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6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39篇
耳鼻咽喉   23篇
儿科学   62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117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257篇
内科学   435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74篇
特种医学   93篇
外科学   251篇
综合类   397篇
预防医学   222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296篇
  4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9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304篇
  2013年   324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Several investigations are in progress with the aim of performing prenatal diagnosis of inherited disorders by noninvasive or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The most important approaches are based on the detection of fetal nucleated cells in maternal blood, the analysis of fetal DNA present in maternal plasma, and the identification and isolation of fetal trophoblastic cellular elements shed into the uterine cavity and the endocervical canal.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the methods that have been employed for the collection of the transcervical samples at an early stage of gestation and the techniques us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fetal cells. We also report the results of using endocervical cells for the detection of fetal chromosomal disorders by fluorescent in-situ hybridization and for performing prenatal diagnosis of fetal Rh(D) phenotypes. Recent investigations have also shown that — after the isolation of trophoblastic cells from maternal contaminants by micromanipulation — transcervical samples can be employed for the prenatal diagnosis of single gene defects, such as those causing thalassemia and sickle cell anemia. Although the present results are promising,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requir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performing accurate diagnosis of fetal diseases by this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in all transcervical samples retrieved at an early stage of gestation. Received: November 7, 2000 / Accepted: November 27, 2000  相似文献   
992.
人工流产妇女紧急避孕法的使用状况及未使用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人工流产妇女紧急避孕法的使用状况及未使用原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 ,对上海市三所妇幼保健院的 6 0 6名人工流产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以往及本次妊娠的末次月经后分别有 5.3 %和 2 .2 %的人使用过紧急避孕法。使用药物均为 53号避孕药 ,药物来源以药店为主。 57.9%的对象以往有过可用紧急避孕而未用的情况 ,未用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或不了解紧急避孕法及以为自己不会怀孕。本次妊娠中听说过紧急避孕法的 1 59名非意愿妊娠对象未使用紧急避孕法的主要原因是未发觉避孕失败( 4 6 .6 % )和不了解紧急避孕方法 ( 3 1 .2 % )。 1 3名使用者紧急避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方法错误。据推测计算 ,如果可用紧急避孕者能及时获得并使用紧急避孕法 ,人工流产至少可再减少 46 .9%。结论 :人工流产妇女的紧急避孕使用率低 ,其主要原因为对紧急避孕知识缺乏了解。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紧急避孕、提高紧急避孕服务质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评估视频脑电图对婴幼儿非癫疒间性发作的诊断价值。 方法无锡市儿童医院于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对152例拟诊或需排除癫疒间的患儿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查。 结果非癫疒间性发作51例,其中非癫疒间性强直发作10例,良性夜间肌阵挛8例,屏气发作7例,婴幼儿擦腿综合征6例,脑瘫及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导致异常动作强直、震颤、手足徐动5例,良性非癫疒间性婴儿痉挛5例,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4例,其他疾病6例。 结论视频脑电图是鉴别发作性质及类型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也是鉴别癫疒间与非癫疒间性发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4.
PURPOSE: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use of non coplanar fields and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reduces the dose to the heart, in irradiation of middle and lower lung tumo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ur plans are compared on 10 CT scans: (1) a reference plan, corresponding to coplanar plan of 3D 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CRT); (2) a 3DCRT(noncopl) plan, differing from reference plan by the change of one field in non coplanar fields; (3) an IMRT(copl) plan optimized on the same coplanar plan as reference plan; and (4) an IMRT(noncopl) plan optimized on the same non coplanar beams as 3DCRT(noncopl) plan. The equivalent uniform dose (EUD) for PTV was 74 Gy in 37 fractions. RESULTS: In all plans, the 95% isodose surface covers at least 99% of the PTV with very similar conformity index value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EUD, V30, V40 and V50 is observed for heart when either non coplanar fields or IMRT is used. IMRT also reduces the lung NTCP, V5, V13, V20 and V30 values and esophagus NTCP. CONCLUSION: Both the use of non coplanar fields and IMRT dramatically reduces the dose received by the heart. The largest benefit is seen when the two techniques are combined.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比较NPE和MVP两组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毒性。方法:采用NPE和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68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PE组和MVP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1.5%(17/33)和42.9(14/3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1495)。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结论:NPE和MVP两方案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较为有效而安全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5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进行荧光免疫检测,通过自身对照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n=20)及肺部良性病变组(n=25)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CD44在3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5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良性病变组(P<0.01)。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CD44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表达显著高于手术后(P<0.01);肺癌淋巴结转移者CD44表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P<0.01);Ⅲ、Ⅳ期和Ⅰ-Ⅱ期之间CD44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肺癌组织学分级与CD44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5或0.01);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4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结论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肺癌负荷状况、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纳武利尤单抗联合GP化疗方案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将其中接受单纯GP化疗方案的40例NSCLC患者设为对照组,将接受纳武利尤单抗联合GP化疗方案的41例NSCLC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2组近期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  相似文献   
998.
社区卫生服务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评价我院开设的家庭病床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开展前瞻性的对116例家庭病床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和家庭治疗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研究,并对患者的临床转归及患者对家庭病床满意度调查进行分析评定.结果经长期跟踪随访,系统管理治疗规范组其慢病控制率明显高于间歇规范组及完全不规范组,而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间歇规范组及完全不规范组(P<0.05、0.01);家庭病床总满意度为95.69%.结论家庭病床在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不仅方便、经济,而且有效.  相似文献   
999.
非糖尿病性巨大儿175例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性巨大儿及其母亲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本院近5年出生的175例非糖尿病性巨大儿或其母亲与随机选择同期出生的174例正常体重儿或其母亲的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平均胎龄、体重、身高、双顶径及男性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母亲的平均孕龄、年龄、身高、孕末期体重指数及围产期发病率、剖宫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非糖尿病性巨大儿是生长发育全面成熟且有生机活力的,以男性为多;其发生与其母亲孕龄、年龄、身高、产次等非糖尿病性因素有关,并导致其母亲围产期发病率、剖宫产率均显著增高;积极预防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发生是降低围产期发病率和提高产科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00.
肿瘤化疗后粒缺状态患者医院感染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状态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发生率、易感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及结果:分析了5年来177例肿瘤(其中主要为血液系肿瘤)患者。共发生粒缺359例次,并发医院感染221次(61.56%),其中败血症61次,肺部及上呼吸道感染74次,口腔、咽部感染38次。共分离出细菌87株,G^-杆菌52株(占59.77%),其中大肠杆菌24株;G^ 球菌24株(占28.74%),其中金葡菌15株;真菌10例次。死亡35例(19.77%)。结论:长期住院、患者处于非无菌环境下、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长是并发感染的主要因素。认为无菌病房的建立、缩短粒缺持续时间,是预防感染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