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7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77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4篇
口腔科学   1193篇
临床医学   193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124篇
综合类   1082篇
预防医学   1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17篇
  6篇
中国医学   4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研究4种树脂嵌体的磨损性能和边缘微渗漏情况,为临床选择嵌体材料提供参考。方法磨损实验:将Ceramage(C)、Brilliant new line(B)、Z350(Z)、P60(P)制成树脂嵌体,应用UMT-2微摩擦磨损实验机,将试件与天然牙对磨,称重法计算磨损量,扫描电镜观察磨损表面形貌。微渗漏实验:将80颗上颌前磨牙随机分为8组,每组10颗,嵌体窝洞制备后,分别用C、B、Z、P间接法制成嵌体,每种材料2组,分别使用即刻牙本质封闭(immediate dentin sealing,IDS)和延时牙本质封闭(delayed dentin sealing,DDS)技术粘接,冷热循环品红染色后,沿嵌体长轴剖开,体视镜下观察微渗漏。结果 4种树脂摩擦18 000次后总磨损量从小到大依次是Z、P、B、C。C、B、Z随摩擦次数增加,一定摩擦次数间产生的磨损量呈减少趋势。相同材料的树脂嵌体,其IDS组与对应DDS组的微渗漏情况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龈壁微渗漏与对应轴壁微渗漏差异亦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种不同材料嵌体间的微渗漏情况皆有统计学差异(P<0.05),微渗漏从小到大依次为C、Z、P、B。结论 Z350拥有优良的耐磨性能和较小的微渗漏;随摩擦次数增加,Ceramage一定摩擦次数间产生的磨损量呈减少趋势,且边缘微渗漏最小。Z350和Ceramage均为制作树脂嵌体的优良选择。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对比研究一种微瓷聚合树脂嵌体和3种复合树脂嵌体的磨耗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应用CETR,Inc(美国)UMT-2微摩擦磨损实验机模拟口腔咀嚼状态,在人工唾液环境下将微瓷聚合树脂Ceram-age(C)和3种复合树脂Brilliant new line(B)、Z350(Z)、P60(P)按树脂嵌体固化方法制成试件与天然牙对磨,称重法计算磨损量,扫描电镜观察磨损表面形貌。结果:4种树脂磨损量从小到大依次是Z、P、B、C。Z与其他3种树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Z350显示了最低的磨损量。将各种树脂每6000次磨损量均数进行比较,C树脂磨损量随磨损次数增加呈减少趋势,B、Z树脂则先减少后趋于稳定。扫描电镜下各材料的摩擦表面形貌显示了不同的磨损特征。结论:纳米树脂Z350无机填料含量高、粒径小(5~20nm),二次固化后拥有优良的耐磨性能,是制作树脂嵌体的理想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993.
胡悦  彭向阳  李鹏  王疆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3):1425-1428
目的:研究3M-Z350树脂在前牙美容修复术中的2年期临床应用效果,评估其应用前景。方法:对125人,193颗前牙的各类洞型进行复合树脂充填修复,分别于治疗后的6个月、1年、2年对修复体的完整性、色泽匹配,边缘脱色,继发龋,解剖形态,边缘适合度,表面光滑度及术后敏感情况等指标进行系统评估。结果:3M-Z350树脂在2年的观察期内成功率达到93.9%,各类洞型修复后的色泽匹配度,边缘脱色,表面光滑度、解剖形态、继发龋、边缘适合度成功率分别为100%、100%、100%、100%、93.4%和98.9%,1年与2年的修复体完整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各洞型间的修复体保存率及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3M-Z350纳米树脂在前牙美容修复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4.
张瑞华 《求医问药》2014,(16):269-270
目的:比较并分析用光固化修复术与玻璃离子修复术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374牙)楔状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完全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中有50例患者,共计173颗患牙;研究组中有50例患者,共计201颗患牙。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光固化修复术进行治疗,为研究组患者使用玻璃离子修复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牙本质的敏感程度与预后良好率。结果:经过修复后,研究组患者的牙齿中敏感程度为0度的牙齿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牙齿;复诊时,研究组患者牙齿预后的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牙齿的良好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光固化修复术治疗牙齿楔状缺损,患牙的填充部位具有较高的审美性能与机械性能;用玻璃离子修复术治疗楔状缺损,患牙术后牙本质的敏感程度较低,且长期预后较好。临床治疗中应依据患者的病情与需求选择合适的修复术式。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对比银汞合金、高强度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光固化聚合体充填Ⅱ类洞的疗效,以寻求更能实现微创美容牙科治疗(MiCD)目标的牙科充填材料。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148例171颗患牙分成三组,Ⅰ组采用银汞合金充填,Ⅱ组采用高强度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Ⅲ组采用光固化聚合体充填,观察5年后的临床修复效果。结果银汞合金组、高强度玻璃离子水门汀组和光固化聚合体组的五年成功率分别为71.43%(35/49)、82.98%(39/47)和94.64%(53/56),三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光固化聚合体充填后牙Ⅱ类洞可获得理想的预后,更符合现代齿科治疗MiCD理念的需求。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60例正畸托槽患者托槽脱落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0名正畸患者,采用标准直丝弓固定矫治器,共用粘结托槽1 115个,观察其临床脱落情况。结果经6个月临床观察,托槽脱落71个,脱落率6.37%;下颌前磨牙脱落率最高,为7.69%;粘结后第1个月脱落率最高,为2.06%。结论正畸托槽脱落与牙位及粘结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对活髓的楔状缺损牙行全冠修复后两年疗效进行分析,指导楔状缺损牙保存活髓的修复方法。方法根据楔状缺损牙的检查和临床表现,将86个楔状缺损的活髓牙分为两组。Ⅰ组:43例,有缺损,一般无临床症状,没有或有轻微的牙本质过敏症。Ⅱ组:43例,有缺损,有牙本质过敏症状,但没有自发痛和夜间痛不可逆性牙髓炎表现。对两组患牙先行复合树脂充填修复缺损,再行烤瓷全冠修复,观察并分析临床疗效。结果Ⅰ组患牙两年后的修复成功率达100%,Ⅱ组两年后修复成功率达88.4%,两组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楔状缺损牙进行仔细检查,明确诊断行保存活髓的复合树脂核冠修复方法,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98.
文题释义: 熔融沉积成型:是将热熔性材料加工成丝状,经过送丝机构到达热熔喷嘴上,之后热熔性材料被加热装置加热融化,沿着打印机已经设定好的路径进行运动,同时加热融化的丝状材料在成型平台上凝固成型,层层粘接堆积,最终形成产品模型。 光固化立体成型技术:能够在微米级的精细分辨率下制造高表面质量的零件,其成型过程就是树脂材料进行光固化聚合的过程,一般是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然后成型平台根据打印参数决定的打印层厚进行升降。 背景:对于牙齿缺损或缺失的病例,需通过个性化制作修复物达到治疗目的。传统的制作工艺耗时长、费用高、精准度差。3D打印技术引入牙科制造后,能一定程度提高制作效率和品质。 目的:介绍 3D 打印技术在牙科制造中的应用现状,讨论目前应用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展望未来3D打印技术在牙科制造应用的发展方向。 方法:作者以“3D printing,metal implant,dental manufacturing,dental restorations,3D 打印,骨缺损,金属内植物,牙科制造,牙科修复”等为关键词,检索1980至2019年期间的Web of Science、万方、CNKI 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初检文章 261 篇,筛选后对60篇文章进行参考总结。 结果与结论:3D 打印牙模、数字化种植导板、蜡型等已在牙科制造中得到应用和推广,3D打印技术在牙科制造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使用最为广泛的6种工艺分别是树脂光固化成型、叠层实体制造、熔融沉积成型、选择性激光烧结、选择性激光熔化、立体喷墨技术。目前3D打印技术在牙科制造领域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瓶颈,突破技术瓶颈后,3D打印技术在未来的牙科制造领域将能发挥更大作用。 ORCID: 0000-0002-0781-7537(姚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9.
托槽直接粘接技术是将托槽直接粘接在需要矫正的牙面上,改变了焊接在带环上的古老方式。这项技术是由Newman在1965年提出的。托槽直接粘接技术的问世简化了正畸操作步骤、增强了患者的美观程度,使医生的工作由繁到简,开创了口腔正畸界的新纪元。但在多年的应用中逐步发现  相似文献   
1000.
郑毅  邓嘉胤 《山东医药》2014,(34):57-59
目的观察纳米复合树脂修复龈下楔状缺损后对患牙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上颌前磨牙楔状缺损共40颗牙,采用纳米光固化复合树脂(3M Z350)充填修复患牙。修复前及修复后6、12个月分别测算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龈沟液量及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结果 40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菌斑指数、探诊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后12个月龈沟出血指数较修复前和修复后6个月升高(P均〈0.05),修复前和修复后6个月龈沟出血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后6、12个月患牙龈沟液量及龈沟液AST水平较修复前增加(P均〈0.05),修复后6、12个月患牙龈沟液量及龈沟液AS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前及修复后6、12个月龈沟液AL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米复合树脂修复龈下楔状缺损治疗时,对患牙局部牙周组织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很小,且这种影响未涉及到牙周组织的骨组织变化,可以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