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5篇
  免费   757篇
  国内免费   104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29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29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47篇
内科学   260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289篇
特种医学   85篇
外科学   170篇
综合类   1505篇
预防医学   347篇
眼科学   5102篇
药学   531篇
  6篇
中国医学   360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89篇
  2020年   244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284篇
  2016年   319篇
  2015年   326篇
  2014年   598篇
  2013年   597篇
  2012年   575篇
  2011年   564篇
  2010年   505篇
  2009年   457篇
  2008年   398篇
  2007年   498篇
  2006年   426篇
  2005年   406篇
  2004年   328篇
  2003年   269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48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32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后急性高眼压的快速处理。方法:对于手术前无青光眼史、眼压正常的白内障患者,手术后眼压增高者,应用表面麻醉,开睑,1mL消毒注射器压迫辅助切口后唇,房水自然流出,眼压随即下降。结果:共处理白内障手术后高眼压67例,放水1次眼压恢复正常者65例,两次放水眼压恢复正常者1例,4次1例。其中6例放水后前房出血,经半卧位休息及全身应用止血药后3~5d出血吸收。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应用辅助切口放出房水治疗白内障手术后高眼压,无应用高渗脱水剂引起肾功能障碍的风险,治疗后眼压随即下降,角膜恢复透明,高眼压临床症状立即消失,减少了高眼压对手术眼视力的损害,且无特殊并发症,经济实用,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在磁共振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图像,胼胝体压部出现高信号通常被认为是病理变化。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这种病理改变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病理机制,并综述该MR表现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复习132例疑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男56例,女76例,年龄9~90岁,平均59岁)的FLAIR序列图像。分别观察胼胝体压部、深部脑白质改变、梗死及脑萎缩的情况。结果在132例患者中,33例(平均年龄59岁)患者的FLAIR像上胼胝体压部可见异常高信号改变,这种异常改变与年龄、脑白质的异常、脑萎缩及认知障碍的表现显著相关。结论FLAIR像上胼胝体压部高信号在老年患者中是常见的表现,多见于有认知障碍的老年患者。其病理变化通常被称之为“脑白质疏松症”。了解该异常表现发生的机制及该表现的鉴别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的有创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小瞳孔白内障的手术方法、效果、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本组对近5年来完成的188例由于炎症、抗青光眼手术以后、外伤、糖尿病等引起的小瞳孔白内障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人均采用超声乳化摘除法,手术中没有用辅助的扩瞳器,采用的是人工机械性扩大瞳孔,超声乳化的技巧是弹性法和劈裂法.结果手术后病人的瞳孔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但一般都不大于5mm且成规则状.有半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手术后角膜水肿,1周后自行恢复;极个别的病人角膜水肿恢复时间比较长,但未发现角膜失代偿.还有少数病人有后囊破裂,悬韧带断裂,玻璃体脱出.结论对于有经验的医师超声乳化手术在小瞳孔白内障的处理是安全有效的,可以获得如同正常瞳孔的白内障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24.
Adapted from Keynote Addresses to the 5th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the Prevention of Blindness, Berlin, Germany, May 9, 1994, an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Ophthalmology, Toronto, Canada, June 29, 1994.  相似文献   
25.
Concern about short- and long-term ultraviolet radiation (particularly UVB) damage to the eye has led to increased research in this area. Numerous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e pathogenic enhancing roles of reflected ultraviolet (UV) and visible radiation in our environment. There is concern that conventional sunglasses do not protect the eye adequately from reflected rays (albedo), especially on the lateral aspect, from behind and from below. Using eye models and computer ray tracing methods, the pathways of oblique rays incident at the temporal peripheral cornea have been plotted by Maloof, Ho and Coroneo.1 These rays are refracted and focused and theoretically can result in up to 20 times the concentration of incident irradiance at the nasal anterior chamber angle and nasal equatorial cortex of the crystalline le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limits of angular subtense of the incident peripheral light which is refracted in this manner in human subject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corneal shape and certain ocular parameters to the limit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emporal entrance angle and anterior chamber depth (r = 0.70, P< 0.0006). The entrance angle ranged from 15 degrees to 30 degrees and was located 10 degrees to 45 degrees posterior to the coronal plane. Our results support Maloof and colleagues' predictions for the implication of focused peripheral UV and high intensity visible radi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terygium and cortical cataract and emphasise the need for lateral eye protection in conditions of high ultraviolet albedo.  相似文献   
26.
视电生理检查在白内障患者视觉功能预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7.
28.
不同检测方法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各种检测方法在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白内障197例(214眼)术前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闪光视诱发电位(BVEP)、视网膜计、光定位、色觉及注视性质等综合检测,术后3月复查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术前F—ERG的b波、F—VEP的P1波、潜视力、色觉均与术后视力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F-ERG、F—VEP、潜视力预测术后视力的可靠性分别为62.6%、79.0%、60.6%。但排除白内障完全成熟及高龄者(超过80岁),潜视力预测的可靠性则达82.6%。结论 对于非完全成熟及非高龄者,视网膜计是术前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比较理想的方法,而对于完全浑浊及高龄者,视网膜计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欠佳,应结合F-ERG、F-VEP、色觉及注视性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讲价。  相似文献   
29.
老年人根面龋200例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同武 《黑龙江医学》2007,31(3):211-212
目的 总结老年人根面龋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60~80岁200例老年人根面龋的患者进行了情况调查。结果 60~69岁的老年患者患龋率为57%,70~79岁老年人患龋率为27.5%,≥80岁老年人患者龋率为15%。结论 通过检查,我们认为对老年患龋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为使老年人都能幸福的渡过晚年,进行口腔卫生保健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0.
用D—半乳糖餵饲、腹腔及球后注射诱发白内障造模,经裂隙灯检查结果表示,30%D—半乳糖餵饲大鼠造模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