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04篇
  免费   1725篇
  国内免费   740篇
耳鼻咽喉   30篇
儿科学   144篇
妇产科学   52篇
基础医学   445篇
口腔科学   49篇
临床医学   2897篇
内科学   3097篇
皮肤病学   272篇
神经病学   350篇
特种医学   49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786篇
综合类   7841篇
预防医学   1321篇
眼科学   191篇
药学   9250篇
  120篇
中国医学   1508篇
肿瘤学   914篇
  2024年   262篇
  2023年   885篇
  2022年   774篇
  2021年   1312篇
  2020年   1274篇
  2019年   1367篇
  2018年   716篇
  2017年   1308篇
  2016年   1329篇
  2015年   1465篇
  2014年   2222篇
  2013年   2102篇
  2012年   2271篇
  2011年   2241篇
  2010年   1802篇
  2009年   1484篇
  2008年   1237篇
  2007年   1079篇
  2006年   1015篇
  2005年   907篇
  2004年   688篇
  2003年   570篇
  2002年   392篇
  2001年   316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更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疱疹性咽峡炎是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目前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本病易引起高热惊厥。治疗不及时,还可以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引发心肌炎。我院采用更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3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2.
胆道感染性疾病是肝胆外科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上可选用的抗生素较多。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要做到正确、合理和有效选择使用抗生素,最大限度发挥抗生素的作用,有效控制感染,才能提高疗效。我院外科自2004年6月-2005年6月,应用美洛西林(诺塞林)治疗胆道感染性疾病80例,同时另选择80例病情相似的病例应用氨苄西林进行治疗以资对照,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3.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和疗程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试验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1000mg每日3次口服,共服7d;对照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300mg每日2次口服,共服10d。用药后第3、6和10天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入组128例,全分析集(FAS)分析128例,符合方案集(PPS)分析118例。治疗后第3、6和10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下降值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nal analogue scale,VAS)值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入组时疼痛VAS值≥8的患者,FAS集分析显示,在治疗后第6、10天VAS值下降两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PS集分析显示治疗后第10天VAS值下降,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俨〈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18%和12.50%.主要为嗜睡和恶心。结论:增加伐昔洛韦用量治疗带状疱疹安全、有效,与较低剂量伐昔洛韦组相比,对疼痛程度较严重的患者能更显著地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联合常规剂量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痛对调脂达标率的影响。方法将72例冠心痛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单纯给予氟伐他汀(来适可)40mg/d治疗,观察组38例在氟伐他汀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4周及8周分别测定血清LDL—C,以LDL—C≤2.6mmoL/L为标准判断调脂达标,对比两组间达标率。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4周后LDL—c达标率分别为53%和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8周后LDL—C达标率分别为77%和8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联合氟伐他汀调脂疗效确切,可提高常规剂量氟伐他汀短期调脂达标率。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拮抗剂(ARB)洛沙坦对代谢综合征(MS)肾组织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把7周大的MS模型肥胖Zucker大鼠随机分成洛沙坦处理组和未处理组,以瘦Zucker大鼠为对照组,连续给药4个月后观察肾组织内COX-2的表达。另外,用AngⅡ刺激6 h的系膜细胞和用从微型渗透泵灌注AngⅡ 5 d的C57BL/6小鼠肾脏提取的肾皮质,观察COX-2的表达。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COX-2 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洛沙坦可阻止肥胖Zucker大鼠肾组织内COX-2表达增加。AngⅡ直接刺激可以诱导系膜细胞和肾组织内COX-2表达增加。 结论 AngⅡ可以调控MS肾组织内COX-2表达增加。ARB可以通过抑制COX-2的表达保护MS肾脏,这对应用非COX-2抑制剂来保护MS肾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6.
早期短程应用美洛培南治疗严重烧伤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短程应用美洛培南对严重烧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地选择特重度以上烧伤患者49名。治疗组21名伤后24h应用美洛培南3~5天。对照组28名,伤后24h应用头孢三、四代抗生素3~5天。观察患者SIRS、创面脓毒血症、MODS发生率,死亡率及治愈好转率。结果治疗组SIRS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创面脓毒血症、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短程应用美洛培南可以减少创面脓毒血症、MODS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提高严重烧伤患者的治愈好转率,对SIRS的发生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7.
《中国药店》2005,(5):111-111
继去年年底美国默克公司宣布全球撤回治疗风湿病的药物"万络"之后,辉瑞公司于本月被迫将镇痛类药物Bextra(中文名称"伐地考昔")撤下货架.随着这些产品的纷纷落马,止痛类药物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大家关注.4月7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的抗炎止痛药最新用药指导再次使药品安全性问题成为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58.
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清花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11):1284-1285
<正>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情进展迅速,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目前特异、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一直是病毒性脑炎治疗研究的目标。收集2007-2009年我科住院的病毒性脑炎患儿24例,应用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与单用利巴韦林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儿20例比较,疗效显著提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9.
王蔚华 《新中医》2009,(11):84-85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7例用中药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47例用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2组均治疗5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59%,对照组为93.62%,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热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及其Ⅰ型受体(AT1)拮抗剂洛沙坦(losarta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和洛沙坦作用下,采用MTT法和3H-脯氨酸掺入释放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生成胶原的情况。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在浓度为1×10-7~1×10-4mol/L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合成胶原明显增多(P<0.05);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与胶原量呈正相关。洛沙坦在浓度为1×10-6~1×10-4mol/L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生成量显著减少(P<0.05);且浓度与胶原生成量呈负相关。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产生大量的胶原;洛沙坦通过拮抗AT1后,抑制细胞增殖、胶原合成量显著减少,提示血管紧张素Ⅱ在促使增生性瘢痕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T1的拮抗剂有望在增生性瘢痕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