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HuR蛋白是mRNA结合蛋白之一,可与多种肿瘤调控因子的mRNAs相连接,调节其稳定性和翻译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HuR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过程密切相关,现就HuR与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2.
ARHI是1999年发现的母源性印迹基因,属于小G蛋白Ras超家族,是该家族第1个被报道的抑癌基因。ARHI的功能包括抑制小鼠生长和生殖发育,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参与周期调控和凋亡,近年来研究发现ARHI还具有调控肿瘤细胞自噬、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ARHI蛋白在人体卵巢、乳腺等多种组织中表达,在卵巢癌、乳腺癌、甲状腺癌、胰腺癌、肝癌组织中表达下调,ARHI基因高表达可提示卵巢癌、胰腺癌的预后良好。ARHI表达调控机制包括杂合性丢失、DNA甲基化、组蛋白去乙酰化、转录因子调节、miRNA和突变,应用表观遗传学技术调节ARHI表达可能在一些肿瘤中具有抗肿瘤临床应用价值。ARHI基因参与调节肿瘤细胞休眠过程,有望成为诱导肿瘤细胞休眠、抗肿瘤转移复发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3.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TEN和p-AKT1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并探讨二者表达与胃癌发生和转移之间的关系和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检测胃癌标本134例(其中113例距癌灶边缘大于5cm处取配对正常胃黏膜作为对照),慢性萎缩性胃炎15例,肠上皮化生46例及异型增生5例中PTEN和p-AKT1蛋白的表达。结果 PTE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下调组的阳性率(56.6%)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25.0%),P<0.05。p-AKT1蛋白在肠上皮化生(80.4%)和胃癌组织(73.1%)中表达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34.5%),P<0.05。PTEN蛋白的表达与胃癌Lauren分型和原发肿瘤的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 PTEN和p-AKT1蛋白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差异表达提示其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其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4.
目的:总结肿瘤血管生成拟态(VM)的研究进展,并探讨肿瘤血管生成拟态形成机制。方法:应用PubMed和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血管生成拟态为关键词,检索1999-01-01-2011-06-30相关文献,以三维培养模型中VM形态学、分子调节机制及抗肿瘤治疗研究为入选标准,分析文献45篇。结果:VM的生成机制比较复杂,其中VE-cad-herin/EphA2/PI3K/MMP是VM形成的关键通路,同时缺氧的微环境、cAMP和COX-2等对VM结构的形成也起一定的作用。结论:VM与肿瘤的侵袭转移潜能以及较差的临床预后有关,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谷胱苷肽转移酶P1基因(GSTP1)多态性与不同类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关系,及GSTP1基因多态性与外源性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为确定不同类型IM发病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共收集病例381例,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组[CGS(+)]143例,肠上皮化生组(IM)238例.利用ELISA检测H.pylon-IgG抗体;利用HID-AB-pH2.5进行IM分型;利用PCR-RFLP法检测GSTP1不同基因型.结果 以CGS(+)组为对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IM组携带G等位基因者的比例高于CGS(+)组(P<0.05);IM组H.pylori阳性率明显高于CGS(+)组(P<0.01).效应修饰模型分析显示,在IM阶段,GSTP1基因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存在着明显的正交互作用,经性别年龄调整后的OR值为9.386(95%CI:3.736~23.580),交互作用指数为2.078,归因交互作用百分比为46.36%.在不同类型IM组单因素分析显示,Ⅰ型IM、Ⅱ和Ⅲ型IM H.pylori感染率均显著高于CGS(+)组(P<0.01);Ⅱ和Ⅲ型IM组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CGS(+)组和Ⅰ型IM组(P<0.01).在此阶段效应修饰模型分析显示,GSTP1基因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存在着明显的正交互作用,经性别、年龄调整后的OR值为24.487(95%CI:7.731~77.735),交互作用指数为1.844,归因交互作用百分比为43.89%.结论 GSTP1多态性和H.pylori感染分别是IM发生的危险因素,二者的正交互作用使IM,特别是Ⅱ和Ⅲ型肠化生发病风险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6.
HuR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HuR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及胃癌中的表达,分析并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HuR在235例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和部分配对正常胃黏膜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HuR在胃癌组织、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中的表达(分别为43.83%、40.00%和40.74%)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1.60%),均P<0.001;胃癌中HuR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Lauren分型、Borrmann分型有关(P<0.05)。结论 HuR在胃癌胞质中高表达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胃癌形成的早期事件之一;有望用于胃癌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7.
目的:检测并分析Ezrin蛋白和c-Met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探讨Ezrin蛋白及c-Met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和转移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胃癌标本219例(其中188例同时于距癌灶边缘大于5cm处取配对正常胃粘膜作为对照)、不典型增生75例及肠上皮化生85例.采用组织芯片制作仪构建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zrin蛋白和c-Met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结果:除去抗原修复造成的部分组织脱落,最终可用病例分别为正常胃粘膜131例,肠上皮化生55例,不典型增生62例,胃癌182例.Ezrin蛋白在肠上皮化生(94.55%)、不典型增生(87.10%)和胃癌(83.52%)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61.07%),P<0.01;伴淋巴结转移胃癌组Ezr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88.32%)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8.89%),P<0.01.c-Met蛋白在肠上皮化生(63.64%)、不典型增生(61.29%)和胃癌(65.93%)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28.24%),P<0.01;伴淋巴结转移胃癌组c-Met蛋白表达的阳性率(71.53%)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8.89%),P<0.05.结论:Ezfin蛋白可能参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和肠型胃癌的发生;Ezrin蛋白和c-Me蛋白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但其具体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8.
迁移侵袭抑制蛋白( migration and invasion inhibitory protein,MIIP),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潜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定位于1p36,该区域在多种肿瘤中缺失。MIIP的定位提示其可能在肿瘤侵袭、转移中发挥作用,并且已有研究报道MIIP可抑制胶质瘤及乳腺癌的侵袭转移。本文就MIIP通过HDAC6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9.
目的:检测KiSS-1与MMP-9在胃癌中的表达,分析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以及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KiSS-1和MMP-9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162例胃癌及配对正常组织构建于组织芯片上,采用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KiSS-1和MMP-9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KiSS-1的阳性表达率(67.90%,110/162)显著低于正常黏膜(83.95%,136/162)、慢性萎缩性胃炎(90.48%,38/42)和肠上皮化生(83.87%,78/93)中的阳性率,P<0.05.胃癌组织(78.40%,127/162)、慢性萎缩性胃炎(52.38%,22/42)和肠上皮化生(68.82%,64/93)中MMP-9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31.48%,51/162).MMP-9在肠型胃癌(90.48%,38/42)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74.11%,83/112) (P <0.05).MMP-9表达强阳性组和其他组相比[(15.2±4.8)个月vs (35.0±2.9)个月],平均生存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2).结论:与正常胃黏膜相比,胃癌组织中存在着KiSS-1表达下调和MMP-9表达的上调,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MMP-9的强阳性表达与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0.
生长抑制因子(ING)2是ING家族成员之一,能与p53协同参与调节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衰老等过程,并能通过对组蛋白的修饰而进行染色质重塑和转录调控.研究表明INO2蛋白与多种肿瘤的发生、转移和预后有关,但ING2不能被简单归类为癌基因或抑癌基因,ING2与多种分子相互作用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