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774篇
  免费   3572篇
  国内免费   2345篇
耳鼻咽喉   3980篇
儿科学   475篇
妇产科学   222篇
基础医学   2340篇
口腔科学   997篇
临床医学   13701篇
内科学   8444篇
皮肤病学   311篇
神经病学   1729篇
特种医学   2453篇
外国民族医学   81篇
外科学   5660篇
综合类   24069篇
预防医学   4510篇
眼科学   841篇
药学   8457篇
  163篇
中国医学   3030篇
肿瘤学   4228篇
  2024年   460篇
  2023年   1833篇
  2022年   1575篇
  2021年   2025篇
  2020年   2044篇
  2019年   2103篇
  2018年   1066篇
  2017年   1674篇
  2016年   1839篇
  2015年   2125篇
  2014年   4032篇
  2013年   4103篇
  2012年   5105篇
  2011年   5583篇
  2010年   5313篇
  2009年   5113篇
  2008年   5090篇
  2007年   4873篇
  2006年   4415篇
  2005年   4288篇
  2004年   3331篇
  2003年   3147篇
  2002年   2404篇
  2001年   2026篇
  2000年   1407篇
  1999年   1331篇
  1998年   1179篇
  1997年   1100篇
  1996年   1115篇
  1995年   954篇
  1994年   698篇
  1993年   451篇
  1992年   456篇
  1991年   437篇
  1990年   346篇
  1989年   363篇
  1988年   95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60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直肠腺瘤和其他疑似为良性的病变应用经肛门内镜切除术并未普及。该项研究旨在评估经肛门内镜切除术的效能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在1993-2004年之间3所斯德哥尔摩医院中经肛门内镜切除术的患,内容包括患自身及病变特性、并发症、随访时间和复发率。结果:180例中共131例行经肛门内镜切除术。160例经组织学诊断为腺瘤,12例为癌瘤,其余8例分别为增生、纤维化或正常黏膜。直肠腺瘤患中,77例仅行单次经肛门内镜切除术,16例因巨大腺瘤而多次行该手术,27例因复发而需另行经肛门内镜切除术或其他手术。中位复发时间为7个月,但未出现直肠癌。16例手术患出现并发症。2例患必须行Hartman手术,1例因肠穿孔,另1例因出血。手术期间无死亡。未复发的中位随访期为32个月(极差0—67)。[编按]  相似文献   
92.
内镜辅助方型脸改型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内镜在方型脸改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口内入路,在内镜辅助下,用高速涡轮气钻截除肥大下颌角、切除部分咬肌和颊脂垫,进行方型脸的面部改型。结果本组共38例,其中男3例,女35例,年龄21~40岁。内镜完全可以清楚显示下颌升支、下颌角、下颌体下缘,视野清晰。使用高速涡轮气钻截除肥大下颌角可以更加精确和容易,且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感染风险低。下面部轮廓改善满意。结论内镜辅助方型脸改型术,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3.
背景:以前已经有一些在成年患者应用经皮内镜下盲肠造瘘术(PEC)及顺行保留灌肠(ACE)的个例报道。到目前为止牵拉法PEC均采用厚套管的导管。作者采用10F Chait Trapdoor盲肠造瘘术导管(CTCC)对成年患者进行介入法(IM)PEC。目的:报道作者应用新方法对成年患者进行PEC的经验。设计:病例序列研究。机构:日本单个研究机构。患者:5例肠梗阻患者和15例慢性重度便秘患者。干预:干预方法为牵拉法PEC或者IMPEC加引流或者ACE。对5例小肠梗阻患者,应用18F~24F的套管导管采用牵拉法PEC对扩张的肠道进行减压。对15例慢性便秘患者,应用球囊导管(11F或15F)和CTCC进行IMPEC。ACE隔日进行一次。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且有效地(减压和排泄)完成了PEC。采用IMPEC的患者中,有5例置入了15F球囊导管,10例置入了11F球囊导管。1例患者发生了即刻出血。球囊破裂发生在置管后的第1个月或者平均1个月内。10例置入11F球囊导管的患者中有9例改为CTCC。与套管导管相比,使用CTCC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突发性的球囊破裂,减少漏出和肉芽组织形成,  相似文献   
94.
内镜介入诊治技术是近年来呼吸科医生感兴趣和开展较多的技术,它的应用和推广在某种程度上结束了呼吸科医生以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历史,大大的开阔了医生的视野和提高了专科的诊治水平,使一些过去无法处理的病变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但由于该组技术的应用时间不长,使用时也是以个人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来决定适应证和禁忌证,故应用的效果和预后差距很大,争议也很大。在这里,本人以个人的一些工作体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供大家参考和争论,以提高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5.
背景与研究目的: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一个主要并发症,与6周内20%的死亡率有关。目前国际指南推荐肝硬化患应常规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食管胃十二指肠内镜检查,EGD)来筛查是否有食管静脉曲张。新近出现的食管胶囊内镜在对胃食管反流和Barrett食管的研究中已经显示出准确的诊断效应。该研究比较胶囊内镜和EGD对肝硬化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检出率。患与方法:在3个中心进行了先导试验。有进行EGD临床指征的肝硬化患,在EGD检查后48h内用胶囊内镜来筛查或监视食管静脉曲张。研究采用盲法,即由1名事先不知道患病史和EGD检查结果的研究评估胶囊视频成像。结果:在32例纳入的患中,EGD和胶囊内镜检查发现有食管静脉曲张23例患。有1例患经胶囊内镜发现有轻度静脉曲张,但EGD未检出。胶囊内镜和EGD诊断食管静脉曲张和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总体一致性分别为96.9%和90.6%。没有与胶囊内镜相关的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96.
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GFAP、PCNA及Cyclin D1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皮质和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PCNA及Cyclin D1表达的影响.探讨氯喹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皮质和海马GFAP和PCNA的变化,用Westernblot检测CyclinD1含量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无痫样发作,戊四氮致痫组有重型的痫样发作(Ⅲ~V级),氯喹干预组有轻型的痫样发作(Ⅰ~Ⅲ级)(P〈0.05);戊四氮致痫组脑电记录呈频发高幅的痫样波,氯喹干预组痫样波幅低且缓。GFAP和PCNA在戊四氮致痫组表达强,以海马为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氯喹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yclin D1在戊四氮致痫组的皮质和海马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氯喹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氯喹通过抑制胶质细胞的增生和GFAP的表达,影响致痫大鼠痫样发作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7.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52例随访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患儿预后 ,探讨其恢复规律。方法 回顾性总结经常规、长期治疗的5 2例心弹患儿 1~ 15年随访资料。结果 初诊后未随访的有 7例 ,其中 2例死亡 ;最多的终止随访年限是 7~ 10年 ,共 2 6例 ,占总数的 5 0 %。本组患儿中 ,左室后壁运动幅度的改善从 3岁开始 ,10岁基本恢复 ;室间隔运动幅度至 3岁基本恢复 ;左心室最慢 ,3年后 ,左室增大病例数在 70 % ,平均于 7年开始好转 ,但随访 10年时 ,左室内径未恢复者占 4 0 %。反映心肌收缩功能的主要指标———心脏射血分数基本于治疗后 1年开始改善 ,平均于 5年恢复。结论 EFE患儿经正规治疗后预后良好 ,心脏结构和功能可恢复  相似文献   
98.
2006年4月19日至22日,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与香港消化内镜学会在杭州共同举办了第八届国际治疗内镜和消化疾病学术会议,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此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召开了全体委员会会议。全委会由主任委员张齐联教授主持,各协作组和(或)学组汇报了已进行的工作、取得的成果,并介绍了今后的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99.
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阻塞将直接影响供肝的成活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若再次手术医患双方恐怕都难以承受,如何利用内镜微创治疗来解决这一难题?现将我院经内镜诊治的15例肝移植术后并发阻塞性黄疸的内镜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0.
Hookey  L  C.  Debroux  S.  Delhaye  M.  J  Devière  程妍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35-35
背景:胰周积液是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的常见后遗症,内镜下引流术可替代外科引流术进行治疗。方法:通过图表回顾和前瞻性随访收集116例接受内镜下胰液引流术的胰周积液患的个人资料、积液特征、引流技术以及结果等资料。结果:116例胰周积液患分为以下几类:急性胰周积液(n=5)、坏死(n=8)、急性假性囊肿(n=30)、慢性假性囊肿(n=64)、胰腺脓肿(n=9)。积液包块的中位直径为60mm(极差15—275),引流后中位随访期为21个月。15例患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引流,60例行透壁引流,另41例患两种术式皆实施。87.9%患症状和积液包块消失。急性或慢性胰腺炎导致的胰周积液治疗成功率并无差异,然而,坏死的引流失败率远远大于其他类型。治疗的成功率在不同疾病、引流术式、引流部位之间无显差异。13例f11%)患发牛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