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了解济南市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对济南市2012-2015年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现状进行了分析,为开展乳腺癌干预措施和确定乳腺癌研究方向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济南市肿瘤监测系统提供的2012-2015年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资料以及相应的人口资料,计算城区与农村地区年粗发病率/死亡率、世标率、年度变化率、发病年龄、绝经前/后患者比例、年龄别发病率/死亡率和城区与农村地区乳腺癌发病率、死亡率之比,采用Excel 2007、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年济南市城区和农村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年龄分别为(54.40±12.40)和(52.02±12.48)岁,2015年分别为(55.34±12.14)和(53.15±12.10)岁,与2012年相比2015年城区和农村地区平均发病年龄分别增加了0.94和1.13岁;<50岁年龄组乳腺癌患者的比例城区由2012年的38.20%降至2015年的33%,农村地区由2012年的47.10%降至2015年的43.65%.2012-2015年济南市城区女性乳腺癌年均发病率为52.77/10万,年均死亡率为9.76/10万,农村地区年均发病率为44.77/10万,年均死亡率为10.78/10万.2012-2015年济南市城、乡地区女性乳腺癌患者发病率比值30~<55岁年龄组在0.97~1.08,25~<30岁年龄组以及≥55岁年龄组在1.20~1.55,合计比值为1.24.2012-2015年济南市城乡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高峰分别在55~<60岁(121.21/10万)和50~<55岁(94.73/10万),≥60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高峰城乡地区分别在65~<70岁(22.34/10万)和50~<55岁(25.04/10万),济南市城区≥60岁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未见明显下降,而农村地区≥60岁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有所下降.结论 济南市女性乳腺癌年均发病率城区高于农村地区,而死亡率农村地区高于城区;发病、死亡高峰年龄城区均晚于农村地区.应采取相应的提早干预措施对肿瘤早发现、早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近年来,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及分子对接技术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领域十分活跃的一部分,逐渐成为链接中药应用与现代化的重要纽带.本研究基于分子对接技术与网络药理学分析,探讨中药大黄活性成分土大黄苷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求土大黄苷作用与CML的可能机制.方法 前期研究中构建了CML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了CML关键靶点蛋白,作为本研究的受体;通过软件Chemoffice 8.0构建土大黄苷的分子结构,导入SYBYL软件中,进行一系列数据处理,作为本研究的配体.利用SYBYL8.1软件的Surflex-Dock模块进行分子对接,用配体-受体亲和力的一致性评分函数进行打分,并对氢键及其结合部位进行观察、分析.进一步对分子对接结果进行文献验证.结果 得到土大黄苷与CML19个相关基因之间的分子对接评分及氢键数,其中与JUN(2G01)受体对接得分及氢键数是最高的,说明土大黄苷与JUN(2G01)结合最好,可以推断JUN(2G01)是土大黄苷优先选择的作用受体.其次,得分较高的还有SRC (SRC)、JAK2 (5AEP)、MAPK14(2YIX)、FRAP1(3OAW)、MAPK8(3PZE)和PARP1(1U5Y)等.结论 大黄活性成分土大黄苷对CML的作用机制是多靶点、多途径相互作用的,其作用受体可能与JUN、SRC、JAK2、MAPK14、FRAP1、MAPK8和PARP1等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近年来虽然食管鳞癌的治疗方法在不断改进,但是其预后仍然较差.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胸段食管鳞癌孤立淋巴结跳跃转移的分布情况以及淋巴结跳跃转移对食管鳞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01-01-2013-12-31就诊于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的62例手术切除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建立数据库.选取年龄、性别、肿瘤长度、肿瘤部位、T分期、分化程度、清除淋巴结数、术后治疗方法等临床特征因素,应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术后总的1、3、5年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累积生存率,并绘出生存曲线,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有淋巴结跳跃转移31例,转移率为50.0%.其中中段及下段发生跳跃转移数分别为26例(83.9%)和5例(16.1%).生存分析显示全组中位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为43.7个月和26.0%.伴随跳跃转移者中位生存时间及5年生存率为33.6个月和16.0%,无跳跃转移中位生存时间及5年生存率为51.9个月和35.0%,P=0.036.单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跳跃转移(P=0.005)和术后治疗方式(P=0.037)影响预后;多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跳跃转移(P=0.039,HR=1.793,95%CI:1.031~3.120)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跳跃转移在胸段食管癌中常见,淋巴结跳跃转移是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目前临床应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急性放射性炎症反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血必净注射液是否会影响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此问题目前罕见报道.本实验探讨了血必净注射液对人鼻咽癌HNE-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0、0.25、0.50、0.75、1.00、1.25 mg/mL)血必净注射液刺激鼻咽癌细胞HNE-2,四甲基偶氮唑蓝[3-(4,5-dimethylthiazol-yl)-2,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MTT]实验检测鼻咽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应用Transwell实验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检测血必净注射液对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观察对照组、血必净组、放疗组、放疗+血必净组荷瘤鼠肿瘤生长曲线.结果 MTT实验显示,小剂量血必净刺激鼻咽癌细胞生长,但随浓度的增加,血必净注射液对鼻咽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空白对照组吸光度值为1.012±0.069,血必净0.25 mg/mL组为1.034±0.061,0.50 mg/mL组为0.974±0.077,0.75 mg/mL组为0.806±0.103,1.00 mg/mL组为0.656±0.098,1.25 mg/mL组为0.626±0.017,F=28.353,P<0.001.凋亡实验显示,血必净处理20 h,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3.97±0.13)%,血必净0.25 mg/mL组为(8.79±0.36)%,0.50 mg/mL组为(16.07±0.52)%,0.75 mg/mL组为(25.60±0.57)%,1.0 mg/mL组为(26.93±0.74)%,1.25 mg/mL组为(30.84±0.69)%,F=1 167.35,P<0.001;血必净处理40 h,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5.58±0.31)%,血必净0.25 mg/mL组为(7.42±0.23)%,0.50 mg/mL组为(9.30±0.08)%,0.75 mg/mL组为(10.02±0.39)%,1.00 mg/mL组为(12.6±0.31)%,1.25 mg/mL组为(13.65±0.35)%,F=311.28,P<0.001.随着血必净浓度增大,细胞凋亡率增加.鼻咽癌荷瘤动物模型实验显示,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抑制鼻咽癌移植瘤的生长,与放疗有协同作用.单独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鼻咽癌细胞的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可抑制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和细胞的运动.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细胞穿孔数为120.50±8.35,血必净0.25 mg/mL组为94.5±2.08,0.50 mg/mL组为85.00±2.58,0.75 mg/mL组为77.25±2.21,1.00 mg/mL组为74.00±4.83,1.25 mg/mL组为61.75±1.71,F=88.873,P<0.001.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对人鼻咽癌细胞的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但对细胞增殖和移植瘤生长,以及细胞运动有一定抑制作用,具有潜在的放疗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评价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常规及双时相显像在监测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食管癌术后临床怀疑复发转移而行FDG PET-CT检查的4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细胞学、病理或随访结果分析FDG PET-CT检查结果.两样本率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结果 48例患者中位随访21.5个月,34例出现复发转移,确定复发转移灶61处.FDG PET-CT常规显像对全部病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44%、74.29%和86.46%;对局部复发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67%、57.14%、78.95%和90.48%、77.78%、84.62%.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诊断局部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常规显像,分别为96.97%∶90.90%(P=0.613)、96.00%∶72.00%(P=0.049)、96.55%∶82.76%(P=0.029).结论 FDG PET-CT常规显像虽然检测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较低,但仍是检测其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手段;双时相显像较常规显像更具优势,可有效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及准确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regular and dual-time-point 18-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FDG PET/CT)imaging for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in esophageal carcinoma(EC)after curative esophagectom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one on 48 patients received curative esophagectomy, who underwent FDG PET/CT scans to detect doubtful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lesion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FDG PET-CT was assessed with the help of pathological findings as well as clinical or follow-up data. Using Fisher's Exact Test from SPSS 11.5 to analyze the data.Results Of the 48 patients, after a median follow-up of 21.5 months, 61 sites of local and regional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were finally confirmed in 34 patients.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regular FDG PET/CT imaging in detecting recurrence of all sites were 93.44%, 74.29% and 86.46%respectively. The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local recurrence and regional metastasis were 57.14% ,78.95% and 77.78% ,84.62%,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dual-time-point FDG PET/ CT imaging in detecting local and regional recurrence(96.97% ,96.00% and 96.55%)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regular FDG PET/CT(90.90%, 72.00% and 82.76%)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P = 0.049, P = 0.029). Conclusions Regular FDG PET/CT imaging is highly effective in detecting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in EC patients after curative esophagectomy despite the low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Dual-time-point FDG PET/CT imaging can elevate the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相似文献   
26.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脑转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乳腺癌是仅次于肺癌最易发生脑转移的原发肿瘤.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是转移性乳腺癌的主体,脑转移是该类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但目前对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脑转移(breast cancer brain metastases,BCBM)的有效治疗报道较少.本研究旨探讨激素受体阳性BCBM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 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乳腺癌、脑转移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等为,检索2005-01-2016-06相关文献,共检测到中文文献128条,英文文献55条.纳入标准:1)BCBM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2)BCBM的当前治疗选择;3)激素受体阳性BCBM药物治疗.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25篇.结果限制BCBM药物治疗进展的主要原因是血脑屏障的存在.激素在BCBM治疗中的疗效尚不明确,但有大量个案报道他莫昔芬等内分泌药物对BCBM治疗有效.非对照试验表明某些细胞毒类药物,如卡培他滨、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和卡莫司汀晶片植入剂,对激素受体阳性BCBM有效,但没有足够证据支持具体的治疗方案.免疫抑制剂abemaciclib在激素受体阳性BCBM患者中的应用正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虽然高分子药物难以通过完整的血脑屏障,但研究证实部分单克隆抗体,如曲妥珠单抗和贝伐单抗,对BCBM治疗有效.纳米药物传递系统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转移,有较好发展前景.由纳米颗粒包裹的多柔比星和etirinotecanpegol对治疗激素受体阳性BCBM有一定的疗效.结论尽管目前没有专门批准用于激素受体阳性BCBM系统治疗的药物,但有大量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将为临床治疗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7.
目的 食管癌在我国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找到早期筛查和诊断的方法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代谢组学在肿瘤标志物的早期筛查中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本研究总结代谢组学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探讨其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方法 以"代谢组学、肿瘤、食管癌和诊断"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以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截至2016-10发表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108篇,中文文献46篇.纳入标准:(1)代谢组学相关研究;(2)食管癌的诊断.根据纳入标准分析文献23篇.结果食管癌患者和健康个体之间确实存在代谢轮廓差异.目前研究人员已经证明了血清代谢组学和尿液代谢组学应用于食管癌的诊断和分期的可行性,并筛选出一部分异常的小分子代谢物,包括胆碱磷酸、谷氨酸盐、肌醇、腺苷、缬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结论食管癌代谢组学研究已取得可喜的进展,但因为代谢组学技术和检测仪器的局限,得到的食管癌发病相关代谢物还不全面,还需进一步提高检测手段,改进研究方法,使代谢组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不同运动频率下基于3DCT和4DCT扫描所构建的运动肿瘤体积和中心点坐标位置差异。方法 利用Modus公司呼吸运动平台和8个不同形态和体积模体模拟肺部肿瘤运动,在10、15、20 次/min运动频率下分别行3DCT和4DCT扫描,依次勾画3种运动频率下GTV10、GTV15、GTV20和IGTV10、IGTV15、IGTV20并得到中心点坐标位置,对GTV10、GTV15、GTV20、IGTV10、IGTV-15、IGTV20、中心点坐标位置值行Friedman检验。结果 GTV10、GTV15、GTV20分别为(12.41±14.26)、(10.38±11.18)、(12.50±15.23) cm3(P=0.687),x轴位置值分别为(-8.2±96.2)、(-8.6±96.1)、(-8.6±95.7) mm (P=0.968),y轴为(108.2±25.0)、(110.4±22.5)、(109.0±24.2) mm (P=0.028),z轴为(65.2±13.7)、(65.4±13.4)、(65.4±13.2) mm (P=0.902)。3种运动频率下IGTV分别为(17.78±19.42)、(17.43±19.56)、(17.44±18.80) cm3(P=0.417),x轴位置值分别为(-7.7±95.9)、(-7.9±95.6)、(-7.9±95.1) mm (P=0.325),y轴为(109.4±24.5)、(109.6±24.1)、(109.2±24.3) mm (P=0.525),z轴为(65.5±13.3)、(65.6±13.4)、(65.5±13.3) mm (P=0.093)。结论 胸部肿瘤模拟定位时,呼吸运动频率对4DCT扫描靶区构建无明显影响;不同呼吸频率下所构建的3D靶体积大小差别不明显,但对靶区中心点y轴位置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基于3DCT模拟定位增强扫描,探讨放疗中胰腺癌靶区空间位置及体积变化,以及疗程中重新制定放疗计划对OAR受量的影响。方法 31例胰腺癌患者分别于放疗前及放疗 15~18次行3DCT模拟定位增强扫描,分别在2次扫描图像上勾画胰腺癌GTV,并在TPS中自动配准后获取各自GTV坐标与体积。根据初始靶区(CT-1)、15~18次后靶区(CT-2)分别制定放疗计划计划-1、计划-2,将计划-1复制到CT-2的计划定义为计划-3。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疗程中GTV中心点左右、前后、上下方向位移分别为(0.4±0.1)、(0.4±0.1)、(0.7±0.2) cm (P=0.048)。重新定位前、后GTV退缩(27.1±17.1)%(P=0.000),GTV相互DI分别为0.6±0.2、0.8±0.2(P=0.000)。MI为 0.5±0.1。GTV三维位移矢量与DI、MI均呈负相关(P=0.000、0.000、0.000)。计划-2肝脏和右肾 Dmean较计划-3分别下降21.9%和14.4%(P=0.025、0.040)。结论 胰腺癌常规剂量分割放疗并同步化疗疗程中GTV位置和体积变化明显,疗程中重新制定计划可使肝脏及右肾受量明显降低,因此疗程中适时复位进行靶区修正并重新计划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评价唑来膦酸治疗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中重度骨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的实验设计方法.将228例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引起中重度骨痛[视觉模拟评分(VAS)>50 mm]的患者随机分为唑来膦酸组(116例)和帕米膦酸二钠组(112例),分别接受静脉输注唑来膦酸(4 mg)或帕米膦酸二钠(90 mg)的单剂量治疗.检测唑来膦酸对疼痛及尿液中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肌酐(Cr)、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Cr的影响,并观察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228例患者中202例完成试验,其中唑来膦酸组104例,膦酸二钠组98例.用药后两组VAS评分逐渐下降,唑来膦酸组第8、15、22、28天对基线的平均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1.77%、-24.60%、-28.50%和-32.37%,帕米膦酸二钠组则分别为-10.87%、-21.06%、-25.67%和-31.26%,两组各时间点相对基线变化的百分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但两组间相对基线变化的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87).用药后两组尿NTX/Cr均快速下降,第8天降到最低点,与基线相比,唑来膦酸组用药后第28天的变化百分比中位值为-36.9%(P=0.0002),帕米膦酸二钠为-32.1%(P=0.0018),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22).用药后两组尿CTX/Cr均快速下降,第8天时降到最低点,与基线相比,唑来膦酸组用药后第28天变化百分比中位值为-63.2%(P<0.0001),帕米膦酸二钠组为-47.9%(P<0.0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4).唑来膦酸和帕米膦酸二钠组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19.0%和31.3%)、呕吐(6.0%和8.9%)、恶心(4.3%和4.5%)、乏力(3.4%和2.7%)、便秘(2.6%和1.8%)、低钙血症(5.2%和3.6%),均未出现血肌酐值升高.结论 4 mg唑来膦酸单剂量治疗中国人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在缓解骨痛和降低骨吸收标记物方面与帕米膦酸二钠同样有效,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