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80篇
  免费   510篇
  国内免费   210篇
耳鼻咽喉   27篇
儿科学   392篇
妇产科学   101篇
基础医学   454篇
口腔科学   71篇
临床医学   3342篇
内科学   539篇
皮肤病学   93篇
神经病学   251篇
特种医学   8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5446篇
综合类   7611篇
预防医学   1245篇
眼科学   389篇
药学   3005篇
  34篇
中国医学   1195篇
肿瘤学   140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382篇
  2022年   434篇
  2021年   386篇
  2020年   519篇
  2019年   632篇
  2018年   342篇
  2017年   370篇
  2016年   541篇
  2015年   714篇
  2014年   1311篇
  2013年   1242篇
  2012年   1627篇
  2011年   1778篇
  2010年   1719篇
  2009年   1580篇
  2008年   1584篇
  2007年   1417篇
  2006年   1232篇
  2005年   1338篇
  2004年   993篇
  2003年   955篇
  2002年   851篇
  2001年   708篇
  2000年   448篇
  1999年   382篇
  1998年   294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219篇
  1995年   207篇
  1994年   163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中补片不固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中补片不固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50只SD大鼠建立疝缺损(3cm2)模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使用聚丙烯补片(12 cm2)采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进行修复。甲组为补片固定组,乙组为补片不固定组。大鼠于术后不同时间分批处死,记录补片的挛缩度、腹壁抗张强度以及组织细胞学变化。结果所有大鼠术后腹腔均无粘连。2组大鼠在术后7 d、14 d、30 d、60 d和90 d补片的挛缩度分别为6.7%±1.3%vs 7.3%±1.5%、12.3%±1.3%vs 12.4%±1.6%、14.0%±2.0%vs 14.5%±1.3%、17.4%±2.1%vs 18.4%±1.5%和18.9%±2.2%vs19.5%±2.6%(P>0.05);2组大鼠的腹壁抗张强度分别为(288.4±8.4)mm Hg vs(286.6±10.2)mm Hg、(300.4±11.2)mm Hg vs(298.8±11.4)mm Hg、(305.0±11.7)mm Hg vs(303.3±16.1)mm Hg、(309.0±10.8)mm Hg vs(307.6±8.9)mm Hg和(311.8±9.8)mm Hg vs(310.0±8.6)mm Hg(P>0.05);2组大鼠的组织细胞学变化一致。结论当补片面积是大鼠疝缺损的4倍以上时,不固定的腹膜外补片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2.
2005年1月以来,我科将自制的荞麦皮垫用于260例危重、手术或被迫体位患者特殊部位的皮肤护理,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制作方法根据荞麦皮垫放置位置的不同,设计其形状及规格。如颈垫:以患者颈围的2/3为长,3~4cm为宽,双层医用纱布或吸湿性强的棉布缝合,内装荞麦皮即可;腹股沟垫:可制成长20cm,宽3~4cm的规格。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TEP)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71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前瞻性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TE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TEP组35例,Lichtenstein组36例。手术后1周和1年内对患者作出临床观察和评估,并在3个月和1年时进行电话及门诊随访。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使用镇痛药物的频率、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正常活动时间、腹股沟疼痛持续时间、疝复发。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使用镇痛药物的频率、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恢复正常活动时间、腹股沟疼痛持续时间、并发症方面TEP组优于Lichtenstein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复发例数TEP组少于Lichtenstein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EP对于复发疝、老年人疝以及双侧疝更加具有优势。但TEP手术费用较高、需要腹腔镜等设备、学习曲线较长,这些可能是目前TEP尚未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缩短TEP学习曲线的关键在于掌握手术空间的建立,腹白线中隔是影响手术空间建立的主要因素,打开下方部分腹白线中隔是手术的要点。  相似文献   
74.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9岁.因腰腿疼痛3岁,加重伴双下肢瘫痪10余天入院.查体:腰椎向左凸,双下肢肌肉萎缩,肌力3级,腹股沟以下皮肤感觉减退,肛门括约肌反射减退,术前X线片(图1)示腰椎骨质增生并曲度异常,腰椎向右侧弯,腰椎移行椎体.CT(图2)检查示:L3椎管内圆形骨性密度灶并腰椎管狭窄,L2-3,L3-4,L4-5椎间盘膨出.  相似文献   
75.
1995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2月笔者用小针刀治疗腰骶筋膜脂肪疝 84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84例全部是中老年肥胖女性 ,年龄 4 5~ 6 5岁 ;双侧 75例 ,单侧 9例 ;病程 3个月~ 2年。2 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下腰痛 ,常因弯腰过猛 ,弯腰位突然直腰 ,引起下腰痛 ,性质为胀痛。其中向下肢放射者 5 8例 ;不能仰卧者 11例 ,仰卧时自觉骶髂部两侧有痛性包块 ,压迫出现胀痛。检查 :在一侧或两侧髂后上棘上方偏内可触及单个、多个甚至数十个痛性包块 ,直径2cm左右 ,有弹性 ,质地较韧 ,可活动 ,呈圆形或椭圆形 ,与皮肤无粘连…  相似文献   
76.
老年人测量腹股沟温度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2003—05-2003—08及2004—03-2004—05分别对40例随机抽取的已康复老年人进行了口温、腋温、腹股沟温的自身对照测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7.
1999年 9月至 2 0 0 3年 2月 ,我科对 14例前列腺增生症伴腹股沟疝的患者在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URP)或结合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 (TUVP)的同时 ,进行了无张力疝修补术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组 14例 ,年龄 5 8~ 77岁 ,平均 70岁。均以尿频、夜尿多、进行性排尿困难 ,伴腹股沟区腹可复性包块入院 ,其中斜疝 8例 ,直疝 6例 ,直疝中有 1例为双侧。有膀胱结石者 3例 ,有尿潴留史者 4例 ,按Rous标准测前列腺Ⅱ°9例 ,Ⅲ°5例 ,最大尿流率 (Qmax)均 <10ml 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 SS)均 >2 2分。1.2 方法持续硬膜外…  相似文献   
78.
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在腹部切口关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与丝线间断缝合的疗效.方法 将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行腹部手术60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309例,B组295例,分别采用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及丝线分层间断缝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A组发生脂肪液化3例,切口感染5例,经换药很快愈合,无切口裂开及切口疝发生.B组发生脂肪液化12例,切口感染16例,经换药,有部分需要拆除缝线,平均愈合时间大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是安全、可靠的方法 ,能够明显减少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的发生,切口愈合后的美观度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9.
朱巍 《脊柱外科杂志》2007,5(4):252-252
与腰椎和胸椎相比,颈椎椎弓根螺钉还未得到广泛应用,原因主要为颈椎椎弓根较小,置入螺钉的风险较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术中评价颈椎椎弓根螺钉位置的研究。为研究传统C形臂X线机摄片判断颈椎椎弓根螺钉不良位置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本文作者采用C形臂X线机对已放置颈椎椎弓根螺钉的人类尸体脊柱行斜位及螺钉同轴位摄片,借此来评价螺钉的位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80.
<正>1906年,Crile等人针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提出了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这一术式在后来的很多年里,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RND损伤了副神经和颈部的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常导致患者斜方肌瘫痪萎缩,出现翼状肩胛、垂肩、肩周疼痛麻木、手臂活动受限、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