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51篇
  免费   2536篇
  国内免费   1574篇
耳鼻咽喉   581篇
儿科学   553篇
妇产科学   387篇
基础医学   2134篇
口腔科学   690篇
临床医学   7555篇
内科学   3163篇
皮肤病学   554篇
神经病学   1055篇
特种医学   179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8414篇
综合类   17673篇
预防医学   3819篇
眼科学   1788篇
药学   6990篇
  86篇
中国医学   8526篇
肿瘤学   1479篇
  2024年   422篇
  2023年   1469篇
  2022年   1297篇
  2021年   1504篇
  2020年   1510篇
  2019年   1442篇
  2018年   740篇
  2017年   1192篇
  2016年   1377篇
  2015年   1758篇
  2014年   3039篇
  2013年   2846篇
  2012年   3718篇
  2011年   4037篇
  2010年   3643篇
  2009年   3475篇
  2008年   3916篇
  2007年   3741篇
  2006年   3387篇
  2005年   3566篇
  2004年   3071篇
  2003年   2769篇
  2002年   2403篇
  2001年   2145篇
  2000年   1792篇
  1999年   1376篇
  1998年   1089篇
  1997年   957篇
  1996年   881篇
  1995年   743篇
  1994年   546篇
  1993年   325篇
  1992年   262篇
  1991年   246篇
  1990年   175篇
  1989年   195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目的探究负压封闭引流与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疗效及对应激反应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接受清创术+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清创术+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应激指标水平、骨代谢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术后7 d,两组患者Tf水平均比术前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CER、Hp、CRP水平均比术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应激指标NE、Cor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患者P1NP、BGP、BALP的水平均高于术前,研究组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β-CTX水平均低于术前,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对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行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疗效确切,可更有效减轻骨折创伤并促进骨折愈合,提高骨折愈合的质量。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轴向载荷分担比用于胫腓骨骨干骨折术后指导外固定器轴向动力化促进骨折愈合的有效性。方法:选取外固定器治疗的胫腓骨骨干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轴向载荷分担比指导下行外固定器轴向动力化治疗,对照组未行动力化,随访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6.5个月,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外固定针断裂、松动及再骨折等并发症,观察组1例骨搬移患者轴向载荷分担比5%,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有连续性骨痂通过,拆除外固定器连接杆后发生移位,恢复原数值行轴向加压再动力化,现已愈合。观察组除外1例骨搬移患者,其余49例患者外固定器固定时间为[(24.4±4.7)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22.4±4.7)周],与对照组50例患者外固定器固定时间[(29.3±5.6)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27.3±5.6)周]比较,显著减少(P0.05)。结论: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分担比指导胫腓骨骨干骨折外固定术后轴向动力化可以加速骨折愈合,但不适合骨搬移截骨端已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23.
<正>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我科采用胫骨远段前外侧L形锁定钢板外置固定治疗16例少年儿童胫骨远端近踝关节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 1病例资料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6~16岁。新鲜骨折13例,其中闭合骨折8例(5例局部皮肤软组织严重挫伤、大量水疱形成甚至皮肤破溃,3例为闭合复位失败),开放骨折5  相似文献   
2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4):1316-1320
[目的]介绍应用Taylor空间支架(TSF)调整胫腓骨骨折单臂外固定架术后对位不良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科收治的胫腓骨骨折单臂外固定架术后对位不良患者11例。转换TSF前所有患者复查X线片,发现不同程度的移位、成角、旋转畸形,其中2例为向前成角,5例为向后成角,内翻畸形2例,外翻畸形1例,内旋畸形1例。转换后拍摄小腿正侧位X线片,获取安装和畸形参数。将数据输入计算机配套软件获取调整数据。调整后再次摄片,如合并软组织损伤则转换后二期处理。[结果]经TSF调整所有病例均获得解剖复位。11例患者均获得12~16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无骨外露及软组织问题,固定针无松动,针道无感染。术后参照Johner-Wruhs评分表评价:优9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0.91%。[结论]采取转换TSF治疗胫腓骨骨折单臂外固定架术后对位不良是一种微创、经济、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5.
外泌体是一种由人体细胞分泌的具有双层膜结构的囊性小泡,是胞外囊泡中的一种类型。研究显示,外泌体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导,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和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外泌体的膜结构可以保护其内容物不被人体酶类物质所分解,因此可以作为载体携带相关治疗因子进入膀胱癌细胞。外泌体在膀胱癌的诊治过程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现对上述问题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为膀胱癌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OTFH)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9-02间商丘市立医院和虞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将38例接受OTFH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42例接受TEP术的患者作为腹腔镜组。比较2组的疗效及随访期间的复发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1 a期间,2组均未出现复发。结论 TEP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8.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已成为青少年人群中导致癌相关死亡的首要疾病。但由于其早期高发的肺转移率以及广泛的对化疗药物耐药性问题,骨肉瘤在临床上的治疗仍存在巨大挑战。目前,骨肉瘤的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已经在国内外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外泌体(exosomes)在骨肉瘤中的诊断治疗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外泌体是一种可由多种活细胞分泌的纳米级(40~100 nm)微囊泡,它具有传递mRNA、miRNA、DNA和蛋白质等各种信息和功能性物质的功能。它可由多种活性细胞产生和分泌,存在于多种体液和细胞间液中。由于其特殊的存在和传递形式以及所搭载的信息和物质,因此,骨肉瘤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促进骨肉瘤的发生、侵袭转移、耐药性及免疫逃逸。利用这些特点,外泌体可被人为搭载靶向药物或治疗性基因等物质,或通过多种方式对其分泌和释放进行调控来治疗多种肿瘤。近年来,关于外泌体在骨肉瘤方面作用和应用的研究成为热点,但仍停留在基础研究且尚未在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中进行应用。本文旨在对外泌体在骨肉瘤侵袭转移及耐药性上的作用机理、临床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望有助于为利用外泌体诊断、治疗和改善骨肉瘤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骨组织损伤后需要恢复原形态及功能,然而目前常用的骨移植方法因存在供体来源、并发症等问题而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寻求新的骨再生策略。近年研究表明外泌体可通过转运miRNA、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调控受体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分化功能,可成为促进骨再生的潜在治疗载体。本文将系统综述外泌体的性质及其在骨再生中的作用,为其在骨再生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常规疗法治疗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28例斜视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R&R),研究组患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LR-rec)。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观察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视觉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正位率为89.06%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视近度、视远度和平均斜视度比较,两组患者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功能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斜视度较治疗前均出现了明显下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斜视度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视觉功能恢复率均明显增加(P<0.05),且研究组恢复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较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有更好地临床效果,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