峰的分离度大于4.0。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亚胺培南有关物质的检查。  相似文献   
52.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娄婷叶  张永春 《中国医药》2010,5(10):913-914
目的 了解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变化.方法 收集2006年1至2009年12月我院就诊患者的标本分离获得的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美国Dade MicroScan公司生产的AutoSCAN4半自动鉴定仪及配套的生化反应药敏板进行鉴定,药敏试验方法采用Mic法.结果 共分离革兰阴性杆菌4822株,116个种,肠杆菌科细菌3184株,占66.0%;非发酵菌1536株,占31.9%;分离率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近4年内耐药率变化不明显;非发酵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比较高,呈上升趋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率达100%;铜绿假单胞菌和木糖氧化产碱杆菌耐药率明显上升.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是临床分离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非发酵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比较高,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亚胺培南的有关物质。方法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色谱柱为SHISEDOC18 AQ柱(4.6mm×250mrn,5μm);以磷酸盐缓冲液(pH7.3)-乙腈(99.3:0.7)为流动相A,磷酸盐缓冲液(pH7.3)-乙腈(75:25)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nm。结果亚胺培南主峰与各杂质峰分离完全,最低检测限为0.5ng。结论该法专属性强,准确,灵敏,可用于亚胺培南有关物质的检查。  相似文献   
54.
目的调查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整合子情况,了解其与多重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i—croWlkway-96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PCR法对临床分离的120株亚胺培南耐药和80株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整合子检测。结果120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I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81.7%(98/120)、Ⅲ类整合子检出率为1.7%(2/120),未检出Ⅱ类整合子;80株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中I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21.3%(17/80),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整合子阳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并且前者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结论I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并与其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5.
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光辉  蒋巧霞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7):865-866,885
目的研究我院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IRAB)的耐药性与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方法收集我院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35株,K—B法和E—test法测定对常用抗茵药物的敏感性,采用改良Hodge试验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试验检测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产碳青霉烯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碳青霉烯酶基因OXA-23、OXA-24、OXA-58、IMP、VIM。结果35株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部分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磺胺类抗菌药物均有很高耐药率(〉70%),仅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多粘菌素B有较高的敏感性(〉70%),35株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均产碳青霉烯酶,未检测到金属β-内酰胺酶,全部检测到OXA-23型基因,未检测到OXA-24、OXA-58、IMP、VIM型基因。结论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相当严重;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是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我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临床分布情况,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非重复性IRPA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CR方法检测金属酶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基因。结果:从404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共分离出100株IRPA,分离率为24.75%。其中90株(90.0%)IRPA来源于下呼吸道痰液标本;IRPA主要来源于重症医学科(ICU);IRPA对阿米卡星最敏感率为73.0%(耐药率为27.0%),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为63.0%),哌拉西林(敏感率为59.0%),庆大霉素(敏感率为58.0%),头孢他啶(敏感率为57.0%),其余药物的敏感率均〈50.0%。仅1株IRPA检测出IMP基因阳性(1.0%),测序为IMP-9型金属酶基因,其余金属酶基因均未检出;oprD2基因缺失的IRPA有65株(65.0%)。结论:我院IRPA主要是由于外膜通道蛋白oprD2缺失引起,且已有IMP-9型IRPA在我院流行,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7.
三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体外抗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亚胺培南、帕尼培南与美罗培南的体外抗菌作用 ,以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三者对 2 2 5株临床分离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并与相关抗菌药物进行比较。结果 ,三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具高度抗菌活性 ,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粪肠球菌等亦具良好抗菌作用。帕尼培南与亚胺培南体外抗菌作用相仿 ,两者对肺炎克雷伯氏菌、肠杆菌属等革兰氏阴性菌作用略逊于美罗培南。三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体外抗菌作用优于头孢他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氟喹诺酮类等其它受试药物。结果表明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多重耐药菌所致院内感染、免疫缺陷者感染和严重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的适用药物。  相似文献   
58.
目的:为解决临床用药问题,查找循证医学及循证药学证据,比较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安全性以及美罗培南的输注方法改进。方法:检索数据库,查找相关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实验等,并对所获得的证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美罗培南的肝损害发生率比亚胺培南略高,并且不良反应与药物应用剂量无关。结论:采用美罗培南对难治性耐药茵应3h连续静脉滴注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9.
Use of the group 2 carbapenems, imipenem and meropenem, may lead to emerge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resistance. The group 1 carbapenem ertapenem has limited activity against P. aeruginosa and is not associated with imipenem-resistant P. aeruginosa (IMP-R PA) in vitro. This retrospective, group-level, longitudinal study collected patient, antibiotic use, and resistance data from 2001 to 2005 using a hospital database containing information on 9 medical wards. A longitudinal data time series analysis was done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arbapenem use (defined daily doses, or DDDs) and IMP-R PA. A total of 139 185 patient admissions were included, with 541 150 antibiotics DDDs prescribed: 4637 DDDs of group 2 carbapenems and 2130 DDDs of ertapenem. A total of 779 IMP-R PA were isolated (5.6 cases/1000 admissions). Univariate analysis found a higher incidence of IMP-R PA with group 2 carbapenems (P < 0.001), aminoglycosides (P = 0.034), and penicillins (P = 0.05), but not with ertapenem.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a yearly increase in incidence of IMP-R-PA (3.8%, P < 0.001). Group 2 carbapenem use was highly associated with IMP-R PA, with a 20% increase in incidence (P = 0.0014) for each 100 DDDs. Group 2 carbapenem use tend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proportion of IMP-R PA (P = 0.0625)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Ertapenem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IMP-R PA. These data would support preferentially prescribing ertapenem rather than group 2 carbapenems where clinically appropriate.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研究ICU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耐药性、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情况及其编码的基因亚型.方法 对ICU住院患者连续分离的86株IRPA进行回顾性分析.经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分离的IRPA进行菌种确证及药敏检测,双纸片增效法检测其产MBLs的情况.PCR法检测MBLs表型筛选阳性菌株的基因型.结果 IRPA除对多黏菌素B敏感率达100.0%,对阿米卡星敏感率略高外,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46%.86株IRPA中MBLs表型筛选检出率达48.8%(42/86),阳性菌株经PCR扩增后检出41株带有MBLs基因,其中IMP-1最多,占26.7%(23/86),携带多耐药基因的IRPA有13株,占15.1%(13/86).结论 产MBLs是ICU IRPA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基因型以IMP-1为主,多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严重,加强MBLs的监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并抑制细菌耐药基因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