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17篇
  免费   2018篇
  国内免费   1193篇
耳鼻咽喉   379篇
儿科学   210篇
妇产科学   337篇
基础医学   1419篇
口腔科学   869篇
临床医学   11966篇
内科学   2487篇
皮肤病学   108篇
神经病学   526篇
特种医学   191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8篇
外科学   10490篇
综合类   32277篇
预防医学   5325篇
眼科学   723篇
药学   14424篇
  220篇
中国医学   3480篇
肿瘤学   549篇
  2024年   334篇
  2023年   1250篇
  2022年   1085篇
  2021年   1622篇
  2020年   1710篇
  2019年   1733篇
  2018年   747篇
  2017年   1788篇
  2016年   1933篇
  2015年   2330篇
  2014年   4335篇
  2013年   4178篇
  2012年   5147篇
  2011年   5491篇
  2010年   5118篇
  2009年   4959篇
  2008年   5136篇
  2007年   4850篇
  2006年   4239篇
  2005年   4374篇
  2004年   3901篇
  2003年   4109篇
  2002年   3267篇
  2001年   2731篇
  2000年   2146篇
  1999年   1688篇
  1998年   1389篇
  1997年   1294篇
  1996年   1089篇
  1995年   932篇
  1994年   712篇
  1993年   522篇
  1992年   377篇
  1991年   354篇
  1990年   293篇
  1989年   369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李也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131-131,134
目的:讨论麻醉前心理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我院160例实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麻醉前心理护理干预,在对照组中使用麻醉前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中有0例患者为3级,有4例患者为2级,有40例患者为1级,有36例患者为0级.对照组中有8例患者为3级,有10例患者为2级,有38例患者为1级,有24例患者为0级.比较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收缩压为122.02±4.53mmHg,对照组的收缩压为134.28±6.71mmHg,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舒张压为71.43±2.16mmHg,对照组的舒张压为81.55±4.21mmHg,差别较大(P<0.05).实验组的心率为83.28±1.32次/分钟,对照组的心率为88.81±3.54次/分钟,差别较大(P<0.05).结论:在实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中使用麻醉前心理护理,有利于减少患者的苏醒期躁动,降低血压,减少心率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2.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与椎旁神经阻滞非气管插管单孔胸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5例采用非气管插管麻醉单孔胸腔镜手术的肺部良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22例)与硬膜外麻醉组(23例)。麻醉诱导前,椎旁神经阻滞组均于超声引导下阻滞胸3~6棘突旁神经根;硬膜外麻醉组均于胸6~7或7~8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带管时间、出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硬膜外麻醉组相比,椎旁神经阻滞组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7.22±2.20)min比(18.80±5.06)min]、下床活动时间[(11.45±3.01)h比(21.90±4.61)h]、带管时间[(2.77±0.81)d比(5.47±1.31)d]、出院时间[(3.68±0.84)d比(6.17±1.03)d]均缩短,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74、-8.763、-8.282、-7.594,均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术后未发生低氧血症、低血压、肺部并发症、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相关并发症。结论非气管插管单孔胸腔镜手术中采用椎旁神经阻滞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临床上可优先选择,有助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43.
44.
45.
目的:探究髋关节置换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3年8月15日到2014年2月15日之间来我院就诊并接受髋关节置换手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同时观察记录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分钟、麻醉后10分钟、麻醉后30分钟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在手术结束后按照笔者提出的效果评定法则对本次手术麻醉进行评定,并分析对比其对手术的影响。结果: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手术效果明显好于硬膜外麻醉,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轻病人痛苦,加快病人术后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对比异丙酚及七氟醚在对恶性肿瘤患者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12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每组60例。实验1组采用异丙酚进行静脉麻醉,实验2组采用七氟醚进行吸入麻醉。比较两组术中不同时点[插管后即刻(T1)、切皮(T2)、手术后40 min(T3)、手术结束(T4)、清醒时BIS(T5)、拔管时BIS(T6)]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手术前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水平;术后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结果实验1组T1、T2、T3、T4、T5、T6时点的BIS值分别为(94.25±1.02)、(52.03±3.12)、(53.25±3.12)、(55.22±2.22)、(88.22±4.22)、(94.26±0.21),均高于实验2组的(93.16±1.02)、(49.02±3.11)、(50.17±2.11)、(51.11±1.11)、(79.46±4.18)、(93.24±0.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分别为(85±15)、(73±3)mm Hg(1 mm Hg=0.133 kPa),实验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平均动脉压水平分别为(86±14)、(77±2)mm Hg;实验1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心率水平分别为(75±11)、(63±14)次/min,实验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心率水平分别为(74±9)、(64±15)次/min。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分别为(15.0±8.0)、(20.0±6.0)min,均明显短于实验2组的(22.0±14.0)min、(28.0±12.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恶性肿瘤的麻醉阶段,采用异丙酚针对患者进行相关的麻醉,医生对患者麻醉时间的把控更为具体,麻醉程度更好。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七氟烷单纯吸入麻醉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肺癌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收治的80例行肺癌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七氟烷单纯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单肺通气开始前及结束前、关胸后和术后1d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白介素10(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值。结果单肺通气开始前、单肺通气结束前和关胸后,两组患者血清IL-6细胞因子水平均较麻醉诱导前持续上升,术后1d均下降,但仍高于麻醉诱导前。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在单肺通气开始前和结束前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单肺通气开始前、单肺通气结束前和关胸后,两组患者血清IL-8细胞因子水平均较麻醉诱导前持续上升,术后1d均下降,但仍高于麻醉诱导前。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在单肺通气开始前及结束前和关胸后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单肺通气开始前、单肺通气结束前和关胸后,两组患者血清IL-10细胞因子水平均较麻醉诱导前持续上升,术后1d均下降,但仍高于麻醉诱导前。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在单肺通气开始前及结束前、关胸后和术后1d,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与七氟烷单纯吸入麻醉相比,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更有利于维持肺癌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平衡,减轻患者不良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探究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对全麻手术患者苏醒的影响。方法:对乐昌市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全麻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7例采用丙泊酚静脉持续输注麻醉,术中依据实际情况间断给予舒芬太尼和罗库溴胺。观察组43例采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术中依据实际情况持续推注顺罗库溴胺维持肌松,对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靶浓度调整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苏醒期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2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镇痛评分(VAS)及镇静评分(RSS)、躁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后20 min的MAP及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后20 min VAS低于对照组,RSS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手术患者采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可缩短苏醒期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及镇静效果显著,减少了苏醒期躁动情况。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