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6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P16 及Ki-67 诊断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的 价值。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156 例液基细胞学诊断为ASCUS 患者的液基细胞学剩余标本 P16 及Ki-67 的表达情况,并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结果:P16 和Ki-67 表达阳性率与病变程度均呈正相关(rs=0.685 和rs=0.713,均P<0.05)。高危型HPV 阳性率 (59.62%)高于P16、Ki-67 蛋白高表达率(32.05%和3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 分别为30.31 和 25.81,P<0.01)。P16、Ki-67 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及以上病变的敏感度 和特异度分别为87.50%、93.75%和82.26%、81.45%,特异度均明显高于HPV 检测的48.39%(P<0.01)。 结论: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P16 和Ki-67,较高危型HPV检测能更好地提高高级别CIN的检出率, 剔除ASCUS 中的良性病变,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2.
103.
人乳头瘤病毒与皮肤Bowen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与皮肤Bowen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41例皮肤Bowen病患者皮损以及48例健康对照皮肤,采用多对引物,应用巢式PCR进行HPV DNA检测,同时应用半定量PCR进行病毒定量,对HPV DNA阳性标本进一步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分析组织内病毒的分布状况.结果 41例皮肤Bowen病患者皮损HPV DNA阳性检出率为12%(5例),其中黏膜型3例(2例HPV16,1例HPV33),病毒定量相当于101~103拷贝,原位杂交显示在多数肿瘤细胞核中有广泛阳性表达,而肿瘤邻近的正常组织无信号表达;皮肤型2例(HPV27和HPV76各1例),原位杂交均无阳性表达.此外,对照组中有1例检出HPV DNA,属于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相关型HPV23,检出率为2.1%,与皮肤Bowen病皮损中HPV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患者皮肤型病毒定量较低,与正常对照组中检出的1例HPV23相似,均相当于10-2~10-3拷贝.结论 某些皮肤Bowen病的发病与黏膜型HPV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影响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术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门诊行LEEP术并参与术后随访至少一次的CIN患者临床资料,共297例,分析其临床病理指标、术后HPV分型检测及病变残留或复发等情况。结果:LEEP术后HPV阳性率为14.5%(43/297)。LEEP术后HPV感染与切缘情况、病变累及外阴和/或阴道壁具有相关性(P<0.05)。术后HPV阳性69.8%(30/43)在首次复查时发现,30.2%(13/43)为HPV首次复查转阴后再次感染。LEEP术后高危型HPV阳性与病变残留或复发具有相关性(r=0.401,P=0.000)。手术前后HPV同一型别持续感染发生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风险明显高于HPV不同型别感染(χ2=5.619,P=0.046),常见型别是HPV16、HPV58。结论:术前CIN合并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和/或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及切缘阳性是术后HPV感染的高危因素,LEEP术后HPV分型检测对预测病变残留或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宫颈胃型腺癌(GAS)是一类罕见的宫颈黏液腺癌,通常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无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GAS恶性程度较高,病程进展快,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预后较差。相对于其他常见的宫颈恶性肿瘤,其筛查手段更为有限,早期诊断更为困难。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GAS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6.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随着宫颈癌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和筛查技术的进步,宫颈癌的筛查目标已转变为早期检出高级别CIN并行阻断性治疗。在CIN治疗策略的原则中,首要目的应是预防宫颈癌的发生。目前CIN的诊断仍依靠宫颈细胞学、阴道镜与组织病理学这三阶梯技术("three step"technique)。治疗方面,推荐期待治疗作为CINⅠ女性的标准治疗。对于CINⅡ与CINⅢ,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和激光锥切是推荐的治疗方法。术后主要通过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对低至中度疾病残留及复发风险患者进行随访,对高度疾病残留及复发风险患者,推荐阴道镜随诊。现拟从CIN的诊断、转归、治疗、CIN合并妊娠、CIN治疗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随访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与HPV L1蛋白联合检测在判断宫颈疾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 年1 月—2012 年7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检测HPV分型高危型阳性,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最后经组织病理确诊的1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PV L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HPV亚型、L1蛋白及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炎症、宫颈上皮内瘤变Ⅰ(CINⅠ)、CINⅡ/Ⅲ和鳞状细胞癌(SCC)中,HPV L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4.3%(27/42)、54.5%(6/11)、15.7%(8/51)、0(0/10),HPV L1蛋白阳性率随着宫颈上皮病变加重而逐渐降低(P<0.05)。在114例患者中,HPV16感染阳性最多,占50%(57/114),其次分别为52型(14.91%)、58型(14.04%)、18型(7.89%)。HPV L1蛋白在HPV16和18亚型中呈低表达,在52、58亚型中呈高表达,且在感染HPV52、58亚型患者中L1蛋白阳性组中炎症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L1蛋白阴性组中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 L1蛋白的检测有助于判断宫颈疾病的程度及恶性进展趋势,联合HPV分型检测对其预后和处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阴道镜、人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扩增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检测在早期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经阴道镜初步诊断为宫颈病变的219例患者,应用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hTERC基因扩增、表面等离子谐振技术(SPR)检测HPV感染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阴道镜诊断宫颈CINⅠ级59例,CINⅡ级76例,CINⅢ级56例,宫颈癌28例,与组织学最终诊断相比较,两种方法有相关性(P<0.05)。②hTERC基因在宫颈炎性病变、CI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鳞癌中的阳性扩增率分别为7.9%,10.9%,44.6%,63.2%和82.6%,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③132例进行HPV分型检测的患者中,高危亚型感染54例,低危亚型感染29例,阴性49例, HPV阳性患者的感染类型同宫颈上皮内瘤变等级有关(P=0.041 9)。④同时进行hTERC基因及HPV检测患者中,54例HPV高危亚型患者hTERC基因发生异常扩增者33例,29例低危亚型中发生异常扩增7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道镜作为宫颈病变的初诊手段有一定的漏诊和过度诊断;HPV高危亚型感染可能是导致hTERC基因异常扩增的因素之一;hTERC基因扩增和HPV感染与宫颈高级别病变的进展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直接诱因;阴道镜、HPV和hTERC基因联合检查是判断早期宫颈病变进展并做出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9.
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女性人群中感染率较高,与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关系密切。目前公认HPV是引起上述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子宫颈癌是一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全世界每年约有四十七万新发病例,并导致23万人死亡。随着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的发展,对HPV的检测和治疗成为预防子宫颈癌的重要手段。HPV疫苗研究及临床应用也进入崭新的时代。对HPV与子宫颈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皮损中Toll样受体(TLR)各亚型的表达。方法 将尖锐湿疣患者的病损组织标本冰冻切片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0种TLR亚型的表达情况,以正常皮肤组织作对照,比较两者TLR表达谱的差异。结果 正常表皮角质层和颗粒层TLR6、9呈强阳性表达,TLR1、3、10呈中等强度表达,TLR2、4、5、7、8弱表达,棘层和基底层细胞不表达或弱表达TLR;尖锐湿疣皮损表皮中除基底层弱表达或不表达TLR外,其余细胞层TLR1、3、6、9强阳性表达,TLR4、8、10中等强度表达,TLR2、5、7弱表达。两组皮肤的真皮层均未见明显TLR阳性细胞。结论 尖锐湿疣皮损增生的角质形成细胞中TLR表达较正常皮肤明显增高,尤以TLR1、3、6、9亚型为著,可能与HPV感染启动机体抗病毒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