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4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50篇
耳鼻咽喉   7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1165篇
临床医学   131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1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583篇
预防医学   9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4篇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目的:探讨预成冠间隙保持器在第一前磨牙助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第一乳磨牙缺失病例,其中37例不佩戴任何保持器,佩戴预成冠间隙保持器31例,佩戴带环丝圈式间隙保持器28例,分别观察缺牙处第一前磨牙萌出情况。结果:通过2年3个月的观察,佩戴间隙保持器的病例第一前磨牙正常萌出率明显高于未佩戴间隙保持器组。佩戴预成冠间隙保持器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带环丝圈式间隙保持器组。结论:预成冠间隙保持器能明显提高第一前磨牙的正常萌出率,与传统的带环丝圈式保持器相比其佩戴更为持久舒适,并能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且清洗方便,更易于为患儿接受。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未经正畸治疗的前牙有牙根吸收和无牙根吸收的错[牙合]患者的[牙合]及功能[牙合]特征,揭示引起牙根吸收的可能的[牙合]及咬合因素,为正畸治疗治疗前已有牙根吸收的患者提供可能的[牙合]及功能[牙合]参照标准。方法:用曲面断层片作为筛查方法,并用根尖片进一步确诊根尖吸收,对07年7月至08年3月在我正畸科初诊的患者进行调查,从中选择14名前牙根尖吸收为Ⅱ~Ⅲ度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组,用年龄和性别作为控制标准随机选择14名无根尖吸收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临床检查、模型分析和DenarMarkⅡ[牙合]架分析的方法研究两组的[牙合]和功能[牙合]特征,用spss14.0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的[牙合]特征不存在差异,临床检查和[牙合]架分析的结果均显示前牙牙根吸收组在侧方运动中前牙和后牙出现[牙合]干扰的数量高于对照组,其中[牙合]架分析发现牙根吸收患者在侧方运动中前牙出现[牙合]干扰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未经治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在侧方运动过程中前牙[牙合]干扰是发生前牙牙根吸收者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53.
陈黄琴  黄彬 《解剖与临床》2011,16(2):164-166
目的:探讨下颌前磨牙生理性根尖孔的形态特征,为根管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81颗下颌前磨牙,借助体视显微镜观察其根尖解剖形态并测量生理性根尖孔的长径、短径和圆度.结果:81颗下颌前磨牙共98个根管,2根管7颗,3根管5颗.生理性根尖孔最常见的形态是椭圆形,长径为(0.338±0.118)mm,短径为(0.233±0.079)mm,圆度1.307±0.25.结论:下颌前磨牙生理性根尖孔的形态复杂,在根管预备、根管填充前应仔细探查并且预先确定合适的初尖锉的大小,镍钛器械和热牙胶充填技术应用在根管治疗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4.
Magfit磁性附着体在全口覆盖义齿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廷勇  韦赞军 《山东医药》2008,48(1):125-126
在经过完善根管治疗的基牙牙根安装衔铁,义齿基托中安放磁体,利用磁性固位修复全口牙列缺失.结果 :22例(26副)全口覆盖义齿固位良好,磁性附着体表面未见腐蚀现象,在讲话与咀嚼运动时义齿无脱位,无翘动,基托内基本无食物滞留现象,基牙根面无龋坏,衔铁无脱落.可见Magfit附着体能为全口覆盖义齿提供长期、稳定的固位力.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年轻恒牙感染根管牙髓血管再生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年轻恒牙血管再生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3例(16颗)牙髓感染或根尖周炎的年轻恒牙为研究对象,采用患牙常规开髓引流,2.5%次氯酸钠溶液冲洗根管,封氢氧化钙糊剂进行根管消毒。待临床症状消失后,无菌K锉刺破根尖周组织进行根管内引血,采用MTA充填、复合树脂进行冠方封闭。术后定期观察。结果 9颗术后牙根根尖周病变愈合,根管腔变小,牙根形成,其中有6颗根尖孔闭合; 4颗根尖孔闭合的患牙电活力测定显示有反应,3颗根尖周病变消失,牙根继续发育,根管壁增厚,牙根长度增长,根尖孔未闭合; 1颗失败,根尖周病变未消除。 结论 牙髓血管再生术是治疗年轻恒牙感染根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系统比较正畸拔除前磨牙后对第三磨牙倾角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 Cochrane图书馆,Pubmed, Embase,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正畸拔牙与非 拔牙矫治前后第三磨牙倾角变化的所有文献,按拔牙组与非拔牙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拔牙组又根据拔牙模式分为拔 除第一前磨牙和拔除第二前磨牙两个亚组。检索时限从1990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20日。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以及质 量评价均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通过讨论解决,然后采用 RevMan 5.3.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 结果:纳入10篇文献,共712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相比,上下颌第三磨牙倾角的变化值均有统 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第三磨牙倾角变化的差值上颌约为5.19°,下颌约3.55°;拔牙组的亚组分析中,拔除第一前 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倾角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拔除第一、第二前磨牙后上颌第三磨牙均变 得更直立,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后第三磨牙更直立。  相似文献   
57.
胡伟  樊智娟 《山东医药》2008,48(47):13-13
1995年4月~2007年4月,我们对32例口腔上颌窦瘘患者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7例口腔上颌窦瘘患者,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20~53岁。牙根误入上颌窦内患者13例,单纯术后穿孔并形成口腔上颌窦瘘4例,单纯口腔上颌窦瘘4例。均择期手术。本组均颊侧根部瘘穿孔9例,腭侧根部瘘穿孔8例。穿孔口径0.3cm&#215;0.3cm~0.5cm&#215;0.3cm。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和常规组(15例)。  相似文献   
58.
自 1998年以来 ,我们应用根管螺纹桩、古莎光敏复合树脂冠一次修复前磨牙残根冠 60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共 60例 (64颗牙 ) ,其中男 2 8例 (3 0颗 ) ,女 3 2例 (3 4颗 ) ;年龄 2 3~ 68岁。牙位 :13颗牙为 44 ,15颗为 4,6颗为 4,12颗为 5,18颗为 5。牙根均粗壮 ,无弯曲 ,超过冠长或等于冠长 ,均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 2周后且牙周组织健康。观察时间最长 3年 ,最短 1年。应用材料 :古莎光敏复合树脂 ;根管螺纹桩 (浙江杭州临安青山齿科器材厂生产 ) ,直径分别是 1.2 mm,1.4mm,1.6mm ,桩钉长短有各种规格 ,每种型号的桩钉有…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分析牙根纵裂采用锥形束CT(CBCT)与数字化X线牙片诊断的价值。方法96例疑似牙根纵裂患者,均行CBCT和数字化X线牙片诊断,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敏感度。结果金标准诊断结果为:牙根纵裂89例,非牙根纵裂7例。CBCT的诊断准确率为93.75%,高于数字化X线牙片的6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CT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53.85%、100.00%、100.00%、93.26%,均高于数字化X线牙片的8.33%、93.33%、42.86%、6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根纵裂采用CBCT诊断,其阳性预测值、特异度、阴性预测值、敏感度均较数字化X线牙片高,诊断结果同金标准更接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0.
牙根纵裂是指纵向牙齿折裂,起始于牙根的任何水平并沿牙齿长轴扩展,通常由根管的内侧壁延伸至外侧壁, 主要涉及到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及牙周骨组织的破坏。牙根纵裂的诱发因素复杂,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典型,患牙多因咬物不适、钝痛、自发痛等症状而无法行使功能,早期诊断困难,现有的治疗方法无法达到以功能为导向的牙齿及牙周组织结构修复,导致患牙预后差,保存困难,是口腔临床工作中较为棘手的情况之一。本文对牙根纵裂的症状、诊断标准、临床致病因素及现有治疗手段、治疗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期对牙根纵裂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