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67篇 |
免费 | 252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91篇 |
妇产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418篇 |
口腔科学 | 21篇 |
临床医学 | 523篇 |
内科学 | 325篇 |
皮肤病学 | 63篇 |
神经病学 | 145篇 |
特种医学 | 154篇 |
外科学 | 1930篇 |
综合类 | 520篇 |
预防医学 | 794篇 |
眼科学 | 7篇 |
药学 | 276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253篇 |
肿瘤学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10篇 |
2022年 | 255篇 |
2021年 | 230篇 |
2020年 | 192篇 |
2019年 | 205篇 |
2018年 | 201篇 |
2017年 | 176篇 |
2016年 | 156篇 |
2015年 | 186篇 |
2014年 | 427篇 |
2013年 | 461篇 |
2012年 | 405篇 |
2011年 | 413篇 |
2010年 | 293篇 |
2009年 | 269篇 |
2008年 | 208篇 |
2007年 | 169篇 |
2006年 | 161篇 |
2005年 | 120篇 |
2004年 | 109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76篇 |
2000年 | 84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32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12篇 |
1976年 | 4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流行于夏秋季节。本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和溃疡,个别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致命性并发症,流行时可出现较高病死率H引。该病的病原主要为小RNA病毒科,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型及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严重手部挤压伤创面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2例手部挤压伤创面病例,清创,创面使用VSD1-2个疗程后,植皮修复创面。结果经VSD治疗后,创面肉芽生长迅速,肉芽平整密实,无感染,植皮均Ⅰ期成活。结论VSD可有效促进手部挤压伤创面的治疗进程。 相似文献
103.
目的介绍用第一趾蹼区游离皮瓣修复虎口及指腹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对2例虎口瘢痕挛缩以及5例外伤后手指指腹软组织缺损者,采用第一趾蹼区游离皮瓣修复瘢痕切除后的创面和软组织缺损创面。供区用全厚皮片植皮。结果7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虎口开大为健侧的70%,手指指腹外形良好,屈伸自如,两点分辨觉为10~12mm。7例术后3个月足部行走正常,无疼痛;其中2例趾蹼处有瘢痕。结论应用第一趾蹼区游离皮瓣修复虎口及手指指腹皮肤缺损,手术虽然复杂,但术后感觉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带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蒂的桡骨茎突骨(膜)复合瓣转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掌、指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新型手术方法。方法自2002年以来应用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的骨(膜)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掌指骨缺损12例,该复合瓣以桡骨茎突和第2掌骨头的连线为轴心线,以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构成筋膜蒂。皮瓣最大6cm×3cm,最小3cm×2cm;骨(膜)瓣最大3cm×1.5cm,最小2cm×1.5cm。结果术后12例复合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修复,X线显示骨缺损和骨不连在术后2~3个月达到骨愈合,但6例有不同程度的掌指关节活动受限,经康复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8~12个月,手部外形及功能均较满意。结论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骨(膜)皮瓣的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修复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第1、2、3掌骨和拇、食指指骨近节部分缺损。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Abstract We describe two cases of bizarre parosteal ostechondromatous proliferation (BPOP), commonly known as Nora’s lesion from the author who first described it, arising from the hands of two middle-aged patients. We emphasize the rarity of this lesion and the difficulty in diagnosis, since the histological pattern may mimic that of a malignant sarcoma.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比较传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与手型VSD治疗手部软组织缺损伤的疗效,试图探索一个疗效性相对较好的方案。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手部软组织缺损伤患者共43例,分别采用传统VSD(A组)和手型VSD(B组)予以治疗,术后的患者均采取植皮手术。收集封闭负压引流液,之后进行细菌培养计数,统计两组患者的辅料使用天数、培养后的细菌数量以及植皮手术后的皮片存活面积比等指标。结果 A组患者辅料的平均使用时间为(2.3±1.6) d,明显短于B组的(5.2±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细菌量为(5320±1030)CFU,明显多于B组的(455±121) CF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皮片存活率为(90.3±2.6)%,明显低于B组的(97.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型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疗效性相对较好,有利于在手部创面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