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2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94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24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73篇
内科学   9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31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459篇
预防医学   202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492篇
  2篇
中国医学   234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目的:通过离体的高分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技术研究2型糖尿病db/db小鼠小脑的代谢变化。方法:采用8只15周龄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为实验组,11只15周龄野生正常小鼠为对照组,对其小脑组织进行离体的1H NMR检测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小脑的代谢模式明显不同,甘氨酸(Gly)、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丙氨酸(Ala)等代谢物浓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谷氨酰胺(Gln)、牛磺酸(Tau)、乳酸(Lac)等代谢物水平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代谢组学结果说明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小脑中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出现了紊乱,这为进一步认识糖尿病脑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7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很多患者的诊断仍主要靠肝组织活检,迫切需要寻找更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检测PBC患者血清代谢物组,在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但该技术尚未成熟,目前未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文就代谢组学的概况、NMR检测血清代谢物组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在PBC诊断中的应用予以综述,为该技术应用于临床做准备。  相似文献   
73.
<正>患者男,69岁,主因"口眼歪斜5年,声音嘶哑1年"于2014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流涎,左眼不能闭合,2周后症状达高峰。当地医院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给予"神经营养、抗病毒、针灸"等治疗,症状无任何改善,遗留左侧周围性面瘫。1年前,患者无诱因逐渐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伴左侧耳鸣、听力下降。3个月前,患者觉左面部麻木,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74.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终末期肾病最常见的原因。糖尿病肾病代谢组学通过研究内源性代谢物产生的变化性和规律性,寻找新的诊断指标,并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综述近十年来糖尿病肾病代谢组学的差异代谢物研究现状,并从差异代谢物的检出频次、样本分布、类别及生物学意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促进糖尿病肾病病理机制更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小儿牛黄清心散联合左乙拉西坦片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6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小儿热性惊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口服左乙拉西坦片,初始剂量为15mg/kg,2次/d,第8~12天剂量为10mg/kg,2次/d,第13~15天剂量为5mg/kg,2次/d,第l6天停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小儿牛黄清心散,1岁以内,0.5袋/次,1~3岁,1袋/次,3岁以上,1.5袋/次,2次/d。两组患儿均治疗15d,并随访1年。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脑神经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0%、9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退热时间、止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惊厥复发率、癫痫转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脑神经因子水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牛黄清心散联合左乙拉西坦片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减少复发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节苷脂对早产儿脑神经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早产儿8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将20 mg药物混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 mL中静脉滴注,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增加1~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每瓶用2 mL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肌肉注射,1次/d。两组患儿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和NBNA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新生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7%(P<0.05)。治疗后,观察组新生儿意识恢复时间、吮吸能力恢复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时间和肌张力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新生儿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β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早产儿NBNA评分逐渐升高且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早产儿后能够明显降低早产儿神经损伤标志物MBP、S-100β水平,缩短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提高NBNA评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观察三维颅脑容积成像(3D-BRAVO)增强序列显示颈静脉孔区脑神经病变的价值。方法 纳入22例静脉孔区脑神经病变患者,包括脑膜癌病10例、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2例,梅毒、脑膜瘤、脊索瘤及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癌各1例,分析其常规平扫序列、增强扫描及3D-BRAVO增强序列图像,对薄层图像行多平面重建,对比观察各序列显示静脉孔区脑神经病变的效果。结果 常规平扫及增强MRI仅能显示低位脑神经的脑池段。颈静脉孔内静脉丛在增强序列3D-BRAVO中强化明显,其内走行的神经呈线状低信号,与静脉丛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评估病变对神经的压迫和浸润程度。结论 增强序列3D-BRAVO可清晰显示颈静脉孔区病变压迫、浸润和累及神经情况。  相似文献   
78.
低组脑神经包括舌咽神经 (Ⅸ )、迷走神经 (Ⅹ )、副神经 (Ⅺ )和舌下神经(Ⅻ ) ,起自延髓、橄榄后沟或前沟的不同平面 ,椎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纡曲、冗长对上述不同脑神经的压迫能够引起亢进性功能障碍 ,微血管减压 (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 ,M  相似文献   
79.
甲氨蝶呤(MTX)被广泛用于治疗骨肉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性肠道疾病等。由于MTX个体差异大和不良反应较严重,同时其在体内代谢迅速,主要以多聚谷氨酸化代谢物的形式长期存在,因此,监测MTX及其代谢物的血药浓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结合笔者在临床药物浓度监测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从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前处理方法、分离条件、检测方法等方面,探讨了MTX及其代谢物血药浓度测定中的细节问题,以期实现MTX的精准医疗,确保其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一株海洋来源真菌Aspergullus versicolor NM-021杂色曲霉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方法,结合与文献报道的数据比对,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运用细胞毒活性筛选模型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从该菌株中分离得到了2个蒽醌类化合物2H-6-O-Methylaverufin(1)和6-O-Methylaverufin(2)。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人结肠癌和食管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结论从该菌株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具有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蒽醌类化合物(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