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281篇
  免费   4397篇
  国内免费   3738篇
耳鼻咽喉   456篇
儿科学   664篇
妇产科学   1407篇
基础医学   3273篇
口腔科学   576篇
临床医学   20925篇
内科学   11931篇
皮肤病学   221篇
神经病学   5410篇
特种医学   35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70篇
外科学   9929篇
综合类   48821篇
预防医学   9287篇
眼科学   1252篇
药学   21817篇
  233篇
中国医学   11837篇
肿瘤学   749篇
  2024年   539篇
  2023年   2058篇
  2022年   1885篇
  2021年   2501篇
  2020年   2484篇
  2019年   2946篇
  2018年   1379篇
  2017年   2746篇
  2016年   3194篇
  2015年   3781篇
  2014年   6845篇
  2013年   7036篇
  2012年   8677篇
  2011年   9579篇
  2010年   9459篇
  2009年   9063篇
  2008年   9477篇
  2007年   8845篇
  2006年   8017篇
  2005年   8426篇
  2004年   6768篇
  2003年   6270篇
  2002年   5327篇
  2001年   4817篇
  2000年   3629篇
  1999年   3097篇
  1998年   2824篇
  1997年   2431篇
  1996年   2104篇
  1995年   1650篇
  1994年   1273篇
  1993年   877篇
  1992年   594篇
  1991年   560篇
  1990年   468篇
  1989年   413篇
  1988年   111篇
  1987年   87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54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产后出血病例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收缩乏力在孕妇产后出血占据了主要原因,子宫收缩乏力12例,占总数的60%,其次是胎盘因素为5例,占25%,第3是软产道损伤2例,占10%,第4是凝血功能障碍1例,占总数的5%。结论对于产后出血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快找到出血原因,及时止血并纠正休克,从而可有效提高产后出血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32.
33.
34.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长期随访过程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与脑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筛选2008年至2011年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脑出血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脑出血后6个月内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37例纳入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均为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未在脑出血后6个月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101例纳入非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所有患者均随访36个月,并记录随访期两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的发生情况;有条件的患者在随访满36个月时进行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MRI-SWI)序列检查脑微出血情况,并采用MARS评分分级。结果随访完成时,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为8.1%(3/37),非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发生率为16.8%(17/10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5);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2.7%(1/37),非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发生率为3.0%(3/1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78)。87例患者完成了MRI-SWI检查,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MARS评分2~3级(代表较严重微出血)的比例为12.0%(3/25),非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为9.7%(6/6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83)。结论脑出血后整体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比例较低,脑出血后6个月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不明显增加症状性脑出血复发以及严重脑微出血。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眼外伤致前房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46例(57眼)眼外伤致前房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40例患者前房积血完全吸收(86.96%),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5眼出现继发性前房出血(8.77%);30眼出现并发症(52.63%)。结论:眼外伤致前房出血治疗中需及时采取正确的止血措施,若保守治疗无效,需行手术治疗,以防止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方法择取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进行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病患66例,根据治疗方式将所有病患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病患33名,对本组病患施行奥美拉唑治疗方案;参照组病患33名,对本组病患施行法莫替丁治疗方案。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病患的治疗整体有效率为93.94%,远远高于参照组病患的治疗的整体有效率78.79%。通过比较以上两组数据,发现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具有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使用法莫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来说,奥美拉唑的治疗效果更好些,能够提高病患的整体治疗效果,最大程度上帮助病患的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整体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0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护理。经护理后,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生存质量,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于对照组,分别为98.00%和82.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价值广泛,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8.
张建茹 《时尚育儿》2016,(3):135-135
本个案主要介绍心里疏导在一例产后大出血中的应用、病情观察、护理及体会。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尿胆原定性检测临床意义的新观点。方法通过调查一段时间内尿胆原定性检测情况,结合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以及尿胆原肠肝循环的特点,综合评价尿胆原检测的价值。结果尿胆原检测的阳性率为3.73%,住院患者的阳性率约是门诊或健康体检者的5倍。结论建议尿胆原定性试验的临床意义:健康人宜为阴性,阴性也可见于回肠末端以上部位肠梗阻,包括完全阻塞性黄疸的患者;阳性常见于溶血性疾患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也可见于回肠末端以下部位肠道梗阻的患者。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本研究使用激光扫描检眼镜(SLO)评价双侧中央暗点患者使用棱镜后的眼球运动反应.方法 本预试验共招募6例有双侧中央暗点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以及6例正常视力的志愿者.首先用Nidek MP-1微视野仪确认患者的中央暗点和优选视网膜注视点(PRL),然后用Rodenstock SLO,在将视标投射在优选视网膜注视点时拍下实时视网膜像,接着在受检者眼前加入6~8 PD的棱镜,要求受检者保持注视视标,这时通过视网膜标记来测量视网膜像的移位量,以及随后发生的优选视网膜注视点的再次注视.过程中平均移位量和再次注视时间通过图像软件(ImageJ software)来计算.结果 实验组再次注视时的移位量在3个像素点或11.66个弧分之内(x轴:2.90±3.92,y轴:2.53±4.18).对照组再次注视时的移位会准确些(x轴:0.33±1.15,y轴:0.89±2.50),但与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x=1.32,Px>0.05;ty=0.80,Py>0.05).对照组再次注视时间(0.98±0.19)s较实验组(2.83±1.63)s要短,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5.03,P<0.01).其中有1例实验组受检者没有发生再次注视,其结果被排除并单独分析.结论 研究发现,双眼中央暗点患者对棱镜物像转移后的再注视反应与正常人接近,但实验组再注视明显较对照组慢,并有1例受检者没有发生再注视.该数据说明双侧中央暗点患者无论眼前有没有棱镜,都会利用相同的视网膜位置视物,因此,通过棱镜物像再定位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