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5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57篇
耳鼻咽喉   60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119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26篇
内科学   99篇
皮肤病学   32篇
神经病学   102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551篇
预防医学   328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224篇
  7篇
中国医学   11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肺吸虫病在四川很多山区流行,常被误诊为其它肺部疾病。将遇到的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肺吸虫病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术治疗中老年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CT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患者在给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肌电图(EMG)定位定量经皮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结果:临床痊愈率:治疗组为77%,对照组为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对照组为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两组正中神经感觉电位(腕-拇指、腕-中指、腕-环指)传导速度(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腕-中指)波幅(Amp)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正中神经远端运动电位潜伏期改变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EMG定位给予定量电刺激可明显提高老年患者早期CTS临床治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经颅皮层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经颅皮层电刺激加常规治疗,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Barthel指数评分法及经颅皮层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观察病人疗效.结果 治疗30 d后, 治疗组FMA及Barthel指数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MEP皮层电位潜伏期及CMC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皮层电位波幅明显增高(P<0.01).结论 经颅皮层电刺激是促进急性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强度的放射式冲击波疗法(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RSWT)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hronic constructive injury,CCI)模型的镇痛效果。方法 :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单次RSWT。SD大鼠36只,随机等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组),只暴露坐骨神经而不结扎。其余5组建立CCI模型,其中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组(NP组)不予治疗,另4个不同强度的RSWT组(1.0 bar、1.5 bar、2.0 bar和2.5 bar RSWT组)结扎坐骨神经后14 d,分别给与1.0 bar、1.5 bar、2.0bar或2.5 bar强度治疗。第二部分:重复RSWT。36只大鼠分组情况同第一部分,4个RSWT组自结扎后14 d分别给予重复的4个不同强度RSWT,1周1次,共4次。测量所有大鼠治疗前后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及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变化以评价镇痛效果;测定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并观察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单次RSWT后前3 d不同强度RSWT组大鼠的MWT和TWL均迅速提高。在第3 d达到峰值,显著高于NP组(P<0.01),此后逐渐降至基线。重复RSWT组大鼠治疗后MWT和TWL逐渐上升,4次治疗后维持在较高水平至少4 w,与N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重复RSWT前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单次RSWT用于CCI模型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起效迅速,但维持时间短暂(5 d)。而重复RSWT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来说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5.
艾滋病(AIDS)是一种非常需要咨询服务的疾病,AIDS的潜伏期长达2~10年,潜伏期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其家庭要面对心理、医疗、预防等各种问题,咨询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咨询能促进求询者改变行为,如在性活跃人群中采取安全性行为,积极治疗性病以减低HIV感染危险等,从而减少AIDS的传播和蔓延。有关HIV和AIDS方面的咨询,目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始于潜伏期与活跃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200例足月、单胎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每组100例),分别在宫口开至0.5~2.5 cm和3 cm时采用腰-硬联合镇痛。观察镇痛前及产程不同时点视觉模拟(VAS)评分;观察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率、新生儿阿氏评分,产妇的运动阻滞程度。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镇痛前、镇痛后10、30 min(VA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镇痛后宫口扩张7~8 cm、10 cm时VAS评分潜伏组低于活跃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率、新生儿阿氏评分,运动阻滞程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始于潜伏期能有效降低母体应激反应,对新生儿无不良反应,较活跃期实施效果更理想,不增加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97.
目前临床诱发电位学以评价脑功能状态的灵敏度及特异度高于CT、磁共振成像(MRI)的特点应用于临床,尤其是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应用广泛。短潜伏期和中长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脑干、丘脑及大脑的功能状态评判有特定意义,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判有较高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因此,通过研究不同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特点,了解体感诱发电位与CT、MRI等检测手段结合的必要性,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学与功能学相互促进,将为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脑血管病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及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在急性额颞叶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早期预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额颞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将其分为抑郁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非抑郁患者)。均采用SLSEP进行评估,观察患侧SLSEP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患侧SLSEP检测中N9,N13潜伏期潜伏期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组患者患侧SLSEP检测中N20潜伏期更长,潜伏期异常率更高(P<0.05)。结论急性额颞叶缺血性脑卒中患侧SLSEP的N20潜伏期数值可作为判断患者抑郁的重要参考指标,根据诊断结果尽早实施干预措施,有效缓解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应用地西泮和缩宫素联合治疗对潜伏期延长产妇的妊娠结局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山东省肥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潜伏期延长产妇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产妇接受静脉注射缩宫素,观察组产妇接受地西泮和缩宫素联合治疗。结果: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3. 7%,高于观察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5. 2%;治疗后的观察组产妇睡眠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缩宫素和地西泮联合治疗潜伏期延长产妇可有效改善妊娠结局,提高产妇的睡眠质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3月8日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并估计其潜伏期,为进一步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规律和制定区域性的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安徽省及其各个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资料,采用空间自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全局及局部聚集性分析,揭示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根据病例的暴露和发病时间,估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分布特征。 结果 安徽省共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990例,死亡病例6例,粗病死率为0.61%。自安徽省首例确诊病例以来,确诊人数迅速增多,2月6日出现单日最多确诊病例74例,而后逐渐下降。确诊病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91岁,主要集中在31~60岁(65.19%),男女比1.16∶1,具有一定的聚集性,1月22日至1月29日期间,具有湖北省暴露史病例占比高达75%,随后明显下降。截至3月8日,安徽省16个地市均有确诊病例报告,其中合肥、阜阳、蚌埠为本次疫情受影响较大的地区,病例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1月31日前,病例增长以湖北省输入病例为主,本土病例散在发生,随后逐渐转向本地接触传染扩散为主。Gamma分布拟合潜伏期效果较好,以此估计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位潜伏期为5.64(95%CI: 5.11~6.22)d。 结论 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与其他省份基本一致,前期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随着各地复工、复产等各项工作的推进,需巩固疫情防控成效,积极防治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