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78篇
  免费   1251篇
  国内免费   569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91篇
妇产科学   77篇
基础医学   573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5999篇
内科学   1449篇
皮肤病学   114篇
神经病学   287篇
特种医学   12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3166篇
综合类   8532篇
预防医学   1900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760篇
  54篇
中国医学   3278篇
肿瘤学   137篇
  2024年   208篇
  2023年   696篇
  2022年   654篇
  2021年   899篇
  2020年   980篇
  2019年   838篇
  2018年   371篇
  2017年   806篇
  2016年   768篇
  2015年   871篇
  2014年   1785篇
  2013年   1588篇
  2012年   2052篇
  2011年   2174篇
  2010年   1860篇
  2009年   1762篇
  2008年   1938篇
  2007年   1751篇
  2006年   1421篇
  2005年   1438篇
  2004年   1073篇
  2003年   977篇
  2002年   721篇
  2001年   640篇
  2000年   458篇
  1999年   357篇
  1998年   328篇
  1997年   285篇
  1996年   244篇
  1995年   205篇
  1994年   157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文题释义:跑:跑是双脚交替接触地面的周期性运动,但跑有一个双脚都离开地面的腾空期。幼儿在 1 岁多开始学习跑步,最初是走跑结合的移动方式,由于身体发育不完善,下肢力量弱,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到 2.5岁,幼儿跑步的腾空阶段明显;到 6岁,早期跑步的特点基本消失。 着地方式:指的是人体在跑步着地阶段足部接触地面的方式,一般分为3种方式:分别为足跟着地(fore foot strike),跟骨先接触地面;全足着地(mid foot strike),全脚掌着地,即足跟与前足同时接触地面;前足着地(rear foot strike):前足部首先接触地面。 背景:成年人跑步着地方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而幼儿跑步的着地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 目的:运用生物力学方法探究幼儿在跑步过程中,不同着地方式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的差异,为幼儿正确的跑步着地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公立幼儿园中随机抽取幼儿74名,按年龄分为3岁组、4岁组、5岁组,采用BTS红外动作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VIXTA录像解析系统同步采集幼儿跑步过程中不同着地方式下的运动学、动力学数据;运用Anybody 5.2仿真建模软件计算下肢肌肉力量指标。试验前向受试者父母详细解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方案符合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伦理要求。 结果与结论:①3岁组全足着地的比例最高,足跟着地的比例最低,5岁组全足着地的比例最低,足跟着地的比例最高;前足着地者的蹬伸时间大于足跟着地(P < 0.01)和全足着地(P < 0.05);②着地时刻,踝屈曲角度足跟着地者大于前足着地(P < 0.01)和全足着地者(P < 0.05),全足着地者大于前足着地(P < 0.05);前足着地者髋内收-外展角度、最大髋内收-外展角、髋内-收外展的关节变化量及最大膝内收-外展角速度大于足跟着地(P < 0.01)和全足着地者(P < 0.05);前足着地者的踝屈伸最小值大于足跟着地者(P < 0.05),而最大髋内收-外展角速度小于足跟着地者(P < 0.05);③足跟着地和全足着地者的腓骨短肌、腓骨长肌、第三腓骨肌的肌力大于前足着地者(P < 0.05),前足着地者的股中间肌、股外侧肌下束、股外侧肌上束、股内侧肌下束、股内侧肌上束、股内侧肌中束肌力均大于足跟着地(P < 0.01)和全足着地者(P < 0.05);④结果提示:在3-6岁阶段,幼儿多采用足跟或全足着地模式进行奔跑,以满足自己在跑步过程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前足着地方式的跑步模式;前足着地能够动用更多髋关节和膝关节额状面的运动来维持人体运动中的稳定,足跟着地和全足着地能够动用更多的小腿前侧和后侧的肌力,而前足着地动用更多的大腿前侧肌力。 ORCID: 0000-0002-8337-3931(赵盼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时的临床护理模式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ASO患者随机分为A组(42例,围术期优质护理模式)与B组(42例,一般护理模式)。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患侧缺血情况、恢复速度、并发症。结果:护理前两组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升高,A组远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远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出现率远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O行SIA治疗时应用围术期优质护理模式可促进患者患侧缺血情况的改善,加快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程序化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护理方案的不同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临床传统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实施程序化护理,并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质量评分及SAS、SD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9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8.84%(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为49.32±8.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72±8.36分(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为43.68±3.02分、43.89±3.87分,对照组患者SAS、SDS评分为50.03±5.76分、50.62±5.30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同时消除减轻负性情绪,具备临床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5.
阿昔洛韦致头痛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历摘要2例患者,男,20,21岁,皮肤损伤均在躯干左、右旁侧.1例患者,女,20岁,皮肤损伤为右下肢内侧.既往史健康,化验肝功、胸部X透视、心电图正常.诊断带状疱疹.3例患者在静滴阿昔洛韦液0.9%氯化钠300ml 阿昔洛韦0.5g,滴注过程均无不良反应,滴注后12h,1例女患者出现头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胃肠不适感.另2例男患者分别在滴注后24h,前后出现为前额、两侧颞部持续头痛,不能入睡.  相似文献   
26.
64层螺旋CT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胡芸  金朝林  王翔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1):1452-1454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0例可疑下肢血管病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 IP),冠状、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以及曲面重建(CPR)。结果64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自髂总至足背整个动脉系统病变的准确部位、范围及侧枝血管。90例患者中67例(77%)患者血管呈不同程度粥样硬化表现。其中轻或中度狭窄49例(56.3%),重度狭窄18例(20.7%),7例(8%)完全闭塞患者可见侧枝循环血管形成。结论64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治疗下肢静脉溃疡有效、简单的方法。方法清除下肢静脉溃疡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创面以胰岛素与庆大霉素混合液湿敷,创面清洁后行常规手术,术后继续用上述方法处理创面。结果全部溃疡创面在1 ̄6周内愈合,术后35例随诊最短4个月,最长6年无溃疡复发。结论下肢静脉性溃疡应早期手术,术前、术后用胰岛素和庆大霉素混合液湿敷溃疡创面是一种简单、安全、经济、治疗时间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索在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复杂骨折中粉碎骨折块辅助固定的意义。[方法]下肢复杂骨折78例根据AO分型均为C型骨折,通过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辅以拉力螺钉固定。[结果]术后摄片骨折及骨折块达解剖或功能复位,随诊6~24个月,优良率为94.88%(74/78例)。[结论]四肢复杂骨折治疗中,粉碎骨折块的螺钉辅助固定能够加强交锁髓内钉的稳定性,减少断钉、断棒现象,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9.
患儿女,5岁,因间断双眼睑及下肢浮肿伴尿量减少2年,腹泻伴抽搐1年9个月入院。外院诊断“胃肠型肾病综合征”,给予泼尼松治疗期间浮肿间断出现;病程中多次出现抽搐,均经静脉补钙后好转。入本院后检查:淋巴细胞0.7(正常值1.2~3.4)×10^9/L;血钙1.41mmol/L,血镁0.33mmol/L,血钾0.33mmol/L,总蛋白35.36g/L,白蛋白18.80g/L,IgG 1.09g/L,IgA0.29g/L,IgM0.50g/L,  相似文献   
30.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肢慢性缺血主要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所致,其他因素有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等。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人口迅速老龄化等因素,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本文就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进展及疗效评价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