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07篇
  免费   2524篇
  国内免费   1487篇
耳鼻咽喉   358篇
儿科学   355篇
妇产科学   157篇
基础医学   1160篇
口腔科学   317篇
临床医学   10895篇
内科学   1865篇
皮肤病学   279篇
神经病学   574篇
特种医学   23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5篇
外科学   2827篇
综合类   12571篇
预防医学   5326篇
眼科学   344篇
药学   5301篇
  143篇
中国医学   2665篇
肿瘤学   546篇
  2024年   440篇
  2023年   1427篇
  2022年   1277篇
  2021年   1681篇
  2020年   1555篇
  2019年   1467篇
  2018年   656篇
  2017年   1183篇
  2016年   1228篇
  2015年   1322篇
  2014年   2457篇
  2013年   2220篇
  2012年   2706篇
  2011年   3151篇
  2010年   2848篇
  2009年   2778篇
  2008年   2922篇
  2007年   2722篇
  2006年   2451篇
  2005年   2377篇
  2004年   1863篇
  2003年   1577篇
  2002年   1242篇
  2001年   979篇
  2000年   780篇
  1999年   566篇
  1998年   452篇
  1997年   374篇
  1996年   295篇
  1995年   261篇
  1994年   214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肺癌根治术患者T细胞亚群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山东省临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行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全麻组与复合组,每组45例,全麻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组患者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T细胞亚群及苏醒质量。结果全麻组患者治疗后CD3+、CD4+和CD4+/CD8+分别为(720.31±40.56)μl、(310.22±100.98)μl和(1.40±0.92),复合组患者治疗后CD3+、CD4+和CD4+/CD8+分别为(685.29±90.11)μl、(340.19±88.98)μl和(1.52±0.98),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3+升高、CD4+及CD4+/CD8+水平均降低,且治疗后,全麻组CD3+较高,CD4+及CD4+/CD8+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A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min,全麻组的MAAS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院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全麻组治疗后30min与两组治疗后6h的MAAS评分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相比于全麻,对肺癌根治术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较小,提高了苏醒质量,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无肌松药(muscle loose medicine,NMB)全麻下鼻内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标准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鼻内镜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0例,均以瑞芬太尼、丙泊酚及氯化琥珀胆碱静脉快诱导,气管插管后A组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B组以瑞芬太尼、丙?白酚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记录两组患者T1~T6各观察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术中体动次数、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有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T1~T4各观察时点HR、MAP、SpO2变化无明显差别(P〉0.05),术中无体动反应;T5、T6时点A组麻醉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B组麻醉苏醒后,低氧血症、分泌物增多、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一丙泊酚无肌松药全麻下实施鼻内镜手术效果肯定,麻醉苏醒和呼吸功能以及保护性反射恢复早,避免了肌松药及其拈抗药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93.
杨开  刘军  刘洁 《中国医药指南》2014,(32):239-239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在转移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为转移性病变患者23例行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并对扫描过程中可疑部位行常规MRI检查,必要时加做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与全身弥散表现进行对照。结果常规检查对发现病变与全身弥散加权相一致,但常规检查加增强的方式对病变的定性更符合临床的要求,但全身弥散加权能更快发现病变。结论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转移性病变检查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94.
SRT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SRT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某院7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观察组在全麻诱导前10min采用右美托咪定(0.3μg·kg~(-1)·h~(-1))行持续静脉微量泵入,对照组采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等量于观察组),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在T0及T1时的HR、DBP、SBP相似(P0.05),但T2、T3、T4及T5时的HR、DBP、SBP相比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可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插管及拔管等应激反应给予抑制,能够提供一定镇静作用,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提升手术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全身麻醉中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93例需进行全身麻醉的各类手术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给予异丙酚复合氯胺酮进行全身麻醉;对照组45例采用氯胺酮全身麻醉。对比2组患儿手术中不同时段呼吸及循环情况、麻醉效果、舒适度、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及术后苏醒质量。结果 2组患儿手术中均出现轻度循环呼吸抑制。研究组患儿手术舒适度及苏醒后质量则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手术全身麻醉,术中舒适度及苏醒后各临床反应均明显比单一使用氯胺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97.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行肩关节镜术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按麻醉方法不同将33例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定义对照组,将27例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定义为研究组。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前(T0)、手术开始5min(T1)、手术开始30 min(T2)、手术结束时(T3)和拔除气管导管15min时(T4)各时间点的SBP、DBP和HR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术中两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结果 (1)两组患者T2、T3的SBP、DBP及HR较T0、T1相比有所下降(P<0.05)。T1、T2、T3时点,研究组SBP与DB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的H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研究组术后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术中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术后6、12、24、36、48h各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研究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有利于术中循环稳定、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和术后镇痛药使用率,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998.
郭楠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173-174
目的全身麻醉乳腺手术喉罩应用体会。方法选择136例患者,进行手术,观察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 SpO2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手术行喉罩全身麻醉较为适合。其优点是操作起来方便而且有利于呼吸道的管理,再者就是患者术后醒来的速度较快,而且术后并发症很少,值得医学研究者推广。  相似文献   
999.
患儿女,13岁,因全身反复起红斑、丘疹、脓疱伴痒13年,加重1年,于2010年6月入院治疗。患儿自出生后1周,头面部及全身起红斑、丘疹、水疱,间有糜烂、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胸单次胸神经阻滞治疗老年胸外科全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80例,年龄60~80岁,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组(对照组)和全身麻醉复合行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组(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顺序静脉诱导,并插入左侧双腔支气管内导管。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与对照组相同,气管内插管成功后在超声引导下于手术侧T4~T5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两组患者术前麻醉维持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并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40~60,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各时间点(2、6、12、24、48h)安静及活动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相关并发症。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剂量更少(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6,12 h安静及活动时疼痛评分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等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单次胸椎旁阻滞镇痛效果明显,减少术中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同时也降低了术后早期(6 h内)VAS评分以及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