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1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41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0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9篇
内科学   86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626篇
预防医学   276篇
药学   104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研究几种食源性吸虫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方法 PCR扩增华支睾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18S rDNA片段并测序,从GenBank检索其他食源性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18S rDNA序列,利用CLUSTAL X软件比对后,用MEGA 5.0软件计算食源性吸虫间的遗传距离,并用邻接法、最大似然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共获得12种食源性吸虫序列,12种吸虫间遗传距离从0.001到0.083,系统发生树显示后睾科与异形科先聚在一起,然后与并殖科和双腔科聚成一支,片形科单独聚成一支.结论 后睾科与异形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hylogeny of several food-borne trematodes.Methods The 18S rDNA partial sequences of Clonorchis sinensis and Metorchis orientalis were specifically amplified by PCR and then sequenced,the corresponding sequences of other food-borne trematodes were obtained from GenBank.After aligned by CLUSTAL X program all sequence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genetic distance and construct the phylogenic trees using neighbor-joining method,maximum parsimony method and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in MEGA5.0 program.Results The 18S rDNA panial sequences of 12 species of food-bome trematode were obtained.The genetic distances among 12 trematodes were from 0.001 to 0.083.phylogenic trees showed that Opisthorchiidae and Hererophyidae polymerize first,then form a clader with Paragonimidae and Dicrocoeliidae,Fasciolidae form another clader.Conclusion Opisthorchiidae is closer to Hererophyidae in evolution.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治疗大鼠斯氏狸殖吸虫病后,大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及功能变化.方法 将36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其中5组每只大鼠腹腔注射斯氏狸殖吸虫囊蚴25个,于感染后30 d开始用药治疗,3组为青蒿琥酯治疗组,分别给予青蒿琥酯50 mg/(kg·d)、100 mg/(kg·d)、150 mg/(kg·d...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小鼠肝脏中TLR2 mRNA的动态表达。方法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在感染不同时间点(1、2、4、7、14、28、568、4 d)取肝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脏TLR2 mRNA的表达,同时行HE染色观察感染小鼠各时间点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未感染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自感染后第7 d起TLR2 mRNA表达升高(P<0.05),至第28 d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至第56 d仍高于未感染对照组(P<0.05),第84 d下降至未感染对照组相近水平。病理学观察发现,感染小鼠肝脏于第4 d始,汇管区轻度炎症反应;第7 d,炎症反应加重,或见嗜酸性脓肿;第14 d,嗜酸性脓肿增多,纤维组织增生,周围小胆管增生;第28 d,胆管壁增厚,周围炎性渗出明显;第56 d,胆管上皮不同程度增生,增生的上皮呈腺样结构;第84 d,胆管周围炎性细胞减少,纤维增多,管壁增厚。结论 TLR2 mRNA在华支睾吸虫感染过程中表达升高,推测TLR2可能参与调控华支睾吸虫感染引发的Th1/Th2免疫应答和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994.
王鸽  欧阳颐  黎学铭  王静  杨芳芳  张小娟  刘腾 《内科》2011,6(6):555-557
目的了解广西横县和上林县居民华支睾吸虫病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改良加藤法确诊华支睾吸虫感染者,应用两级催化模型对居民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县居民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56.51%,其中40~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70.37%,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居民华支睾吸虫感染率的两级催化模型曲线方程为y^=1.36(e-0.012t-e-0.045t),感染力a值为0.045,失去感染力b值为0.012,每年分别有4.5%的新增感染者和1.2%的感染者转阴,感染率最高的理论年龄c值为40.05岁。结论经χ2检验认为两级催化模型拟合良好,华支睾吸虫传播速度较快且阴转慢,人群感染华支睾吸虫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调查广州北郊从化吕田斯氏狸殖吸虫流行分布状况.方法 采集调查点山溪中螺蛳320只,溪蟹98只,用检出斯氏狸殖吸虫囊蚴人工感染家猫两只,收集猫粪便.检查并殖吸虫尾蚴、囊蚴和虫卵.解剖虫卵阳性猫,查找并殖吸虫成虫.结果 螺蛳斯氏狸殖吸虫尾蚴的感染率为0.03%o(1/310).螺种为拟钉螺.蟹体斯氏狸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6.73%(36/98).感染度平均为4.55个囊蚴/只蟹,0.53个囊蚴/g蟹.蟹种为平远南海溪蟹.解剖虫卵阳性猫,检获斯氏狸殖吸虫成虫7条,幼虫1条.结论 首次发现广州北郊从化吕田流行斯氏狸殖吸虫,疫源地等级为中度(Ⅲ级).鉴于斯氏狸殖吸虫是我国主要致病并殖吸虫,该疫源地处于从化主要旅游景区,人群生饮山溪水有感染斯氏狸殖吸虫的潜在危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96.
目的了解广州市黄埔区不同人群的华支睾吸虫病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特点,为今后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粪检华支睾吸虫卵。结果本次共粪检512人,感染29人,感染率为5.66%;感染人群居民感染率最高,感染率为13.51%,感染人群以大于50岁的感染率最高,感染率为16.67%。结论黄埔区部分人群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低于广州市的平均感染率,而高于全国、全省的感染率,应加强对黄埔区居民华支睾吸虫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工作,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997.
贵港市77例华支睾吸虫病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贵港市华支睾吸虫病临床病例流行病学特点。方法疑似华支睾吸虫病例采当天第一次粪便30~50g,用水洗自然沉淀集卵法镜检虫卵,虫卵阳性者用Stoll法计数克粪虫卵数(EPG)划分感染度。结果确诊77例,重度感染13例,中度感染34例,轻度感染30例。年龄17~74岁,以40~49岁年龄组病例最多28例;男性占94.81%;工薪群体占62.34%;汉族占81.82%;市区占61.04%,农村占38.96%,50%的乡镇有病例。有并发症或合并症41例,占53.25%。有食鱼生史者占97.40%;从首次食鱼生至确诊时间,最短20天,最长53年。结论贵港市华支睾吸虫病以男性为主,随年龄增长增多,60岁后病例减少,市区病例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掌握华支睾吸虫感染和患病情况的临床特点,探讨临床简便的确诊方法,指导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随机就诊的广东人群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并对发现华支睾吸虫卵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140例受检患者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1029例(1.83%)。主要临床症状为肝区疼痛486例(47.2%)、上腹疼痛297例(28.9%)、腹泻173例(16.8%)、乏力147例(14.3%)、食欲不振107例(10.4%),主要疾病有胆囊炎462例(44.9%)、胆囊息肉213例(20.7%)、胆管壁增厚182例(17.7%)、胆石症132例(12.8%)。实验室辅助检查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组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EOS%)及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GGT)显著高于非感染患者组(Z=-10.837,P<0.01;Z=-6.622,P<0.01)和健康对照组(Z=-7.320,P<0.01;Z=-6.920,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ALT)在华支睾吸虫感染有症状组中显著高于非感染患者组(Z=-3.528,P<0.01)和健康对照组(Z=-4.948,P<0.01),而在华支睾吸虫感染无症状组中与非感染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Z=-1.561,P=0.119;Z=-1.834,P=0.067)。结论肝区疼痛和上腹不适是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在EOS%和GGT增高的患者中华支睾吸虫卵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99.
人体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在人或其他动物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病,该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是当前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1].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多有误诊现象发生.我院近2年收治不典型肝吸虫病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00.
评价精索静脉曲张诱导的不育发展过程中E—cadhering和α-catenin的作用。本文分析了E—cadherin/α—caten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联。取30只10周龄雄性大鼠,将左肾静脉结扎后致精索静脉曲张模型,作为实验组。取30只大鼠腹部切开处理作为对照组,取10只大鼠未做处理,作为基线组。分别记录各组大鼠4周和8周后的左睾丸的重量,血清中活性氧(ROS),睾酮,促黄体激索(LH),促卵泡激素(FSH)和生精小管的退行性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OHC)染色色Westernblot法分析E—cadherin和α—catenin的表达。与对照组和基线组相比,8周后实验组ROS增加(两组均P〈0.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478(P=0.013)和8周(P=0.032)后实验组的FSH显著增加。所有实验组中大鼠生精小管发生退行性改变的比例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的结果表明,4周和8周的实验组中E—cadherin和α-catenin的表达有所下降。Westernblot法的实验结果与免疫组化法的实验结果相近。E—eadherin和α—catenin的表达与ROS和生精小管的退行性改变是密切相关的。实验结果表明,血睾屏障(BTB)的损伤与精索静脉曲张诱导的男性不育有相关性,ROS可能会损坏血睾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