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24篇
  免费   1305篇
  国内免费   794篇
耳鼻咽喉   116篇
儿科学   695篇
妇产科学   165篇
基础医学   852篇
口腔科学   90篇
临床医学   5648篇
内科学   5206篇
皮肤病学   402篇
神经病学   1039篇
特种医学   1066篇
外国民族医学   86篇
外科学   1994篇
综合类   12113篇
预防医学   4110篇
眼科学   334篇
药学   6478篇
  67篇
中国医学   2928篇
肿瘤学   334篇
  2024年   155篇
  2023年   532篇
  2022年   520篇
  2021年   720篇
  2020年   727篇
  2019年   802篇
  2018年   365篇
  2017年   650篇
  2016年   705篇
  2015年   841篇
  2014年   1638篇
  2013年   1726篇
  2012年   2327篇
  2011年   2504篇
  2010年   2485篇
  2009年   2489篇
  2008年   3258篇
  2007年   3064篇
  2006年   2797篇
  2005年   3186篇
  2004年   2362篇
  2003年   2083篇
  2002年   1497篇
  2001年   1312篇
  2000年   908篇
  1999年   712篇
  1998年   619篇
  1997年   547篇
  1996年   458篇
  1995年   406篇
  1994年   322篇
  1993年   203篇
  1992年   180篇
  1991年   181篇
  1990年   139篇
  1989年   176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严重烧伤后肾功能与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疆  刘毅 《临床军医杂志》2007,35(3):456-459
严重烧伤后可造成全身许多脏器的损伤,其中肾脏组织损伤是较早出现的并发症。有些属可逆性损伤,有些为不可逆损伤。烧伤后大量体液自创面外渗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由此引发的缺血、缺氧性损害及失控性炎症反应是严重烧伤后多脏器损害的主要因素。作为全身性损伤的一部分。肾组织损伤的发生与多种细胞因子、嘌呤池耗竭、自由基的生成增多和清除能力减弱、能量代谢障碍、钙离子稳态失衡、微血管损伤和白细胞学说、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凋亡和坏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有关。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综述近几年来其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2.
患者,男,75岁,退休工人。因全身出现皮疹2周于2004年9月20日人院。患者3周前在门诊体检时查血尿酸562μmol/L,遂口服别嘌醇200mg,bid治疗。服药1周后,其右上肢渐出现皮疹,感瘙痒,但未重视,仍服药。皮疹渐增多致满布躯干、四肢。患者感明显瘙痒,停服药,并在本院门诊静推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等抗过敏治疗。皮疹无消退,且渐发展,满布.除面颈部的全身各处皮肤,遂人院。发病来,患者无其余不适主诉。既往无特殊病史。人院查体:T37℃,P78次/min,BP105/60mmHg。面色晦暗,躯干,  相似文献   
93.
颈椎退变后致椎管和神经根通道变形或狭窄,在脊髓适应能力处于极限时,创伤作用即导导致神经损害。本组报告41例,全部应用前路手术减压及植骨融合。作者认为,早期手术、准确的定位、彻底减压系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和总结新生儿疾病与胃肠功能损害的诊治经验。方法:①禁食;②胃肠减压;③应用胃肠黏膜保护剂;④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胃肠循环;⑤其他给予支持疗法。结果:以应激性胃肠黏膜损伤为主的患儿46例,痊愈出院客观存在肠功能障碍的患儿14例中,治愈10例,转院2例,死亡2例。结论:在新生儿疾病中,对有窒息、低氧史的患儿,必须密切观察其胃肠功能,如有损害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5.
乙肝两对半、前S抗原、抗体及HBV-DNA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S抗原、抗体及HBV-DNA与乙肝常规检查(两对半)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对136份血清标本分别进行两对半、pre-S1抗原、pre-S2抗原、pre-S1抗体、pre-S2抗体及HBV-DNA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pre-S1抗原、pre-S2抗原在HBV-DNA(+)组中检出率为62.5%和58.3%,在HBV-DNA(-)组的检出率为22.2%和27.7%,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S1〈0.05,PS2〈0.05),pre-S1抗原、pre-S2抗原在HBeAg(+)组的检出率为100%和87.5%,在HBeAg(-)组的检出率为36%和38%,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S1〈0.01;PS2〈0.01)。结论 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前S抗原、HBV-DNA在判断乙肝的复制情况中各有优势,要综合多方面结果得出全面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96.
恙虫病并发血液学异常16例,62例老年恙虫病患的护理,北海地区恙虫病并多器官损害66例临床分析,恙虫病合并症的护理,  相似文献   
97.
中毒性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4):133-134
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观察;107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98.
99.
心肌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其病原多种多样,据统计虽以病毒为多,但也有其他微生物引起心肌炎的可能。肺炎支原体(以下简称支原体)广泛存在,主要引起呼吸系统感染,还可引起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系统功能损害的肺外并发症。为了解支原体感染与小儿心肌炎间的关系,探讨心肌炎患儿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我们对30例心肌炎患儿及30例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对比进行支原体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0.
袁平戈 《肝博士》2005,(3):25-26
一个健康的新生儿,出生后2~14天可出现皮肤黄疸,但不伴有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异常,称之为生理性黄疸。足月儿约50%于出生后2~3天皮肤黄疸,4~5天达高峰,通常7~14天内消失,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延长,可达3~4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