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50篇
  免费   1637篇
  国内免费   524篇
耳鼻咽喉   182篇
儿科学   577篇
妇产科学   273篇
基础医学   4038篇
口腔科学   503篇
临床医学   1207篇
内科学   3612篇
皮肤病学   596篇
神经病学   1180篇
特种医学   28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467篇
综合类   2219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951篇
眼科学   262篇
药学   2516篇
  2篇
中国医学   863篇
肿瘤学   1470篇
  2023年   470篇
  2022年   606篇
  2021年   1005篇
  2020年   707篇
  2019年   979篇
  2018年   949篇
  2017年   816篇
  2016年   588篇
  2015年   765篇
  2014年   1000篇
  2013年   1152篇
  2012年   1063篇
  2011年   1243篇
  2010年   962篇
  2009年   1026篇
  2008年   933篇
  2007年   919篇
  2006年   883篇
  2005年   853篇
  2004年   802篇
  2003年   669篇
  2002年   481篇
  2001年   399篇
  2000年   419篇
  1999年   291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284篇
  1996年   218篇
  1995年   210篇
  1994年   209篇
  1993年   160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170篇
  1984年   183篇
  1983年   110篇
  1982年   146篇
  1981年   123篇
  1980年   122篇
  1979年   111篇
  1978年   101篇
  1977年   63篇
  1976年   56篇
  1975年   40篇
  1974年   4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目的总结长链非编码 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损伤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 lncRNA 的分子功能和作用机制,并详细阐述其对 OA 病理过程的调控作用。结果OA 病理特征是关节软骨退变和滑膜组织炎症,但其病因和病理机制尚未明确。lncRNA 是一类异质性非编码 RNA,在许多炎症相关疾病中起调控作用并且发挥广泛的生物学功能。lncRNA 是参与 OA 发病机制的调节器,在 OA 软骨中异常表达,从而导致软骨细胞外基质变性。结论目前对于 lncRNA 调控 OA 的病理作用及软骨细胞生物学功能已有初步研究,但 lncRNA 及其调控网络在 OA 的发病机制、调节炎症途径的方式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综述 Wnt 信号通路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生发展中的活性变化,及其对软骨、软骨下骨的双靶向调控和两者间信息交流对 OA 进程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查阅近年在体内外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中,OA 和非 OA 状态下 Wnt 信号通路对关节软骨、软骨下骨调控作用及软骨与软骨下骨间信息交流的相关文献,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Wnt 信号可通过依赖 β-catenin 的经典或不依赖 β-catenin 的非经典 Wnt 信号通路及其与其他信号通路的交联,调控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进而影响软骨及骨的代谢。过度激活 Wnt 信号可加重软骨 OA 样退变,并且 Wnt 信号通路可激活下游蛋白 Wnt1 诱导的信号通路蛋白 1 调控 OA 进展,还可通过软骨及软骨下骨中不同细胞间建立的缝隙连接,直接进行分子交流调控 OA 的发生发展。关节腔内注射 Wnt 信号通路抑制剂 SM04690 可以抑制 OA 进程;在成骨细胞中过表达 Wnt 信号通路抑制剂 Dickkopf 可以拮抗 VEGF 对软骨细胞的作用,并抑制其基质的分解代谢。结论Wnt 信号通路及其与其他信号分子的交互作用,可调控软骨和软骨下骨的代谢和功能及两者间信息交流,因此在 OA 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 OA 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 3D 打印个性化填充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5 月—2017 年 8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9 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男 4 例,女 5 例;年龄 24~50 岁,平均 35.8 岁。肿瘤部位:股骨远端 4 例,胫骨近端 5 例。病程 5~25 个月,平均 12.9 个月。根据 Campanacci 影像学分级系统分级:Ⅰ级 2 例,Ⅱ级 7 例。术前基于 CT 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并制作 3D 打印个性化填充假体。术中囊内扩大刮除、关节软骨下植骨后植入假体。术后影像学检查肿瘤有无复发,采用 1993 年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STS93)评价关节功能。结果9 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40 个月,平均 31.2 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局部均无疼痛,无肿瘤复发、病理性骨折、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MSTS93 评分为 20~29 分,平均 24.7 分;获优 6 例、良 3 例,优良率 100%。结论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囊内扩大刮除术后骨缺损采用 3D 打印个性化填充假体修复,具有能与宿主骨生物融合、力学稳定性更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可获得较好早期疗效,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总结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提高对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认识。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微创治疗的复位及固定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骨盆复位架可能是骨盆微创复位的有效辅助手段,骨盆前环的固定方法有螺钉固定技术、支架固定技术和钢板固定技术。结论一种固定方式不能适用于所有骨盆前环骨折类型,应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固定方式,以期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总结高糖微环境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生物学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高糖微环境与 ADSCs 的文献,对高糖微环境对 ADSCs 的一般特性、分化潜能、促血管再生及促神经再生能力的影响进行总结。结果高糖微环境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积累后会通过多种途径导致 ADSCs 的生物学活性改变,包括细胞表面标记物、增殖、迁移、多谱系分化、分泌功能及组织修复能力等方面。目前对高糖微环境中的 ADSCs 促血管及神经再生能力尚存在争议。结论高糖微环境会影响 ADSCs 生物学活性,该微环境中 ADSCs 促血管及神经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对微小 RNA(microRNA,miRNA)调控 MSCs 成骨分化及在骨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 miRNAs 调控 MSCs 成骨分化的相关文献,对其调控机制及在骨科疾病中作为治疗靶点和诊断工具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miRNA 是内源性非编码长度为 20~22 个核苷酸的小 RNAs,其在 MSCs 成骨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成骨作用始于 MSCs 分化为成熟的成骨细胞,同时骨代谢动态平衡的各阶段都与不同的 miRNAs 调控作用相关。miRNAs 通过对 mRNAs 切割、降解,翻译抑制或甲基化靶基因,从基因转录后水平进行调控。此外,目前研究还提示 miRNAs 可成为一种新型的骨科疾病诊断工具和治疗靶点。结论对 miRNAs 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找到新的骨科疾病治疗靶点和诊断工具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997.
998.
2000 年,我国曲龙医师首次成功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治疗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受此启发,自 2013 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花奇凯教授团队将该技术用于治疗糖尿病足,至今已累计治疗 500 余例患者,取得良好疗效,保肢率达 96.1%。在此期间,团队对 TTT 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良,总结了糖尿病足 TTT 技术综合分型法及对应治疗方案;通过影像学、组织学以及基础研究,初步探讨了 TTT 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制。现对团队治疗经验及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期为该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桡骨短缩去旋转截骨钢板内固定局部皮下带蒂脂肪瓣填充分离融合区治疗先天性尺桡骨融合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2 月—2018 年 6 月收治的 36 例(41 侧)先天性尺桡骨融合患儿,男 21 例,女 15 例;年龄 2.5~4.5 岁,平均 3.1 岁。前臂固定旋前位畸形 30°~90°,平均 71.6°;肘关节屈曲活动度 120°~135°,平均 128.2°。根据 Cleary-Omer 分型:Ⅱ型 8 侧,Ⅲ型 17 侧,Ⅳ型 16 侧。均采用桡骨近端短缩去旋转截骨钢板内固定局部皮下带蒂脂肪瓣填充分离融合区治疗。手术前后采用 Broberg 和 Morrey 肘关节评分标准对肘关节活动范围、肌力、关节稳定性、疼痛情况进行评分;采用 Failla 分级标准对患肢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术后 3 例出现桡神经麻痹,2~4 周神经功能恢复。36 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52 个月,平均 38 个月。截骨处均愈合,愈合时间 5~12 周,平均 6.3 周;取内固定物时可见带蒂脂肪瓣存活良好,位于尺桡骨之间。末次随访时,患肢肘关节屈曲活动度较术前未减少,前臂旋前和旋后活动度较术前改善。其中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为 125°~135°,平均 132.4°。前臂旋前活动度为 15°~45°,平均 30.1°;旋后活动度为 10°~40°,平均 22.6°。末次随访时 Broberg 和 Morrey 肘关节评分由术前(85.6±1.0)分提高至(91.8±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93,P=0.000)。根据 Failla 分级评定标准,术前良 3 侧、中 9 侧、差 29 侧,优良率 7.3%;末次随访时优 6 侧、良 28 侧、中 7 侧,优良率 82.9%;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81,P=0.000)。 结论应用桡骨短缩去旋转截骨钢板内固定局部皮下带蒂脂肪瓣填充分离融合区,可以恢复前臂部分旋转功能,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是治疗先天性尺桡骨融合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介绍骨盆骨折闭合复位智能监视系统辅助闭合复位微创治疗复杂骨盆骨折的经验。方法2019 年 12 月收治 1 例高处坠落伤致复杂骨盆骨折的 30 岁男性患者。X 线片及 CT 三维重建诊断为骨盆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为 61-C3.3 型(骶骨 H 型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伤后 48 h 生命体征平稳后手术,通过骨盆外架、骨牵引、智能监视系统辅助闭合复位、通道螺钉固定治疗。结果术中出血量 50 mL,手术时间 180 min,透视时间 45 s。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次日摄骨盆 X 线片,根据 Matta 标准评价骨折复位为解剖复位;CT 三维重建示固定螺钉均位于骨皮质内,未穿出骨皮质。结论骨盆骨折闭合复位智能监视系统辅助闭合复位微创治疗复杂骨盆骨折可行,能获得较好疗效,减少术中透视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