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6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目的 探讨不同淋巴结断端处理方式和盆腔引流对妇科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妇科肿瘤患者2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其中A组和B组各50例,均予以4号丝线结扎淋巴管断端,但A组患者阴道断端放置28号打孔橡胶引流管1根,B组患者阴道残端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C组和D组各50例,采用百克钳电凝淋巴管断端,但C组患者阴道断端放置28号打孔橡胶引流管1根,D组患者阴道残端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记录比较4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引流管拔管天数、平均住院天数、淋巴囊肿发生率和淋巴囊肿平均直径.结果 四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淋巴结清除数目无明显差异(P>0.05),C组和D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较A组和B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比较,C组与D组比较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C组和D组患者引流管拔管天数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和D组三组引流管拔管天数和平均住院天数互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淋巴囊肿发生率和淋巴囊肿平均直径均明显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C组、D组3组相互比较,淋巴囊肿发生率和淋巴囊肿平均直径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百克钳配合负压引流是预防妇科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发生的最佳方法,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2.
宫颈癌根治术中预防盆腔淋巴囊肿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 《中外医疗》2010,29(4):41-41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中预防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最佳措施。方法对102例Ia-IIb早期的宫颈癌患者在宫颈癌根治术中,行T型单管经阴道引流27例,双管经阴道或经腹引流75例。2组均以电刀清扫淋巴结,结扎淋巴管,不紧张缝合后腹膜,应用生物蛋白胶。双管组闭孔区部分开放后腹膜。比较2组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结果2组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T型管组22.22%(6/27),双管组2.67%(2/75)。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双管经腹或经阴道引流合并闭孔区部分开放后腹膜是宫颈癌根治术中预防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3.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在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和不结扎盆腔淋巴管断端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情况,寻找能更有效预防盆腔淋巴囊肿的手术方式&#65377; 【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2006年7月至2007年1月接受由同一医生主刀的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排除心&#65380;肺&#65380;肝&#65380;肾等器质性疾病&#65380;低蛋白血症及放疗史,根据由SAS 8.0系统产生的随机数字表相对应,共收集32例,随机结扎左侧或者右侧腹股沟深淋巴管&#65380;闭孔近端淋巴管&#65380;闭孔远端淋巴管&#65380;髂总淋巴管&#65380;髂内外静脉交叉处淋巴管,于术后第1&#65380;4&#65380;12&#65380;24周分别行盆腔B超检查了解结扎侧与开放侧淋巴囊肿形成的情况&#65377; 【结果】 开放侧术后第1周淋巴囊肿形成率高于结扎侧(40.63%:15.63%),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4周&#65380;第12周开放侧淋巴囊肿形成率高于结扎侧(43.75%:21.88%&#65380;26.67%:16.67%),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术后第24周开放侧淋巴囊肿形成率低于结扎侧(10.35%:13.79%),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 > 0.05)&#65377;【结论】 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腹股沟深淋巴管&#65380;闭孔近端淋巴管&#65380;闭孔远端淋巴管&#65380;髂总淋巴管&#65380;髂内外静脉交叉处淋巴管在近期能够较有效的防止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65377;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的CT诊断价值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CT及临床资料完整的淋巴囊肿病例,其中8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4例为临床诊断.结果:12例共计囊肿20个,大小1.0cm×1.0cm~2.0cm×7.0cm,类圆形 13个,管状5个,葫芦状2个.CT表现为典型的囊肿征象,19个囊肿沿盆壁分布,并与髂外动脉、髂外静脉伴随走行,1例位于盆腔左前方.结论:淋巴囊肿具有囊肿典型的CT表现,其形态学特征、沿盆壁分布、伴随髂外动静脉走行的特点,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
淋巴囊肿瘤是颞骨岩部的罕见的肿瘤,可散发,或伴发于von Hippel-Lindau病。本就其命名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治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的近年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6.
大黄、芒硝外敷预防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峰  邓辉 《四川中医》2006,24(5):82-82
目的:探讨大黄、芒硝外敷预防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价值。方法:将64例接受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32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经腹负压引流,72h拔管;实验组采用经腹负压引流,72h拔管后予大黄、芒硝外敷至出院。两组患者术后其他治疗相同,观察术后淋巴囊肿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淋巴囊肿发生率9.3%,明显低于对照组淋巴囊肿发生率37.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黄、芒硝外敷能较好的预防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发生。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探讨双腔管持续低负压吸引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预防盆腔淋巴囊肿的效果。方法将1992~2000年62例因妇科恶性肿瘤行广泛子宫切除并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于术后分为A组(盆腔单管引流,29例)和B组(盆腔双管引流并低负压吸引,33例),观察两组术后引流量及囊肿发生率的异同。结果引流量A组平均为(150±67)ml,B组(270±82)ml;淋巴囊肿发生率A组21%(6/29),B组6%(2/33),二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术后淋巴囊肿发生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广泛子宫切除并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双腔管负压加大引流有利于预防该手术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方法对1995年2月至2005年1月丽水市中心医院285例宫颈癌改良手术与242例传统手术治疗进行比较,观察宫颈癌改良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285例宫颈癌改良手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P<0.01);术中出血量、输尿管损伤、术后尿潴留、淋巴囊肿发生率及术后病率均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P<0.01);随访2年改良手术患者均存活。结论改良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能明显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恢复及改善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0.
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预防淋巴囊肿形成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预防淋巴囊肿形成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124例妇科恶性肿瘤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有关淋巴囊肿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引流通畅,未发生1例管道脱落。术后1周发生盆腔淋巴囊肿的有45例,术后2周发生的有48例,囊肿直径最小的7mm,最大的150mm。结论:做好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重视早期症状,对预防淋巴囊肿的发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