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869篇
  免费   25087篇
  国内免费   16556篇
耳鼻咽喉   7487篇
儿科学   1904篇
妇产科学   4680篇
基础医学   19954篇
口腔科学   3882篇
临床医学   59252篇
内科学   28690篇
皮肤病学   1991篇
神经病学   4817篇
特种医学   18574篇
外国民族医学   607篇
外科学   42804篇
综合类   107394篇
预防医学   19103篇
眼科学   2081篇
药学   34665篇
  481篇
中国医学   15425篇
肿瘤学   74721篇
  2024年   1914篇
  2023年   7811篇
  2022年   7277篇
  2021年   8846篇
  2020年   8459篇
  2019年   8800篇
  2018年   5008篇
  2017年   7953篇
  2016年   9580篇
  2015年   10307篇
  2014年   16254篇
  2013年   16406篇
  2012年   21812篇
  2011年   23752篇
  2010年   23378篇
  2009年   23980篇
  2008年   24670篇
  2007年   23173篇
  2006年   21573篇
  2005年   21989篇
  2004年   19598篇
  2003年   15208篇
  2002年   14416篇
  2001年   14446篇
  2000年   12060篇
  1999年   11233篇
  1998年   11169篇
  1997年   11724篇
  1996年   10540篇
  1995年   8663篇
  1994年   7522篇
  1993年   5378篇
  1992年   4858篇
  1991年   3486篇
  1990年   2227篇
  1989年   1916篇
  1988年   344篇
  1987年   320篇
  1986年   233篇
  1985年   141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7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摘要】目的:从强化程度、对比剂伪影、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探讨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应用于肺癌患者的最佳方案。方法:将入组的104例患者随机按两种增强方案进行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共进行127次检查(若同一患者做2次检查,则采用交叉入组方式)。增强方案A:对比剂注射后32s行动脉期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对比剂注射后60s行静脉期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耻骨联合。方案B:对比剂注射后32s行动脉期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紧接着完成胸部扫描;注射对比剂后60s行静脉期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方案A、B的延迟期扫描均开始于对比剂注射后120s,扫描范围均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采用t检验比较两方案的图像客观评价(主动脉、肺动脉、腹主动脉CT值和辐射剂量),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方案的图像主观评价(对比剂伪影,纵隔淋巴结及腹盆腔各脏器的强化程度和噪声), 两位医师的主观评判结果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结果:方案B的胸部血管强化较方案A更高(P均<0.001),腹主动脉CT值无统计学差异。相对于方案B,方案A形成的对比剂硬化伪影较轻、对淋巴结、肿瘤和胸膜病变显示效果更好(P均<0.001)。两方案间的腹盆腔脏器的强化程度和噪声评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方案B的辐射剂量较方案A更大(P<0.001)。结论:对于胸腹盆腔联合增强CT扫描,对比剂注射后60s的胸部扫描方案较32s后动脉期扫描可更好的显示淋巴结及胸膜病变,同时减少对比剂的硬化伪影,并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2.
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作为AIM2样受体(ALR)家族成员之一,其和胞质中异常存在的双链DNA进一步组装成 AIM2炎症小体而引起炎症及其相关的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关于AIM2对肿瘤的作用机制,较为明确的是其作为炎症小体 发挥作用,然而AIM2在结肠癌、宫颈癌、肾癌、肝癌等肿瘤中均有差异表达,并且还通过不依赖于AIM2炎症小体的途径发挥促 进或抑制肿瘤的作用,该途径包括PI3K/AKT、EMT、NF-κB以及MAPK/ERK等信号通路。加深基于AIM2对肿瘤发生发展中作 用机制的认识可为肿瘤诊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3.
肿瘤治疗已经进入数字治疗时代。数字治疗是数字健康的重要部分,它是应用数字技术预防、控制和治疗疾病。人工智能分析由生物传感器发来的数据资料,远距离控制肿瘤患者进行虚拟治疗和数字临床试验,模拟现实在线治疗帮助肿瘤患者采取健康行为,这些技术正在改变现有的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目的研究单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症状发生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为6~10 h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与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61例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致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症状发生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均为6~10 h。根据入院时单相CTA检查结果,采用区域软脑膜评分(regional leptomeningeal score,rLMC)将入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21例)与侧支循环良好组(40例),以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为主要疗效指标,以90 d全因死亡率为主要安全性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影响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90 d mRS评分、90 d全因死亡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均P <0.05),90 d mRS 0~2分患者占比和入院时Alberta卒中操作早期急性卒中分级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评分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均P <0.05)。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颅内高密度灶发生率和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年龄、高血压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S、rLMC评分均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 <0.05)。r LMC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52,95%CI:1.110~1.647,P=0.003)。结论对于发病至穿刺时间为6~10 h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的AIS患者,应用rLMC量表对单相CTA侧支循环结果进行判读能够预测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经成为早期食管癌,尤其是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食管癌可以通过ESD完全治愈,但是对于大面积早期食管癌,尤其是超过3/4周病变甚至全周病变的患者,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概率明显升高,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及沉重的经济负担,下面对早期食管癌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机制、预防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8.
109.
膀胱癌发病率居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第1位, 是最常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之一, 其中25%~30%的患者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是其治疗的标准术式, 能有效避免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 改善患者预后。但由于手术风险高、创伤大, 以及术后生活质量差等原因, 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或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着对膀胱癌肿瘤异质性、生物学行为等的认识不断加深, 膀胱癌治疗已从手术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 保留膀胱的治疗方式可获得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同等的肿瘤学预后, 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佳, 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本文就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